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修行:象俞国行那样学习书法——《“与书偕行”书法展》观后

2012-03-13 12:06 作者:hxl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命名为“与书偕行”的“俞国行书法展”先后在浙江美术馆和诸暨博物馆相继展出。两次展览,我都去看了,国行与我在早已消失了的宣何民中是有过一段同学之谊的。展厅里,五张丈二匹拼成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巨幅草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从天飞泄而下,笔墨厚重,积健为雄,气局开张,蕴藉着一股非同寻常的雄健豪放之气……站在俞国行的一幅幅“大字”前面,心为之震撼。整个展厅国行总共展出110件作品,件件都精心设计,蛮有看头,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业余人士”之手。更想不到的是,这场展览竟是被俞国行的众多好友“逼”着“公之于众”的,属于“被展览”。

俞国行自己说,他其实并没有举办展览的打算,是被身边的朋友、书法界的老师“逼出来”的。“当时王龄老师就对我说,创作是摸索、积累的过程,展览之后让观众品头论足,广泛听取意见,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就看你敢不敢接受这样的挑战。”正是这样的一番又一番的劝说,打动了国行。真的,如果不是王冬龄他们的慧眼识珠和好心劝说,俞国行的一手好字可能至今还被“埋没”着呢。

这次展览取名“与书偕行”,典出《周易》“与时偕行”,别具深意——

“与书偕行”,俞国行今年虚岁68,他用毛笔写字至少是写了40年了,连他参加工作之后的工作笔记也大都是用小草写成的,也就是说,俞国行最起码“与书偕行”了40年了。

俞国行说:“我书艺是很早的事情了,20岁出头刚参加工作时,就喜欢给邻居写联,而且刚刚会走路就急于跑步了,一开始写就是行草书。”俞国行说,他一开始写就是行草书,写了一段时间后,才意识到草书不能凭感觉瞎写,应该讲规范,得知于右任曾经推广过“标准草书”,便千方百计找到了于右任的字帖,可谓如获至宝。后来,有好多人看了俞国行的书法都说:“哦!有于右任的味道。”俞国行坦言,听了赞扬,他心里着实很是高兴。

俞国行,1944年12月出生于诸暨安华湖头村。1965年3月参加工作,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毕业于中央党校大学文化进修班。曾任诸暨县保安公社党委书记,共青团绍兴地委书记,绍兴地委常委、宣传部长,绍兴市委常委、秘书长,绍兴市委常委、副市长,绍兴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湖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98年1月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兼省武警总队第一政委,这一年12月又兼任省委常委、省公安厅党委书记。2003年1月任浙江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2007年5月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代主任。俞国行于公务之余,爱好书法,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广泛临习名家碑帖,常以泼墨挥毫自娱,“与书偕行”。退休之后,翰墨雅兴益浓,几乎每日必书,不求成家,不求闻名,借以修身养性。或与同道品茗小酌,切磋书艺,引为平生快事,争取一生“与书偕行”下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接受《美术报》采访时,俞国行就说:“我对书法是充满热爱、充满感情的,我不会指望通过书法达到什么目的,但可以肯定,接下来一直会致力于书法,从书法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让晚年过得更加充实。”

俞国行的书法生活和书法艺术,确有许多与众不同处。

几十年来,书法已经融入了国行的人生,成为他的重要生活内容,但他无意做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书法家,更无意做一个“领导书法家”,一直来,他坚持“三不”:不在书协挂名兼职(包括不加入书协)、不参加一般的书法活动、不卖字。这就使得他的书法生活变得纯粹,没有功利化,这在当今的书坛是难能可贵的。从整体来说,书法展览活动对推进书法事业是必要的,但对个体而言,书法毕竟是非常个人化的追求,避免热闹、繁杂,一个人静静地研习,静静地享受,未尝不是高明之举。国行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怀着平常心静静地享受书法艺术的人。

国行的草书从于右任标准草书入门,颇得于翁简约拙朴之风。近年来,他已经不满足于在“于体”中徜徉,而开始通过“于体”寻根溯源,转向对王铎、傅山,进而对孙过庭、怀素,乃至“二王”的探究,从而真正体悟到草书的丰富传统。这表明,他开始从对草书形体的关注,上升到对笔墨线条的关注,而上升到对作品神韵、气势的关注与追求。国行先生为人虚怀若谷,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对他的书法艺术提高是很有作用的。王冬龄先生认为,国行的书法艺术已经渐入佳境,凭着他的悟性和毅力,相信今后一定会有所突破,前途无限广阔。

俞国行说,实际上这次为了办展览,集中时间写了一批书法,特别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写了那么多大尺幅的书法,对书法又有了新的感悟。要写好草书,仅仅临习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楷书、隶书甚至篆书的功底。再往深一层说,还需要学养打底。“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书法有很大不足,可能是我举办这次书法展的最大收获。”

展厅里,从格言到警句,从册页到手卷,从横披到条屏……一幅幅作品散发出简约拙朴之风。王冬龄先生说,国行先生虽然无意做书法家,但在书法上却极为用心,肯下苦功,且记忆力很好,看过的、临过的碑帖便记在心里,细加揣摩。还有很重要一点,他虽然为人敦厚质朴,但内心却刚毅雄强,有主见,有魄力,为人为艺一丝不苟,故挥毫运腕,笔墨厚重,积健为雄,气局开张。为了这次展览,国行先生完全进入了艺术创作状态,精进不息,乐此不疲。《大江东去》这件巨幅作品,他就反复创作了好几次。作巨幅草书是需要一定的胸襟与气度的,这件作品反映出国行先生的精神力度,放得开,收得拢,不造作,不拘谨,挥洒自如,得大自在。“书如其人”“书为心画”,俞国行先生庶几得之。毛泽东有句话,说是:“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国行先生于工作、于做人、于书法都最讲认真。

书法,让俞国行这个普通农家孩子,在走上一条从政道路的同时,也寻找到了一条通往心灵的道路。省书协主席鲍贤伦说,几十年来,书法已经融入了俞国行的人生,成为他的重要生活内容,他的一大摞工作笔记都用小草写成,书柜里堆放着厚厚的临帖稿更是让人吃惊。

中国书法,其实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俞国行平时喜欢书写“习书也是一种修行”的条幅,挂在墙上,而且,杭州、诸暨的这两次展览,开头和结束写的都是这一幅字,国行信奉“习书是一种修行”。他说,也许只有将研习书法、探究学问和自身修养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不断升华,最后达到人书俱老的佳境。

去年,诸暨通过了中国书法协家协会“中国书法之乡”的验收,今年5月26日,中国书法协家协会又专程到诸暨来举行“中国书法之乡”的授牌仪式,这算是诸暨继“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后,又一张国家级的金名片了。作为诸暨人的俞国行,他“与书偕行”的书法展与“中国书法之乡”授牌同时举行,并将此次展出的这许多书法作品,全部捐赠给了诸暨博物馆,这无疑又是给家乡锦上添花。

“与书偕行——俞国行书法展”,让我们体会到一位书家挥洒自如、遨游书海的人生乐趣,在与他一起分享书法艺术带来的愉悦之余,也不由得让我想起充斥着当今书法界那一种浮躁气氛,本来一个好端端的年轻人,不老老实实埋下头从源头开始去学晋学唐,偏偏花不少的时间不少的精力去“跟风”学花架子,一本字帖没有临象,就急于要“学遍百家”了,结果费了时,费了神,一个人一辈子,真能学成一本帖子,也算很不错了,尤其是有了些年纪半路出家的。我觉得俞国行也是,他本来学于右任就学得有滋有味也已经学得很有品位,如果一直学下去,或能成就自己,后来为什么忽然去找根问源?真是自寻烦恼。当今书法家之职业化,既让书法艺术越来越独立化,也越来越功利化,“修身养性”、“提高个人及群体素质”这些本质追求,在名利的冲击下,要坚守亦变得日益艰难;加上舆论的诸多不良导向,市场的恶意炒作,常常混乱了热心追求艺术者的视听。真的,社会环境的纷扰、网络的诱惑,以及对物质生活无休止的沉醉,消耗着人们太多的精力,能够真正静心阅读、书写的人越来越少,“寒读书忘却眠”、及国行那种“与书偕行”40年促人上进的景致,似乎正在远离这个时代。正是国行的学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书家,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立,对前人成法的“破”则建立在坚实的笔墨功底上的,并非毫无目的地信笔涂抹。自古以来,书法一直就是文人余事,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决定其高雅的品格,书法极需要文化的滋养,极需要书者身上有一种“文气”和“耐心”。若要走近书法,学习书法,无论你是老人还是孩子,是专业还是业余,都只有像俞国行那样怀着一颗“修行”的心,像俞国行那样四十年如一日“与书偕行”,或可“修成正果”。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2254/

修行:象俞国行那样学习书法——《“与书偕行”书法展》观后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