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达观天下

2016-06-22 08:34 作者:子愚雅趣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芙蓉,三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是清康熙年间昆明孙髯(公元1685-1774年)为南华浦溆大观楼撰写的楹联。洋洋洒洒180字,上描写滇池四周风光,下记云南古今史实,气势磅薄,意境高远,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人云:“大观楼名闻于此”!又有人说,髯翁身家卑微,略有著述,不足为奇。大观楼则泰然自若,任凭斯云彼议,物换星移。

大观楼又名近华浦,位于昆明市西南,濒临滇池草海北滨。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重建大观楼记》载:“”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称句浸焉,池之湄有水,曰近华,因其近太华而名”。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抚王继文巡察四境,路过近华浦,“看中斯地湖光山色,命人鳩工备材,修建亭台楼阁,故取名大观楼”。

大观楼“飞落”昆明城隅、滇池之畔,点缀了春城山水风光。又因其地昔日曾建有观音寺,讲经聆法者众集,遂成文人骚客宴饮歌赋之所。有诗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忆偕诗太守,高晏集明辈。

丝竹贯竹玑,篇章出瑰怪。

清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使翟觀光重修大观楼,改元二层为三层。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帝奕詝为楼题赐“拔浪千层”匾额。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唐·杜牧)”。大观楼高原之上阅世三百余载,有夏秋更有春。清咸丰六年(1656年),云南回民杜文秀等发起反清起义,五年间三围昆明,两军对垒,大观楼毁于战火。同治三年(1864年),云南署提督马如龙重修,撰楹联:“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

风雨飘摇的清廷后期,大观楼见证了十九世纪末昆明近代工业的兴起、商埠口岸的设立;目睹了二十世纪初滇越铁路的通达,滇军将领蔡锷、唐继尧发动“重九起义”,推翻清统治,反对袁世凯帝制拥护共和的壮举。

民国年间,唐继尧修葺大观楼处券公牌,龙云任云南省主席时,“仿西湖之白堤、苏堤、则三桥鼎峙”,增一榭如秋月平湖,大观楼前“峙三塔如三潭印月”。后又兴建一批“鲁、李、丁、柏、邱、陈”私家花园,解放后被辟大观公园。

我游大观园是在上世纪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其时大观楼已成风景名胜区,有东园、南园、西园。抬眼望去,鱼池柳堤,石桥流溪;廊亭飞榭,楼阁依依;芦苇芙蓉,芳草萋萋。远非徐霞客游历时的自然物象:“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葭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 滇池巨流,是为草海”。

登楼凭栏,怀揽翠黛,极目蓝天。想到孙髯翁,处康乾盛世,祖籍三原(陕西),流落边陲,能工书画,博学多才,却不见伯乐,空尊抱负,终身不仕,布衣一生,以致后来靠卜卦维持生计。但金子总要发光,以证其价值。一幅长联何止成就了大观楼!

慨然郭沫若先生的登大观楼诗:

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

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

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时代毕竟不同啦,观念多元,物欲横流的时下,我们何不多点大观楼的淡定!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47511/

达观天下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