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沙逊茶舞’重回和平饭店”
闲话“‘沙逊茶舞’重回和平饭店”
陈宣章
今天,《新闻晨报》A1版(头版)以主要版面发表晨报记者竺钢大幅照片报道《“最时髦”社交茶舞重回和平饭店》,并在A2版以4/5版面发表晨报记者周思立文章《“沙逊茶舞”重回和平饭店》和“新闻链接”《当年最时髦的社交活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交茶舞曾风靡一时。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引入冒险家的乐园——上海,社交茶舞最早出现在礼查饭店,随后风行于各大高级酒店,并迅速成为当时上海滩上流人士最时髦的午后社交活动。1929年,和平饭店(当时名为“华懋饭店”)在外滩开业,喜爱结交朋友的饭店创始人兼所有者沙逊爵士,自然也热衷于举办茶舞。
沙逊爵士,何许人也?沙逊家族是国际知名的家族,起源于中世纪从西班牙逃难到中东巴格达的犹太人家族,有“东方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之称。沙逊•本•塞利(1750-1830)是巴格达的首席财政官;其儿子大卫•沙逊(1792-1864)在孟买成立经营国际贸易的沙逊洋行。1923年,“翘脚沙逊”(伊利亚斯•沙逊的孙子维克多•沙逊,当时上海最有钱的人。他从印度搬回上海的钱,是他爷爷在上海的鸦片贸易中赚下的老钱)来上海主持沙逊新洋行业务,除贩卖鸦片、军火外,还扩大房地产投资,建造沙逊大厦、河滨大楼、华懋公寓、格林文纳公寓、都城大楼、汉弥尔顿大楼等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又建造凡尔登公寓、仙乐斯产业等房产,还有罗别根花园、伊扶司乡村别墅等产业;还相继开设华懋洋行、业广地产公司、祥泰本行、安利洋行等企业。他在上海外滩建造的沙逊大厦成为当地的著名地标。
沙逊大厦总高77米,是外滩最高建筑物,当时的“远东第一楼”,建筑面积平方米;其19米高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多年来是外滩又一个显著标志。顶楼是沙逊自己的豪华住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沙逊在上海的不动产作为敌产全部被日伪没收。日军战败后,维克多•沙逊虽收回财产,但生意的黄金时期已过,遂陆续将资金抽往海外。上海解放后,沙逊洋行已入不敷出,后经上海市政府协调,同意用沙逊大厦作资产,来偿还洋行所欠下的土地税、管理费、水电费、职工工资等。1956年改称和平饭店,开放、对外营业至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沙逊还没来得及在这个阳台上陶醉太久,他的“远东第一楼”就受到挑战。1934年中国银行决定建造一座34层的高楼。沙逊蛮横地说,这儿是英租界,在沙逊大厦附近造房子,不许超过他的“金字塔”。官司一直打到伦敦。在一个主权都丧失的旧中国,中国银行不得不让步,把原设计的34层大楼砍去一半,剩下17层,比沙逊大厦“金字塔”顶矮了一尺。
“午后的两三点,在和平饭店茉莉酒廊的夹层露台上,爵士乐队演奏着熟悉的华尔兹乐曲,在一楼铺着跳舞地板的舞池里,宾客优雅起舞,一曲舞毕,各自回座饮茶聊天……如此传奇的‘沙逊茶舞’,曾风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社交圈,今年夏天重又回到和平饭店,不少老克勒带着舞鞋前来重温,也有年轻人带着好奇来感受老上海的气息。”(引自《新闻晨报》,下同)“沙逊茶舞”上能见到上海滩所有的名人、富豪、政客、军阀、交际花、电影明星、外交人士——那是冒险家乐园的一个传奇故事。
“悠扬的舞曲,淡然的茶香,优雅的舞步,惬意的午后……今年夏天以来,每周六的下午两点到六点,茉莉酒廊就成了社交茶舞的专属空间。”“究竟什么是社交茶舞呢?和平饭店的老员工告诉记者,茶舞(TeaDance)最早源于英国,是在午后举办的社交活动,提供红茶、咖啡和茶点,伴随着小型乐队的伴奏,人们喝茶、舞蹈,‘有些像下午茶加上社交舞会’。”“上世纪二十年代,和平饭店的创始人沙逊爵士引入了正宗的英国式社交茶舞,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其为‘沙逊茶舞’。”“在一次查阅史料时,和平饭店的员工们找到了当年‘沙逊茶舞’的老照片,并被那时的盛况一下子迷住了,于是突发奇想:何不再次举办原汁原味的茶舞?”“于是,就有了现在每周六下午的社交茶舞会。地方选在了当年举办‘沙逊茶舞’的茉莉酒廊,这个小巧的咖啡厅可以保持一定的私密性,酒廊前的空地上专门铺上了跳舞地板,乐队则在二楼的夹层露台上现场演奏,当年JosephUllstein音乐会管弦乐队就是在这里为社交茶舞演奏的。饭店提供的茶点也是传统的英式下午茶,有白脱斯康饼、茶点三明治和法式马卡龙。现场几乎与当年如出一辙。”
这种“在老地方恢复茶舞会”,属于复辟还是沉渣泛起?“不少老克勒”大概年逾古稀(上海解放已经64年多),还“带着舞鞋前来重温”,令人惊奇。“在舞者中,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两位老人身姿十分轻盈,舞步也娴熟而优雅。老先生姓董,今年七十多岁,头发整齐地向后梳着,穿着短袖的格纹衬衫,搭配着浅色的西裤,西裤上还配着皮质的背带。他告诉记者,脚上锃亮的皮鞋,是他的专用舞鞋。和他携手而来的董老太太,当年也是社交名媛,她也带来了自己的白色舞鞋。”“董先生告诉记者,小时候曾听祖父母提及过‘沙逊茶舞’,后来父亲也带他去参加过上海滩上的社交茶舞,‘气氛十分热闹,大人们都穿得十分挺刮,小孩子最喜欢吃奶油蛋糕和白脱饼干。’一听说和平饭店重新开办社交茶舞,他立刻就带着老伴赶来。”
这种“沙逊茶舞”的殖民地性质暂且不谈,请问:这是劳动人民的娱乐场合,还是贵族遗老的社交场合?“氛围还是比较老派的”,“社交茶舞最关键的还是氛围要高级”,当然,低级的劳动人民绝不会出现,而64年多梦寝以求复辟的贵族遗老当然闻风而至。
“和平饭店方面告诉记者,恢复茶舞两个月来,大约有65%的顾客是年纪偏长的上海人。”“参加茶舞的老上海人大多都会跳舞。”然而,“可惜的是,如今的大部分年轻人都不会跳交谊舞了。为此,和平饭店特别请了交谊舞老师孙斌,现场免费教跳舞。”“现在休闲娱乐的方式太多了,人们社交也不再需要依靠舞会的形式。”“社交茶舞是一种怀旧,也是让年轻人了解上海历史的一种方式。”
“怀旧”,怀的什么呢?怀念解放前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骑在中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旧”。“当时,和平饭店的茶舞最大的特色,就是现场演奏的爵士乐和原汁原味的茶点,所有来参与社交茶舞的,都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或者是远道而来的外国人。”“从和平饭店收藏的老照片上来看,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举行的社交茶舞上,所有宾客都穿着正式,男士们身着燕尾服,女士们则一律穿着华丽的礼服,看起来和好莱坞电影里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这难道就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怀旧”,而且公然使用殖民地性质的名称“沙逊茶舞”,这些人也太明目张胆了,而《新闻晨报》居然用A1、2版大肆宣扬,这就可看出:现今官方媒体的屁股坐在什么地方?!
1948年4月,沙逊就将其总部迁往巴哈马群岛的拿骚,搜刮的资金也悉数抽走。维克多•沙逊的舞会曲终人散了。现今,“沙逊茶舞”居然由中国人自己恢复,“翘脚沙逊”(维克多•沙逊)在地狱之阴灵(这种以鸦片发财起家的殖民主义者只配下地狱)太感谢这些中国人的败类了。这难道就是改革深化的结果?
呜呼!何日沙逊的后代再来上海体验“沙逊茶舞”的盛况?中国人的脸面在何方!201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