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重上五台山随想《六》

2009-03-12 14:22 作者:欣庸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返回宾馆的途中,吴弟又对僧侣服饰产生了兴趣。他执意要买一套僧衣穿,我问理由,他说为凉爽。我一直在笑,戏说,你原来是到山西超度的,这种念头弟妹可否知晓?于是我郑重其事地说“对佛感兴趣的何止你一人,你看看这么多人,哪个不存在向往和意念,可是哪个不在现实中生存。你以为穿上僧衣就成了和尚?佛只能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其实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佛,那是一种幻觉,心灵的期盼,灵魂的寄托,精神的回归。我们从字面理解,人的旁边是个弗字,弗是个虚词,按什么也没有的讲。造字是人,故弄玄虚的还是人,一切现象都是人为的意识操作。还是相信自己吧,不要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他说那我只买双僧鞋,算是上五台山的一种留念

下午,他决定要离开五台山。这又出乎我的预料。我对他的不稳定情绪若有所悟。可我知道这样的决定是有原因的,不便细问,遵照他的意思打道回府。本来三天的计划,浓缩成一天,打算要好好欣赏一翻,简便成单纯的浏览。还是存在诸多遗憾。没办法,因为我是陪着朋友上山的,他是主角。那就把这个突然决定放在后面讲。

我们急匆匆地走进了豪华客车,又开始向北长途跋涉。

车缓缓离开五台山,车后的风景也离开我们的视线。我们都在沉默。吴弟索性闭起了双眼。我还在窗外张望,希望从车身后能发现点什么,可是远远望去,浓浓的迷雾挡住了双眼;再往前看,同样是雾蔼遮天。我们在浓雾里穿行,总想看到阳光灿烂,真真切切体验,明明白白生活。然而,这里好像除了雾就是雾一样的梵语声。玄虚的气氛让人蒙蒙懂懂。这种气氛萦绕了千年,也神秘了千年,游人也迷茫了千年。从来没有间断过。这种雾把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裹卷在深山殿堂,让千秋万代去品尝。

我闭目思索,知道返回的路程很长。面对朋友我不能不想,他从黑龙江的大山深处出发,几乎要跋涉万里之遥,是什么在指使?仅仅是虚无飘渺的指点?还是一种借口?真正的用意还是在旅游,放松一下好重振精神?如果是这样,我倒闪在了云雾里。嘿,无论是为什么而来,得到什么而回,这也许是人生最大的玄机,最好不要揭开。就像玄妙中的五台山,永远成为一个谜团。我的朋友也许还有另外的原因,不必向我透明。但我相信,趋之若骛的人群里,像我朋友这种情况不在少数,真正自己能解脱的人又有多少?也许所有的人都在寻找,难道不是吗?

我不能不想,茫茫人海,这种热恋现象,是人心向佛,还是佛得人心?是向往清净,还是清净宜人?是虚幻释重,还是放下就能减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皇帝可以入遁,走进空门;歌星可以削发为尼,脱离红尘;平民百姓如何能清骨脱俗呢?如果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自由奔放的一种选择,只能归功于当今盛世给人生选择的权利,这是人性大解放的标志。我突然想起两千年前的庄子,他用‘无为’的哲学观点影响了几百代人,佛道本属一家,只不过道法讲自然,自由奔放,佛法讲存善,轮回有岸。其实生命的迄始过程永远在虚实之间行走。还是儒家的学说厉害,只讲生的追求,不谈死的安在。这才归结到生命的本质意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们顺利返回。晚上吴弟在碰杯前,他向我透露了一点实情,他说“哥,你真是不知,我这些年东奔西跑,几乎很少有顺利的时候,心理稳定不下,经常恶缠身,魂不由己。你说越想挣钱,总是有缘无份。后来开始相信命运,这才有到五台山这种想法”。我问这次上山有什么启发?他毫不犹豫地说“看来我上五台山是对的,现在情绪稳定了,以前都是胡思乱想造成的,我知道该如何走了”。我的心突然塌实了,为此我们连干了三杯。

吴弟就要起程了,他的到来给我带来了惊喜,也品尝了一次浓浓的回味。无论是老朋友相逢,还是与五台山相遇,都是千载难逢。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27142/

重上五台山随想《六》的评论 (共 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