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客的思想,归人的情感,诗人的文采
王珂
走进沙漠
再不奢盼有水有草有树
走出沙漠
你觉得天很渺小地很渺小人很渺小(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于是你想放声大笑
或者纵情大哭
你不觉得
摆脱古堡荒漠的诱惑是
一种幸运
你愿意在大漠野旷
顽强地生或孤独地死
孤独地死或顽强地生
——王珂《走进沙漠》
这是我1989年12月5日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上研究生时写的一首诗中的第一个诗节。那时我已决定研究生毕业到大西北工作。“沙漠”只在影视作品中见过,并末身临其境,想象走进沙漠多么“可怕”,写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样的“悲情诗”。
近段时期读西部诗人、散文家孟杨散文集《在戈壁深处行走》,不由自主地想到这首诗。孟杨“在戈壁深处行走”,并没有我“走进沙漠”那样的感受:“惶恐”、“无奈”、“悲壮”、“凄凉”。他走得很“洒脱”、“诗意”、“淡定”、“自然”。他发现了“戈壁深处”的“美”——美的人民和美的自然。通过“行走”,他还发现了“思想”,陶冶了情操,精神得到升华,灵魂获得安宁。
仔细探讨孟杨的写作动力数天后,我得到了一个答案:孟杨是诗人,他的散文写作如艾青诗所言:“为何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郑愁予的名诗《错误》中有这样的句子:“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与近年流行的“旅游文学”或“行走文学”的作者迥异的是,孟杨不是单纯的“旅游者”,更不是简单的“过客”。正因为不是“过客”而是“主人”,新疆人才会让那首《咱们新疆好地方》唱遍全国。但是孟杨又不是真正的主人,他老家甘肃,大学毕业后分到石油部门,在新疆工作生活了二十年,热爱上了这片表面单调荒凉实则富有生命力色彩斑斓的土地。所以他的散文又不会像《咱们新疆好地方》,是牧歌或颂歌,甚至改变“戈壁”的性质:“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他笔下的戈壁就是戈壁,诗人绝不粉饰大平,也绝不故作高深,更不虚情假意。他想在戈壁深处真实地行走,只是想用笔记录下行走的过程、行走的情感和行走的思想。
孟杨做人一向低调,他自己写的这本书的“介绍”也保持了这种低调的处事风格:“本书收入作者散文习作96篇,分为北疆行旅、故乡的记忆、心灵的思索、在戈壁深处行走、托木尔提峰下、在路上六个部分,是作者居于戈壁深处二十年的生命体会,是作者以旅者的心境对西部山山水水的深刻感悟。文章中简单质朴的文字叙述,能让你感受不一样的新疆、不一样的西部,在不经意的时刻,会让你产生心灵深处的共鸣。”事实上,这些散文并不是“习作”,作者不只是以“旅者的心境”在西部、在大漠戈壁深处行走,采用的也不只是“简单质朴的文字叙述”。这些散文呈现的思想更多是“过客”的思想,情感更多是“归人”的情感,语言更多是“诗人”的语言。多篇散文如他所言是“作者居于戈壁深处二十年的生命体会”,是“对西部山山水水的深刻感悟”。这种“生命体会”及“深刻感悟”,也许只有孟杨才能写出。
“知人论世”,读这些散文,有必要知道孟杨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这是他的自我介绍:“孟杨,原名孟兴杰,1966年6月出生于甘肃正宁,1993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电教系,吐哈油田机械厂职工,经济师,中共党员。现居新疆哈密,游走于西部的沟沟坎坎,用山水陶冶情志。在《西部散文家》、《金城文学》、《新一代》、《哈密日报》、《吐哈石油报》等刊物发表诗文数十篇,诗作曾收入《中国当代青年诗人抒情诗选》、《青春的思索》等书,著有诗集《戈壁和城市的对唱》。”
这个介绍也太简单,我对他的了解比这更深入。
1990年7月,我硕士毕业后,到兰州西北师范大学中国西部文学研究所专业从事西部现代诗歌研究工作。这所大学堪称培养校园诗人的“黄埔军校”之一,涌现了彭金山、张子选、高尚、汪幼琴、唐欣、阿信、桑子、叶舟、武承明等优秀诗人。在九十年代初,校园诗歌仍然繁荣。我与师兄胡兆明是当时西北具有新诗理论与创作研究硕士学位的大学老师,自然受到校园诗人们的欢迎。如1991年冬天印刷的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诗刊《我们》15期的序言所言:“新诗硕士胡兆明和王珂一跌进西部,就受到我们的喜爱。”当时我俩成天与徐兆寿、肖音、牛昌庆等校园诗人们呆在一起。孟杨不是中文系学生,诗却写得很好,发表的诗还获得了奖,一位东北漂亮女护士被他的诗感动,不远千里,来兰州见他,与他谈诗论文,让一帮渴望浪漫的校园诗人羡慕不已。
孟杨深受爱诗的师生们喜欢除诗写得好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做人特别实在,生活非常自立。他取笔名为“孟杨”的原因是母亲早逝,孟杨与“梦娘”同音。他是那群校园诗人中最实干苦干的大学生,一直做家教,有个假期还去火车站当搬运工。那是重体力活,很多工友都不相信他是大学生。这种生活经历使他比同龄的大学生成熟很多,懂得民间疾苦,珍惜人间真情,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是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中文系任教的胡兆明老师特别喜欢他,给了他学习生活上很多帮助。他也经常和我一起谈诗,甚至还主动帮助我带孩子,我儿子也特别喜欢“孟杨叔叔”。校园外的一些作家诗人也喜欢他的“义气”与“懂事”。《在戈壁深处行走》中多篇散文提到的与他一起行走的“高原贤人”就是当年一起谈诗说文的李海波,当进李海波在武装部任职。1993年7月他以优秀毕业生身份优先分配到吐哈油田。当时油田新建,生活条件较差,他又要离开家乡向更西部进发,兰州的诗友都为他的西行创业担心。我与他亦师亦友两年多,知道他的能力和人品,我也是从先进地区到落后地区工作的,推崇那个年代的流行口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所以很支持他的选择,当然也认为他到新疆工作是“壮举”,想把《走进沙漠》一诗送给他,为他“壮行”。
孟杨的西行创业并没有我的诗所写的那么“绝望”:“走进沙漠/再不奢盼有水有草有树”。吐哈油田处在大漠戈壁,自然环境中确实缺少水和草与树,但是因为有了一群敢与天斗与地的“石油人”。有一首歌唱出了中国石油工人的“豪迈”:“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有了一群愿意为国家民族兴旺发达而奉献青春的“志愿者”,一座新的大油气田不仅在不毛之地建设起来了,孟杨他们的居住地也有了草有了水有了树。最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坚强信念中,在他们的希望中,始终有水有草有树。如我的诗所言,过去二十年,“你愿意在大漠野旷/顽强地生或孤独地死/孤独地死或顽强地生”。二十年后,“走出沙漠/你觉得天很渺小地很渺小人很渺小”。二十年后,孟杨成了经济师、诗人和散文家,最重要的是成为了真正的男子汉——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富有爱心、善于思考、热爱生活的成熟男人。
最近我在写学术论文《风景名胜和文化记忆结合的类型写作——台湾中生代诗人大陆纪游诗的创作动力源探源》时,发现一个特殊现象:游记并非单纯的旅行记录文字,也不是简单的寄情于景或怀古思今。好的游记是作者的人格写照,是作者用心和情写出的“生命体会”。所以我把它称为“风景名胜和文化记忆结合的类型写作”。我认为旅游不仅是时间上的转换,更是空间上的位移和文化上的变换,对情感丰富又善于思考的诗人而言,由“文化记忆”构建的“文化时空”比物理距离产生的“自然时空”对他们的创作影响更大,正是因为有这种“文化记忆”和“敏感气质”,即使诗人游的地方默默无闻,也会有创作灵感,也能从细微处见精神,与平凡里显伟大。这类游记散文的写作,西藏诗人马丽华、新疆诗人周涛都颇有成绩,马丽华写出了《藏北游历》,周涛写出了《游牧长城》。
与两位西部大诗人、大散文家的曾被赞扬为“大散文”的杰作相比,孟杨的《在戈壁深处行走》只能称“小散文”,视野不那么开阔,文采也没有那么飞扬,特别是想象力没有那么丰富。但是作为业余作者的业余写作,孟杨的散文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如《回望北庭》结尾一段颇有思想,写出了作者透过历史获得的思考:
“走出西大寺博物馆,环绕北庭古城走了一周,虽参不透北庭这本厚重地有些沉重的历史符号,但透过西大寺的宏伟博大,读到了佛教曾经在这里的盛行的盛况,透过城墙和护城河以及那些残存的城垛,看到了发生在这里的征战和杀伐,透过遗留下来的断壁残垣,读出了这里曾经有过的苦苦争斗以及连绵不断的悲欢离合。
绿树掩映的城郭似乎在告诉人们,和平对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那样的重要和别无选择,同样对于生存的个体也是获取生存权利享受人生幸福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愿那些生存与斯的人们,从北庭的风风雨雨中能读出一些安详与淡定来。”
如同以上文字所示,孟杨“在戈壁深处行走”与其说是在自然界行走,不如说是在心灵深处行走,在历史深处行走。行走出的不只是景观、物相或生相,更重要的是情感、思想或启迪。但是这种行走又是“安详与淡定”的,边走、边看、边唱、边想,四者之间绝不极端。正是这样的行走,让孟杨感叹自己“游走于西部的沟沟坎坎,用山水陶冶情志”。这种“安详与淡定”,是孟杨“居于戈壁深处二十年”的结果。
近二十年来的散文创作,特别是游记散文出现“大散文”和“美文”两种极端,前者太粗放,尤其是思想性太强,创作者常常以超人和哲人自居;后者太精细,过分追求语言的华丽和结构的精致,“美而不实”。孟杨的散文较好地克服了这些弱点,清新自然而又不失文雅雕琢。特别是语言上颇有特色,常常采用想象力丰富、语词优美的诗家语式语言。擅长将描述性语言、情感性语言和想象语言结合,形成“景、情、意”融合的立体效果。如《情动江布拉克》的结尾:
“天山深处清晰可见的雪峰冰川,绕山而居的如黛云杉,还有滑落在一道道山梁起起落落的草原,以及散落在山脚下缥缈云烟中的田园,在深秋里泛着瑰丽与柔媚。肥硕的麦茬正在肥硕着数不清的牛儿羊儿,而棕红色的马群,却像一朵朵深红色的雪莲,依附在那云杉之下的草原上。远处的山巅与沟壑里,依稀可见蓝的透亮的海子,我想那就是传说中西王母洗脚时不慎洒落的洗脚水,正是这洒落成北斗七星一样的海子,和着那天山深处的雪峰冰川,才滋养了江布拉克这方神奇的土地,给生活在东天山南北的人们送去无尽的遐想和生存的向往。
探完怪坡的人们带着遗憾和不尽的说辞回到车上,而我依旧揽不尽面前的胜景。褐色的木屋子,洁白的毡房,穿梭其中的游人,牵着马儿等待游人猎骑的哈萨克牧人,以及那些骑着马儿攀附草甸的游客,一星一点,动静相宜,几乎全是这世外桃园上的精致。
车载着一群唧唧喳喳的旅者向雪山走去,云杉林下的洁白雪线离我们越来越近。如蜗牛般爬行的轿车,不曾想惊动了几只黑色的大鸟,似大鹏似雄鹰,展翅飞向苍穹,这时我才注意到原来天空可以这么地蓝,蓝到不留一丝云彩,直沁得人的心发慌。难道是平日里那些飘飘荡荡的云朵悄悄躲在雪山深处,独留一轮太阳在天空徘徊?还是那些站的高看的远的精灵一样的云彩,去了更美的景色里去陶醉?”
这些文字既是散文,也是诗。
王珂2013年10月10日于东南大学进香河独斋
王珂:重庆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主要从事现代诗歌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出版专著《诗歌文体学导论——诗的原理和诗的创造》(61万字,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年),《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21万字,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新诗诗体生成史论》(58万字,九州出版社2007年),《诗体学散论――中外诗体生成流变研究》(39万字,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新时期30年新诗得失论》(42万字,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参编(译)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诗作百余首,散文千余篇,共发表各类文字六百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