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 惑――旅美散记(二十五)·2
11、中国人去美国,看纽约世贸中心、芝加哥席尔斯大厦、最长的桥、最大的港、最新的电脑、最浮华的百货店、最新的产品还有迪斯科舞场……看新东西;美国人到中国,要看故宫、圆明园、猪舍、农民的泥屋、喝茶的学问、做纸花的技巧、吃的艺术、庙、蛇市场、早上在公园练太极拳的民众……看旧物事。
12、在美国出生又在美国长大的中国青少年,一般不愿再回中国,他们习惯了美国的生活:人与人相处得纯净,没有你来我往的人情。一回到中国,就四伯三叔,八姑七姨,缠缠绵绵,千丝万缕,扯不表,理还乱,尤其是逢上过年,拜来拜去的年,一碰上红事白事,东亲西戚的应酬,都让他们无所适从,无地自容,无法应付。可是他们的父辈祖辈,却过不惯美国的生活,他们忘不了故国故乡火辣辣的古道热肠和古土热情。
13、人为什么总是喜欢和自己人在一起?有些中国人到了国外,唯一的主要社会交往就是和自己人在一起。如果是这样,你出国做什么?你不是想去开阔眼界的么?记得篮球运动员易建联刚到美国时,也抱怨与他在一起的中国人不多,有个体育评论员对他说:“你应该回中国,那里中国人最多。”我觉得,出国就是长经历,就应该主动多去接触一些外国人,让他们对你发生兴趣,让他们了解你。
14、在中国,读小学的孩子,往往脖子上挂一把门钥匙,放学了,自己回家开门在家做作业。在美国,法律规定12岁以下的儿童必须时时有人照看,以免发生由于孩子不懂事而导致的危险。孩子离校后,家长自己不能照顾的话,就必须托给别人照顾。碰上一个福建人,由于经济上尚不宽裕,由于习惯了中国的做法,又觉得付这笔托儿费不合算,就冒险:家长教孩子放学后回到家门口先小心地四处张望一下,见没人,再进屋。进屋了,关好门,不吵闹,不接电话,不让人家发现这屋子里有孩子。结果还是被一美国人发现,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他好心地去报了警。这么一来,孩子被带到一个专门的福利机构,暂时被政府收养。最后这个福建人就不得不通过繁琐的司法程序,花费不少口舌,才把孩子要回来。
15、中国人总是想出人头地,不甘平庸。在学校里不得A不甘心,美国人拿B就行了,平时宁可去开晚会。美国人善于表达,也很强调幽默感,他们也善于探索,尤其是自己的未知领域,这种探索精神(也体现在戏耍的时候)是他们在科技上领先一步的原因。中国人的眼光通常只看着自己的同类人,所以很难有突破。美国人从小老师就教导他们自身要有潜力,应该去追求,上九天去揽月,而不满足于只比张三李四或是同班同学好。他们认定自己的独特,追求自身潜力的发挥,不那么喜欢和旁人去攀比。我们中国人强调共性,美国人强调个性。我倒以为,做人只有不以自己与众不同为耻,才会有创造与创新的可能。
16、论面积,美国只占世界的7%,论人口,美国只有世界的5。5%,但是,它的生产能力却占到世界生产总能力的1/3还强。美国人的人均收入水平,蓝领工人的小时工资,人均消耗的物质资源,技术方面投入的成本,教育普及化程度,各类社会保险和福利的享受,拥有超强的军事国力,似乎都告诉了我们:美国是一个现实,也是一个神话,一个现代神话。美国终究是一个一时还不会消逝的神话和不衰的话题。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历史并不悠久,可是其历史长度之不足,被广度之有余所弥补,其覆盖面十分广博。(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7、美洲本来是印第安人的,印第安人的祖先来自中国北方,算起来,中国人去美国比白人还要早。中国的重要性或许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大家一说到亚洲,总想着日本和新加坡,其实所有亚洲人都深深知道,中国的影响已经远超过了这些国家。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它的大大小小的变化,如何不会影响美国的生活呢?现在油价上涨,美国都把指头指向中国,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的消耗过大。可是看看现在美国小学生使用的铅笔、笔记本、书包,美国人手里拿的、身上穿的、家里用的……全是“MADEINCHINA”(“中国制造”)中国已经走进了美国人的生活。当然,美国也在走进中国的生活,到了美国,你就可以看到到处都是的中国人(这是中国人口袋里的钱真的多得没处花了吗)?正视中国和美国,需要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