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水墨常熟9

“这蛮刚开始哟。”
大娘把竹筐换到左胳臂。
眯缝起眼睛,顺着大街往前瞅。
“小姑娘,顺街前行三站路,就是中国维新第一人翁同龢故地;再逛,还有西门外二条桥(程家桥)西的王石谷墓,虞山西麓的小云栖寺,小云栖寺东南的黄公望墓,虞山北麓的兴福寺,寺内存放着的宝贝,上过中央电视台,小姑娘,你一定得去哟。”
捋捋鬓角。
我复笑问。
“又是哪个高僧的舍利子?或者,又是从哪个皇帝坟茔挖出的金银珠宝?唉,审美疲劳哇。”“哪能呢,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为古破山寺,也就是现在的兴福寺题诗的真迹,蛮多蛮多,足够你逛的。真的,不瞒你说,我们小常熟,真有大风景哟。”
我惊奇的瞅着她。
既为她的如数家珍。
更为她发自内心的流露。
记得一位经济学家说过:城市的口碑,官员的德行,就在于这个城市市民对栖地的态度。而我与和我一样,终日奔波在大城市里的众多年轻人,对自身栖地更多的,却是埋怨不满,惆怅失落,牢骚满腹……
常熟市民对自身城市的热爱。
早就高出了外地的预料估计。
这,或许就是“小常熟大风景”最好的注释!
“奶奶”“呃,我的乘孙儿,快下来。”一辆三轮摩托稳稳的停在我们身畔,从弯如船篷,漆成深蓝色低矮的冰铁篷里,钻出了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
我探探头。
冰铁篷里,还有二个背书包的小女孩。
她俩并肩而坐,漆黑的眸子澄澈似水,安静的瞧着我。
“又没坐校车?蛮调皮的。”大娘溺爱地取过孙儿书包,放在自己的竹挎筐,蹲下地,轻轻的替孙儿拍打着蓝色校服,慈祥的唠唠叨叨。
“都读二年级啦,还蛮不听话,瞧我回家讲给你爸妈听?”
小男孩却得意地摇头晃脑。
还一个劲儿的甩踢着脚尖。
“我不怕,你讲呢,讲呢。校车不好玩儿,校车不能随便停下,还有老师押着,蛮不自由的。”当当!等候着小摩托车的司机,捺响了铃铛。
大娘忙起身。
递过去五元钞票。
我们同瞧着小摩托车轻快远去,大娘拉过小男孩,指指我道:“上海来的大姐姐,叫姐姐,叫呢。想想,老师平时是怎么教你的哟?”
可小学生却将身子一扭,害羞的躲在了她身后……
临别时。
大娘指着人行道对我说。
“小姑娘,如果你走得蛮累,可以试试向当地人,借用他的市民卡刷刷,骑骑这免费的公用自行车,但要在一个钟头内才免费,超出要付款的,明白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