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魂恋独白·十四:在文字褶皱里打捞时光的珍珠

2025-08-08 23:07 作者:小牮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魂恋独白·十四:在文字褶皱里打捞时光的珍珠

还记得小学五年级那个蝉鸣喧嚣的日午后,炽热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在地面上洒下一片片金色的碎影。诗禹百无聊赖地在家中书橱里翻找着,突然,一本泛黄的旧书——《我的日记》,闯入了他的眼帘。轻轻翻开,那细腻的文字仿佛带着温度,生动地描绘着生活中的琐碎日常,将一个鲜活的世界在他眼前徐徐展开。那一刻,一颗小小的种子在他心中种下:原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思所想,都能被记录下来,成为永恒记忆,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

这份新奇感点燃了诗禹内心的冲动。他迫不及待地用积攒许久的零花钱,买了一本带着碎花封面的笔记本,郑重其事地写下了第一篇日记:“老师让我为班级抄写黑板报,我感到无比光荣。”起初,写日记对他来说只是一时兴起,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内容也不过是简单记录每天吃了什么、和小伙伴玩了什么游戏,如同流水账一般。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发现,这本小小的日记,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他成长路上的欢笑与泪水、迷茫与坚定。

记忆深处,诗禹依然清晰地记得日记本扉页上那歪歪扭扭的铅笔字,那是他童年的印记,带着独有的稚嫩与纯真。1958年,大炼钢铁的热潮席卷全国,那个夏天月光如水,洒在少年的书桌上。诗禹紧紧攥着学校发的小本子,兴奋地记录着自己捡到螺丝钉的喜悦。那时的日记,是毫无保留的童言无忌,是内心世界最纯粹的展现,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在他的心底悄悄生根发芽。

中学时代,诗禹的作文在课堂上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当他站在讲台上,听着同学们羡慕的赞叹,感受着老师肯定的目光,他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了文字带来的力量与喜悦。放学路上,夕阳的余晖透过梧桐树的枝叶,在他的日记本上投下一片片摇曳的树影。他满怀深情地写道:“原来文字能变成翅膀,带我飞向更广阔的天空。”从那以后,日记成了他最私密的百宝箱,藏着他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也藏着解不开数学题、考试不及格时的烦恼与失落。

1963年9月17日,16岁的诗禹初中毕业,踏入了社会,开始参加工作。那一天,日记本上洇染着他紧张与期待的汗渍。被分配做铸工学徒,面对未知的工作,他的心中满是忐忑:“整天像个煤黑鬼子,翻砂造型,我将在这里开启新的人生篇章。”1964年国庆节,工厂组织游行,诗禹站在海河检阅台下,夹道欢呼。当红旗如潮水般漫过头顶,他激动得浑身颤抖,仿佛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与祖国的脉搏同频共振。当晚,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心声,字迹因为太过兴奋而略显歪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车间的更衣室,这个原本充斥着铅粉和汗水味的地方,却成为了师兄弟们传阅书籍的“秘密沃土”。白天,他们在车间里挥汗如,与炽热的铁水和沉重的模具为伴;晚上或工休时,只要有人从怀里掏出一本卷了角的书,立刻就会围拢起一圈渴望知识的脑袋。《林海原》里英勇无畏的杨子荣、《红与黑》中充满野心的于连、巴金笔下的《家秋》,这些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变得鲜活起来,带着他们冲破现实的束缚,领略外面世界的精彩。工装还残留着铁水的余温,书里的故事却顺着指尖,流淌进了他们的心田。粗糙的手掌轻轻翻过书页,每一次触碰,都像是在贫瘠的生活中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在这个特殊的“沃土”里,没有娇艳的花草,却滋养着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无限好奇,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诗禹和工友们如饥似渴地传阅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从中国的四大名著,到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左拉、雨果、塞万提斯等世界文学巨匠的经典之作,每一本书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让他深深着迷。那些在工余时间沉浸于阅读的晚,都被他一一记录在日记中:“原来文字能带着我去任何想去的远方,让我领略世间百态,感受不同的人生。”

在翻砂车间的18年,是高温与粉尘交织的艰苦岁月。但对诗禹来说,日记本就是他心灵的慰藉,是他在这片钢铁丛林中唯一的清凉港湾。沾满铁屑的手指翻开纸页,他写下被铁水灼伤的疼痛,记下师兄弟们互相鼓励的温暖笑声。那些浸透汗水的文字,无声地见证着他在最艰难的日子里的坚守与成长。尽管出身“黑六类”,但诗禹凭借着出色的文笔,在“四清”“五反”和“文革”岁月中,工厂下班后组织学习被委以记录的重任。1977年,他更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国营大厂市级模范小组的工会小组长。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人尽其才,不唯成份论”的理念,为诗禹的人生带来了新的转机。他凭借自己的能力,破格走进车间、工厂办公室,先后培养学习深造担任统计员、计划员、调度员,凭借着出色的表现,短短几年间,就成长为一名国营工厂的经营管理者。在新的岗位上,他如鱼得水,带领企业实现三年三大步的飞速发展。规律的工作节奏,让写日记成为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在伏案整理完数据后,他总会在台灯下,静静地复盘一天的收获与困惑。从最初对计划经济的循规蹈矩,到后来对市场经济的大胆探索,日记本见证了他从青涩学徒到管理干部的华丽蜕变。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着他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决策,是他人生历练的珍贵记录,更是他献给岁月的深情告白。

此后,诗禹的人生经历了更多的起伏与转折。九十年代初,他毅然下海创办实体,投身商海;后来又涉足投资金融领域,在波谲云诡的市场中摸爬滚打。无论生活如何变迁,他始终坚持每天写日记,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六十余载。从2006年起,他又开始在平台每月撰写一篇心情感悟文章,至今已近二十年。这些文字,不仅清晰地记录了他的成长历程,还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素材,成为了他生命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顾自己的人生,诗禹深刻地总结了写日记对他的多重意义:

1. 心灵的避风港:日记是他最忠实的伙伴,无论生活中遭遇多少委屈、收获多少喜悦,或是内心深处藏着多少迷茫与憧憬,他都能毫无顾忌地向它倾诉。将情绪转化为文字的过程,也是他自我疗愈、梳理情绪的过程,让他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2. 记忆的时光胶囊: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许多珍贵的瞬间往往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模糊。而日记却像一个神奇的时光胶囊,将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却又无比珍贵的细节、特别的经历,一一定格成永恒。多年后再次翻开,那些被遗忘的人和事,那些曾经的心境与感悟,都会在文字中鲜活地重现,让他得以重温生命中每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

3. 自我成长的镜子:持续写日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审视自我、反思生活的过程。通过记录日常的行为、思考和决策,他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这种自我反思,让他能够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实现心智的成熟和个人的不断蜕变。

4. 思维与表达的训练场:将脑海中的思绪转化为条理清晰的文字,需要不断地组织语言、梳理逻辑,这无疑是对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在日记中,他不断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久而久之,他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种能力,不仅在他的工作和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让他在日常沟通中更加得心应手。

诗禹希望,每个人都能从幼时就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在时代的浪潮中,与时俱进,用文字记录生活,塑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赤诚众小牮 2025.7.31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wlrmkqf.html

魂恋独白·十四:在文字褶皱里打捞时光的珍珠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