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乱云润生·四十五回

2025-04-19 23:38 作者:小牮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乱云润生·四十五回

2025版

第七章 融入赫图阿拉村中 第四十五回

天刚破晓,晨光熹微,给苏子河的潺潺流水披上了一层如似幻的金纱。参观完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长兄德世库所建的觉尔察城遗址后,众人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匆匆登上那辆承载着时光探秘之旅的旅游中巴车,目标明确地朝着四里开外的佛阿拉城遗址进发。

短短五分钟的车程,在蜿蜒的山路上起起伏伏,却好似跨越了悠悠四百载的厚重历史。车窗外,山峦连绵,树木葱茏,偶尔掠过的几户农家小院,烟囱里升腾起袅袅炊烟,为这片古老的大地增添了几分烟火气息。

车内,悦悦导游手持扩音器,目光灼灼,声音里饱含着对故土历史的深情与自豪:“亲朋友们,接下来我们要去的佛阿拉城遗址,那可是后金历史的重要开篇之地,是努尔哈赤起兵创业的摇篮,意义非凡呐!”她微微一顿,目光缓缓扫过车内每一个人,像是要把这份对历史的热爱传递给每一个游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大家想想,当年努尔哈赤带领着部众,在这里白手起家,一步一步打下了后金的江山,那是何等的豪迈与艰辛。这里不仅见证了他的雄心壮志,也见证了满族崛起的关键历程。满族文字在此创制,八旗制度在此孕育,它就像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图腾,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用心感受、铭记。”悦悦的声音抑扬顿挫,将历史的厚重感演绎得淋漓尽致,引得车内的游客们纷纷交头接耳,对即将到达的佛阿拉城遗址充满了期待。

车窗外,微风轻拂,路边的野花野草随风摇曳,似乎也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随着目的地越来越近,车内的气氛愈发高涨,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大人们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不时探头张望着窗外,试图先睹为快。

不多时,旅游中巴车缓缓停下,众人迫不及待地依次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开阔平缓的山岗,远处的烟筒山上草木丛生,郁郁葱葱,像是一座绿色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路边,一块略显斑驳的石碑静静伫立,上面“佛阿拉城”四个大字虽历经风侵蚀,字迹朦胧,但依然透着一股沧桑的韵味,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荣耀。

团队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土地。佛阿拉城历经岁月的洗礼,几经重建与废弃,如今只剩下依稀可辨的城墙堑壕轮廓。几株古老的大树孤独地挺立在风中,粗壮的枝干和斑驳的树皮仿佛在讲述着它们所见证的风云变幻。地上的垄沟纵横交错,像是岁月留下的皱纹,默默记录着曾经的繁华与喧嚣。城中汗王殿遗址的残石基座,在杂草中若隐若现,那些破碎的砖瓦,像是历史的碎片,拼凑出四百多年前的风云沧桑。

悦悦导游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一边走一边详细地介绍着:“大家看,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就是外城的堑壕位置。当年,这里可是防御外敌的重要防线,士兵们日巡逻,守护着城内的安宁。”她的声音在空旷的遗址上回荡,仿佛带着众人穿越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

众人缓缓向上,来到内城的大致位置。悦悦指着一条条垄沟说:“这里可能就是柵城的位置,而再往里的中心区域,便是努尔哈赤统帅的大本营,也是他和家人的居住之地。想象一下,当年这里旌旗飘扬,人声鼎沸,努尔哈赤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着千军万马,那是何等的威风凛凛。”

我紧紧跟随着队伍,手中的摄像机一刻也没有停歇,小心翼翼地记录下每一处细节。镜头扫过古老的城墙、沧桑的大树、沉默的垄沟,仿佛在与历史对话。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每一个画面都像是一部无声的史书,让人感慨万千。

几个小同学像欢快的小鹿,在日棕黄的草丛中跳跃奔跑,清脆的欢叫声打破了遗址的宁静:“我们来到佛阿拉城啦!”“踏上清太祖爷爷的第一座都城啦,我们也是英雄豪杰的后代,太自豪啦!”“努尔哈赤太祖爷爷,这里的空气好清新,就像天然大氧吧,真想多待一会儿呀!”

金姓小同学在草丛中兴奋地捡起一个锈迹斑斑的废弃活扳手,如获至宝地跑到父母面前,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妈妈,我发现了‘文物’,难道四百年前的后金就发明这个了吗?”他天真无邪的话语引得在场的众人哄堂大笑,为这片略显肃穆的遗址增添了一丝轻松愉悦的氛围。我迅速按下快门,用镜头捕捉下这有趣的瞬间,将这份童真与历史的碰撞永远定格。

在佛阿拉城遗址的中心地带,悦悦导游召集众人,开始深入讲解佛阿拉城的历史渊源:“佛阿拉,满语意为‘陈旧的低矮山岗’。这座城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创建的,是他起兵所建的第一座都城。它分为套城、外城和内城三层,内城中还设有木栅。木栅内是努尔哈赤的住所,住的都是他的亲属;外城住着八旗贵族;城外则有400多户居民,大多是八旗兵丁。”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努尔哈赤在这里被明朝封为‘龙虎将军’。这里是他事业的起点,也是满族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石。后来,1603年,努尔哈赤迁居至新建的赫图阿拉城,佛阿拉城便被称为旧城。1621年,后金在辽阳修建新城东京城并迁都,赫图阿拉也成了旧城,于是佛阿拉就被叫做旧老城了。”悦悦的讲解条理清晰,生动形象,让众人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佛阿拉城的兴衰变迁。

接着,悦悦又详细描述了佛阿拉城的建筑布局和功能分区:“外城城墙周长5660米,其中3390米是纯人工修筑的,设有五座城门,都巧妙地设在低矮隐蔽的沟谷之中,既方便通行,又利于防御。外城墙上还建有巡城小路,便于士兵巡逻。内城墙是用土石垒筑而成,长960米。内、外两道城墙都依着山形地势走向而建,呈不规则形状。”

“木栅内有两处主要居所,一处是努尔哈赤的居址,一处是舒尔哈齐的居址。努尔哈赤的居地在台地正中最高处,有七道门。栅墙正中有一道砖墙,将栅墙均匀地分成东西两院。砖墙正中开着大门,门楼上盖着青瓦,北段中心也开门,同样盖着青瓦。东院有房屋六栋二十余间,多为砖瓦房。客厅位于东院正中,是努尔哈赤处理公务、接待宾客和祭天、祭神的重要场所;客厅西北是鼓楼,专司晨暮报闻,以礼乐迎送努尔哈赤出入栅城;客厅东有八间行廊,南有三间行廊,是招集臣属议事饮宴的地方。”

“西院有九所建筑,也是二十余间,其中有三座楼。西院的主体建筑是努尔哈赤的寝宫,坐落在西院中央,共三间砖瓦房。此外,还有神殿、阁台、楼阁等,楼宇最高为三层。努尔哈赤以佛阿拉城为坚实基地,东征西讨,统一女真诸部。同时,他充分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修武备,重农耕,立四旗,创满文,为建立后金政权,以及日后攻占辽沈,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1603年,努尔哈赤迁都赫图阿拉城,佛阿拉城圆满完成了它最初的使命,虽然后来逐渐被废弃,但它在历史上的功绩不可磨灭。”

悦悦的讲解声在遗址上空回荡,众人听得全神贯注,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阳光洒在众人身上,为这片古老的遗址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十一点半,参观完佛阿拉城遗址,众人意犹未尽地登上旅游中巴车,返回赫图阿拉村。途中,金姓小同学满脸好奇地向悦悦导游发问:“悦悦阿姨,我听说数百年前东北有个柳条边,那是什么呀?”

悦悦微笑着,耐心地解答道:“柳条边啊,是17世纪后半期在东北修建的一种特殊的堤防壕沟。当时清朝把东北视为‘龙兴之地’,为了保护这里的‘参山珠河之利’,防止朝鲜人破坏,同时也为了抵御外藩蒙古的入侵,就在东北地区的边缘修浚边壕,沿着壕沟种植柳树,所以叫柳条边,也叫条子边,还有人称之为盛京边墙、柳城。”

“到康熙二十年,也就是1681年,柳条边工程基本完工,后来在部分地段又有所扩展。整个18世纪,清政府的政策在不同皇帝时期变化很大。清初的时候,多次颁布招垦奖励政策,鼓励内地百姓移民辽东。除了乾隆时期厉行封禁外,清朝前中期总体上对汉人进入东北的管控相对宽松,有时候对汉人通过柳条边进入东北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随着关内移民不断涌入,柳条边后来又荒废失修,渐渐就形同虚设了。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东北放垦弛禁,柳条边就完全废弛了。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彻底废弃了柳条边墙,从此开启了移民东北、也就是闯关东的新时代。”

悦悦的讲解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让大家对柳条边的历史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车内的游客们纷纷点头,对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时提出一些问题,与悦悦导游热烈地交流着。

就在众人热烈讨论之际,旅游中巴车缓缓开到了赫图阿拉村口红皮云杉大牌坊处,稳稳停住。众人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下一段旅程的期待,有序下车,准备开启在赫图阿拉村的新探索。

(待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autmkqf.html

乱云润生·四十五回的评论 (共 1 条)

  • 漫舞洛城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