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学习扛木头
第一次学习扛木头
(1966年春末)
我回家参加的第一项重体力劳动,就是扛木头。
为了筹备肥料款,生产队在春耕前就砍下了一批松木。插秧一结束,队里就组织社员裁树,昨天开始出山了。我们队有全、半劳动力五十多个。队里让年岁大的妇女去收集农家肥,其余男、女劳力都上山扛木头。按计划,今天集中搬木头,明天溜山,后天开始扛到采购点,五天后就可以检尺验收,结帐提款。哥哥是会计,对生产安排了如指掌。听了哥哥的介绍,我心痒痒的,决定明天就去上山。
第二天,哥哥找了支“撑棍”给我。这家什我熟悉,是一根“丫”形的木棍,供扛木头的人作为支撑用的,但怎么用,我还没试过。我接过撑棍,和哥哥一起跟着大伙儿上山了。
到得山上,却见满山乔木错落,灌木丛生,芒箕覆盖,不见地面,砍下的松树间杂其间,大都在半山腰;山势明显较陡,要爬上山梁才有一条羊肠小道。我们要把裁断的木头,一根根地从丛莽中搬出来,一步步地挪到山梁上,再沿着羊肠小道过横排,扛到那小路的尽头,才能把木头抛下岗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木头都已经裁好了。长的4米,短的2。5米,粗细不一。除了极少数可以一个人扛着走,绝大部分都要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多的甚至要6个人才能扛得动。社员们很有经验,平时也搭档惯了,一伙人走过去,看看木头的大致规格,按照组合的习惯,几个人凑一起,扛起来就走。
同去的社员当中,自然还有儿时的伙伴,虽然个儿和我差不多,但大都成了主要劳动力。更重要的是,我近10年一直在外,跟他们相处很少,加上我村阶级成分复杂,相互间似乎有层隔膜。我初次上山,他们自然不会跟我搭档,对这,我当时还是一无所知。
哥哥是个劳动能手,对山上的作业实在是太熟悉了。今天,他带我上山,深知干这话难度大,他不敢也不放心让我去跟别人搭档,就叫我一直跟着他。
我们抬的第一根木头约4米×0。2米,重约200多斤,通常2个人抬不觉得累,要是一个人扛,就显得太吃力,而要扛着上坡就几乎不可能了。
哥哥让我走在头里,他端起木头的尾端,叫我用肩扛着。我左手支着撑棍,右肩在离末端二尺左右承接上去,试试,似乎不沉,于是站稳。然后,哥哥自己端起木头的首端,上至肩上。顿时,我觉得肩上沉了起来。
“扛得起吗?”哥哥问我。
我说:“扛得起。”
哥哥说:“扛得起就走哇!”
我刚想走,身子有些不稳。哥哥说:“别忙!”我停下,觉得哥哥在往前挪,我觉得肩上轻了一些,于是开始上坡。
脚下本来就没有路,木头又紧压在肩上,我刚想往上走,木头似乎总要把我往后拉,迈出的脚踩不稳,身子摇晃着。哥哥又叫我站稳,又把身子往前挪了挪。我觉得又轻了许多。
我急着想迈步,但两脚好像没有驯服的小牛到处乱蹬,身子还是摇晃着,把不住方向。哥哥叫我别急,慢慢来,把撑棍支到地上,尽量把每一步踏实。我借着撑棍的支撑,终于可以控制脚步慢慢向上走了。
我们一步步向山梁靠近,也觉得肩上越来越沉。原来刚才上陡坡,木头重心在后;靠近山梁地势越来越平缓,木头重心也往前移。木头压得我走路的姿势都变形了,哥哥在后面看得很清楚。
哥哥又叫我停下,要我把肩膀往前移。这时,我的肩膀只离末端不倒一尺了,肩上的重量确实减轻了许多。然后,我们就沿着那条羊肠小道过横排,一直走到那尽头。
哥哥又说:“等一等!要我叫了一二三才可以抛木头。”
接着,他就打起口令:“一——二——三!”我们同时把木头抛下了山冈。
旁边人说:“阿昌,那根木头都是你哥一个人扛呀!”
我怪不好意思,但又不解地说:“前几天我挑七八十斤的秧苗过湖坑,不觉得怎么重,为什么今天抬起来就觉得特别沉呢?”
哥哥说:“你还是头一回扛树,没经验。100斤的担子,一个人挑可能很轻松;200斤的东西换成抬,你也承受100斤,就可能感到困难,因为还有个配合的问题。你走路像小牛犊似的,脚步不实,受力不均匀,抬起来就更难了。如果脚步一步步踏实了,这木头你是扛得起的。”
往回走的路上,我仔细看其他人怎么走路,怎么打撑,怎么吆喝号子,一路都觉得挺新鲜的。
第二趟,我们哥俩还是共抬一根木头,粗细跟第一根相似。这回,我揣摩着哥哥的话,不着急,慢慢来,一步一步把脚步踩实,果然就顺利多了。
经过几趟之后,我也慢慢熟练起来。后来,还学会三人抬、四人抬的组合。
经过这次劳动,我深感重体力劳动的艰辛。那时我虽然拥有120斤的身架,却不具备120斤汉子的体力,更缺乏二十出头的青春少年的气魄。我暗自觉得:自己是一个十足的书生,毛主席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这话好像就是对着我说的。
经过这次劳动,我学会了扛树的基本技术:走路步步踏实,方向就能把握得准;借助撑棍,可以用来稳住身子,可以撬着木头分开受力,可以支撑木头半途休息;号子可以用来统一脚步,还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内容、调整节奏;抬木头,不仅需要力气承担短时间的超重,更要统一步伐。真的是“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经过这次劳动,我深刻体会到哥哥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哥哥体察我的内心而不加指责,却积极引导我走上正路;不仅从体力上帮我挑起重担,更是从精神上给我鼓励,方法上给我指导。有了哥哥的帮助,我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适应了艰苦的农村生活。
附记:我们生产队有一种叫“起树”的副业。汀江上游的木排来到峰市就不能直接划到下游的广东韩江,而要解散漂流而下。为了防止木头(主要是浮力较差的松木)沉入水底,木材采购部门就会请峰市当地(主要是我们三峰)的群众,把木头先抬上岸,堆架晾干以后,重新翻入江中漂流而下。这种活,就是由几个人用绳索把木头从江中抬起来,抬到岸上,社员们称之为“起树”。我在家的时间,都多次干过这种活,扛木头的经验,在这里能派上大用场。
2011-6-3
第一次学习扛木头的评论 (共 1 条)
- 墨雨 审核通过并说 老一辈的回忆是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