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润生六2025版
乱云润生 六 2025版
第三章 领略赫图阿拉故城 第六回
悦悦导游带着团队向下一个景点进发,而我还沉浸在罕王寝宫的历史氛围中,全神贯注地摄录着各处内景,对团队的离开浑然不觉。直到小帅哥急匆匆地折返回来,一脸焦急地招呼我:
“摄影记者爷爷,快些呀,大家都已经往下个地方去啦!”我这才如梦初醒,赶忙和他一起,脚步匆匆地小跑着去追赶队伍。一路上,小帅哥还时不时回头看看我,生怕我跟不上,那关切的模样让人心里暖烘烘的。
团队此次参观的下一个景点是正白旗衙门。正白旗衙门坐落于内城东侧的山坡上,在汗宫大衙门东面的高台之处。
远远望去,一座古朴的青砖瓦硬山式四合院建筑映入眼帘,它静静矗立在那里,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举目环顾四周,赫城的中部地势略显低洼,形状恰似一个盆地。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有路口,彼此相连,四通八达,似乎在向人们展示着当年这里的繁华与热闹。
正白旗衙门的门口设置了一面启运鼓,几个年轻貌美的姑娘正站在鼓前,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摆出各种姿势合影留念,眼中满是对美好运气的祈愿。
小帅哥见状,顿时来了兴致,像只欢快的小鹿般跑了过去,伸手抄起鼓槌,“咚咚咚”地敲了起来,那有力的鼓点声瞬间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回荡在空气中。导游悦悦站在他身旁,脸上挂着温柔的微笑,还竖起大拇指,对小帅哥的活泼劲儿表示赞赏。我赶紧把握时机,手中的相机镜头迅速从拍摄正白旗衙门外景切换到捕捉人物表情特写,精准地定格下这一充满活力与欢乐的美好瞬间,将这份难得的喜悦永久留存。
这是一座一进的超大四合院,一堵高大的照壁首先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照壁的一面,彩绘着皇太极的圣像,画工精湛,栩栩如生,仿佛皇太极就站在眼前,目光深邃而坚定,似乎在俯瞰着世间万物。照壁的另一面,则手书着“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这是皇太极的圣谕,高高悬挂于此,时刻警醒着世人,彰显着一种庄重与威严。
穿过门厅,走进院子,正房便出现在眼前,两侧是对称分布的厢房。整座建筑风格庄重素雅,正白旗衙门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青砖瓦舍错落有致。院子开阔敞亮,即便时值仲冬,植被依旧呈现出绒棕的色泽,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生机。整座院落中,正房、东厢房、西厢房、门房加起来共有20间,布局规整,井然有序。
当天的天气格外晴朗,阳光和煦地洒在大地上,让人感到格外惬意,这样的好天气为此次参观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美好。
游客们简单欣赏了一番外景后,悦悦便站在高大的照壁前,开始为大家讲解。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山间清泉,缓缓流淌进每个人的心里:“谈到满清历史,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词——八旗。现在,就先给大家讲讲八旗的渊源吧。”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女真人原本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即‘族’和‘寨’。‘族’,满语称‘穆昆’,是按照血缘关系,由亲族本姓组成的群体;‘寨’,满语为‘嘎山’,是依据地缘关系构建而成的社会群体。在女真人原始的狩猎活动中,不论参与人数多少,他们都习惯依族寨集体行动。为了便于管理和协调,出猎时会以10人为一队,称作‘牛录’,并由‘牛录额真’负责统领,大家按照指定的方向开展狩猎行动。虽然这只是狩猎时的一个临时性组织,但出于生存的需要,这种方式逐渐让这个古老的民族养成了事事结群行动的传统。”
“努尔哈赤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他的故居以及成长历程,我们会在下午参观相应景点时详细讲述。现在,我们主要来了解一下,努尔哈赤是如何对这种传统组织形式进行改造,从而使其演变成一种适应当时战争需要的全新组织形式的。明万历十二年,也就是1584年,努尔哈赤开始着手组织军队。他将每个牛录的人数从原来的10人,增编到了300人。此时的牛录,已经不再仅仅是狩猎组织,而是以军队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牛录的改编,为八旗制度的形成奠定了雏形。”
“明万历二十一年,当努尔哈赤与九部联军交战时,我们已经能看到他开始按照旗兵的编制设伏作战。到了万历二十九年,也就是1601年,努尔哈赤正式确定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作为标志,自此,四旗制度诞生了。后来,随着征服和招降的人口数量不断攀升,牛录这一级别的编制逐渐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于是,在万历四十三年,即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对牛录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大和完善,实行三级管理制度。从那时起,牛录成为了八旗制的基层组织,规定五牛录为一甲喇,其长官称作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固山,长官是固山额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旗主,每旗由7500人组成。与此同时,在原有的四旗基础上,逐渐扩充至八旗,分别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固山额真也被称为和硕贝勒,掌管着一旗的旗务。在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相关名词。在满族早期,贵族通常都被称为贝勒。‘和硕’,在满语中意为‘方面’;‘固山’,满语是旗的意思;‘额真’,满语指‘长’。所以,‘固山额真’总的意思就是旗中管事的大臣。”
“在努尔哈赤时期,军民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民众亦可为军,可以说全民皆兵。各旗之间在地位上基本平等,女真人的每个旗户都被编入了相应的旗内,这就是每个满族人都有旗属的由来。在建旗之初,努尔哈赤亲自统领两黄旗,次子代善担任两红旗贝勒,八子皇太极为正白旗贝勒,杜度为镶白旗贝勒,莽古尔泰为正蓝旗贝勒,阿敏为镶蓝旗贝勒。努尔哈赤牢牢掌握着大权,对八旗进行统一管辖。”
“后来,努尔哈赤在天命年间开始设立蒙古旗,到皇太极天聪九年,即公元1635年,蒙古八旗正式编成。皇太极在天聪五年,也就是1631年,率先编设了一汉军旗,直至崇德七年,即1642年,汉军八旗的编制全部完成,八旗制度至此正式合称八旗,统率着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整个八旗制度也趋于完善。”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也就是皇帝直接统领,其余6旗则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然而,顺治七年,即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外出在古北口外行猎时,不幸坠马跌伤。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在古北口外的喀喇城逝世,年仅三十九岁。转年,顺治八年,顺治帝开始亲政,他收编了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直接统领。从那时起,便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的格局。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成为了上三旗,而其他旗则成了下五旗。上三旗在满族之中地位高贵,可以说是满族内部的统治核心与骨干力量。”
“八旗的建立,将女真人紧密地凝聚成了一个整体。在旗主的管辖之下,旗人享有获得土地、奴仆、牲畜和财产的权力,同时也承担着征战的义务。八旗不仅是军事组织,还具备行政组织的统摄力,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清军入关后,八旗制度逐渐演变为单纯的军事组织,八旗兵成为了职业军队。八旗劲旅在抗击沙俄侵略军、收复雅克萨城等一系列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战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的英勇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但满族贵族进军关内各省,夺取最高统治权后,也给八旗带来了诸多变化。为了加强对全国的军事控制,清政府将八旗兵半数集中于北京,负责守卫京城,称为‘禁旅八旗’;另一半则分驻在全国九十多个城市和据点,称作‘驻防八旗’。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驻扎。入关伊始,清廷就开展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了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所有,同时豁免了旗人的税负与劳役。这些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使得其后世子孙骑射技艺荒废,甚至出现了‘生计’问题。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伴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却也在后期成为了清王朝走向衰败没落的原因之一,这些都是后话了。”
我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悦悦生动的讲解,内心不禁泛起层层涟漪。我们同族同旗,又都姓赤,听着悦悦的讲述,我仿佛在朦胧中看到了一丝探寻先祖出处的线索,隐隐约约地推想着先祖们在那段历史长河中的踪迹。
悦悦接着说道:“八旗衙门是八旗旗主日常处理本旗行政、军事、生产、民事等各类事务的行政官署。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当年的正白旗衙门。清太宗皇太极曾经就是正白旗的旗主。正房就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统领正白旗将领、商议战事的重要场所。现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动,前往正白旗衙门的各个厅室,瞻仰参观其中的场景与遗物,感受那段历史的厚重。”
走进正白旗衙门内景,现存的正房五间是历经岁月洗礼留存下来的原始建筑,它们犹如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室内的布置恢复了原汁原味的风貌,正厅房间宽敞开阔,一座肃穆的大影背矗立其中,典雅的硬木案桌和太师椅摆放得庄严肃穆,三面严格规整,一看便知此处是正白旗固山额真议事的重要之地。
墙上悬挂着数把箭弩,虽然历经岁月,却依然散发着一种凌厉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金戈铁马。两侧还摆放着豪华的藏书放物立柜搁架,里面或许曾存放着重要的军事典籍、政务文书,见证着当年的运筹帷幄。
东西各间分别陈列着皇太极与孝庄文皇后展、八旗甲胄与满族兴起展览,还有的厅室以剪纸艺术展示满旗民俗文化。外廊的彩绘生动地描绘着昔日满旗的无限峥嵘,一幅幅画面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整个衙门内景,素雅简朴中透着雄浑之气,从这里,我们足以看出当时参政议政的和硕贝勒严谨的作风和务实的态度。皇太极之所以能够成为满清的第一位皇帝,正是这种厚积薄发的结果,一切都水到渠成。
悦悦介绍说,其它7座衙门分别位于赫图阿拉城的东门里、南门里、城东南和关帝庙后。可惜的是,当年的那些建筑如今已不复存在。不过,悦悦表示,参观完汗王井后,我们将乘车依次前往那些曾经的衙署旧址进行参观。
我手持摄像机,一丝不苟地在各个厅室摄录着每一处细节,想要将这段珍贵的历史永久保存下来。又是小帅哥,他细心地留意到我还在专注拍摄,轻声提醒我:“摄影记者爷爷,咱们得跟上队伍去汗王井那边啦。”于是,我赶忙收拾好设备,跟着小帅哥,快步去追赶前往汗王井的队伍。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