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陕北行走记(3)—榆林镇北台

2021-05-12 16:54 作者:独自行走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1、四月二十一日,周三,榆林,天气阴,气温比昨天有大幅下降,站在背阴处,风还有点冷,毕竟是塞外。

昨天还羡慕穿T恤,穿裙子的年轻人,今天则又庆幸穿着薄绒衣,再冷点还有羽绒服,横竖就这一身,是否合体就看老天爷的眷顾了。

今天要去游览镇北台,这是我来榆林的最主要行程 。

镇北台这三个字很有气势,镇,震慑,震撼,北,北方的游牧民族,台,平而高的建筑物,镇北台言简意赅,就是能够震慑北方游牧民族的高大平台。

早晨八点多出发,门口有公交车可以直达,上车一块钱,车上人不多,十几站后下车也没坐满。美中不足的是,车况有点差,起步时要猛踩油门,车轰鸣如拖拉机,哆嗦几下才能前行。车厢也显破败,硬塑料座椅被磨得油漆脱落,椅子靠背被熊孩子划出一道一道的深沟。司机是个有点彪悍的大嫂,可能是头天晚上和老公吵架了,气有些不顺,车开的虎虎生风,能抢的红灯都抢了,能闯的绿灯也都闯了,车速远超私家车,经常玩个漂移,急开急停,一惊一乍。车上一对老夫妻,紧紧抓住座椅把手,脸色煞白,下车时一脸的悻悻,如劫后余生。

下了车就看到了“镇北台—万里长城第一台”的指示牌,跟着指示箭头右拐,进入一条寂静的马路,路两边是杂树林,行人寥寥,偶尔有一辆载满游客的旅游大巴,从身边呼啸而过。一路陪伴我的,是不知名的小,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去年天格外寒冷,济南都到了零下二十度了,何况榆林,鸟们能活下来着实不容易,有理由在天放声歌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路并不长,即便不紧不慢的走着,一刻钟也到了景区,门口一群老年人在排队等候入场,可能因为年龄问题有些人不能免费,与工作人员起了争执。我看了一下售票窗口,六十五岁(不包含六十五岁)以上免门票,默默的计算了一下,要享受到这点好处,我大概还要十几年好活,暗暗告诫自己,回去后一定要好好锻炼身体,不辜负国家给予的关照,至于现在,还是老老实实买票吧。

一进大门先看到西侧有颗柳树,外形很奇特,下端粗短,上端枝条繁密纤细,如天女散花般开枝散叶,这就是陕北特有的断头柳”。之所以长成这样,是因为陕北苦寒之地,树木缺乏,人们盖房子又离不了木材,便在柳树上做文章,每当它的枝条长到一定粗细,便被砍去做檩条。一次次被砍,又一次次生长,树身越来越粗,黢黑粗粝如耄耋之人,而枝条却柔弱纤细如少年,其命运之悲苦让人同情,其生命力之顽强又让人折服。

拾阶而上,爬过一个陡坡,镇北台的全貌兀然浮现眼中,灰色的城墙,高大的楼台,一种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气息扑面而来。

2、镇北台,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台基周长一两百米,内筑夯土,外砌青砖,四层,底大顶小,逐层收进,顶部高达四十多米,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之一,与东边的山海关,西边的嘉峪关,并称为长城三大奇观,其依山据险,居高临下,北瞰河套,南蔽三秦,锁长城要津,控南北咽喉,雄浑奇特,苍凉凝重。

说起来,镇北台乃至万里长城,虽高大坚固,堪称人间奇迹,其功用却不过是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历史上看,有明一朝来自北方的威胁,远不如其他朝代大,这是因为,曾经强大到不可一世的的匈奴人被汉武帝赶到了中亚、东欧,而更强大的蒙古帝国已经土崩瓦解,短期内难以复元,至于后来颠覆大明的新觉罗家族,大部分时间都在黑山白水间狩猎捕鱼,过着寂寂无闻,与世无争的生活,多年后能够入主中原,实在是一个极其巧合的小概率事件。

尽管如此,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还是耗费公帑巨资,调动大量人力物力,在秦长城,汉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世界上最长,最坚固的万里长城。临终之时,他一定很欣慰,有这么一道砖石结构的屏障,他的子孙后代,可以高枕无忧,一劳永逸的免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了,大明王朝也可以江山永固,千秋万代的传下去了,作为一个曾经的乞丐,一个连饭都吃不上的农民朱重八,他已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他的子孙后代做到了能做的极致。

登上平台最高处,视野为之开阔,能看到哨楼和蜿蜒西去的长城,裸露的沙土地以及绿化后的杂树林、灌木丛,左前方还能看到一片水域,水域边上树木葱茏,天然形成一个公园,那是榆溪河流经的地方,在干旱少的西部,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有这样一条河,这样一个湖,真的是很珍贵,这里是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的分界线,也是农业与牧业,汉民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

平台右下方有片长方形的区域,四周有围墙,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款贡城”。款,通好,接纳,贡则是进贡,朝贡,款贡城顾名思义,就是进贡和馈赠的场所,是官方进行交易和会面的地方,在约定的日子,蒙古头人骑着高头大马,牵着牛羊,风尘仆仆前来,中午一顿酒宴过后,傍晚时分醉醺醺的驮着大批的粮食布匹兴高采烈的返回,对他们来说,表面上的臣服换来的是更多的实惠,对大明王朝来说,利益上的让步更凸显出天朝上国的盛威,双方各取所需。

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民间交易,是在离这里不远的 “易马市”进行,那里远比这里繁忙,类似现在的“边贸集散地”,有诗为证“关门直向大荒开,日日牛羊作市来,万里春风后,游人指点郝连台”。

翻看中国历史,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秦国一统天下,乃至后来的大清帝国,北方边患不绝,这里既有游牧民族好勇斗狠,性掠夺的因素,也有他们自身不得已的苦衷,因为大漠以北土地贫瘠,气候干旱,只能生长生命力最顽强的野草,不长庄稼,牧民所需的粮食蔬菜食盐等必需品都要来内地交换,交换而不得,那就只能抢了,这还是正常年份,如果遇到瘟疫,冰灾,沙尘暴等恶劣年景,实在活不下去了,那抢夺便成为能生存下去的唯一手段。

在高台天井北侧的地面砖缝里,居然生长着一棵榆树,榆树的枝丫已经快要伸展到灰色城墙外了,已是暮春时节,济南的榆钱早已上市,这里却刚刚绽出新绿,我禁不住抓了一把放在嘴里,慢慢咀嚼,有点清香,也有些苦涩,毕竟塞外干燥的空气,多风沙的天气很难让植物尽情生长,何况这还是一棵顽强的从砖缝里长出来的榆树,尽管如此,单调苍凉的古城墙,也因为有了这样一棵不期然的榆树,这一抹绿色而平添了许多暖意。

突然想到一个有关长城的典故,说的是一对国外的恋人,在相恋多年后感情出了问题,两人决定分手。为了将分手行为艺术化,两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分别从长城的两端,也就是山海关和嘉峪关相向而行,碰面之日便是分手之时。

经过三个月的徒步行走,两人终于碰面了,热烈拥抱后含泪分开,从此天各一方。从地理位置上上看,镇北台就位于山海关和嘉峪关的中间,他们两人的分手地点会不会是在这里?相拥的那一刻,会不会心中又点燃了爱情之火,会不会又勾起了对往事美好回忆,会不会对这个决定有了后悔之心,我一时有些出神。

盘桓良久,恍惚间觉得肚子有些饿了,一看时间已是中午,老婆子每每说我尽关心些没用的,言之有理,还是先关心一下自己的肚子吧。

3、午饭是在一家叫“石马呱傻婆姨羊肉面”的饭店吃的,饭店名字虽然土,店面也简陋,但面是真好吃。

主厨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女人,个子高高,脸色黑红,谈不上好看,但却有一双巧手,看她把大团的面块揉软,然后再扯成长条,然后再扯出面皮,然后下锅,然后不慌不忙的去炒菜,菜是西红柿,青椒,红萝卜加大块的五花肉一起炒,炒完了,面皮也出锅了,将菜浇在面皮上,颜色青红相间,给人以视觉的美感,五花肉的油汁浸入面皮,吃起来更香,这才是我心目中的“陕北面”。

说起“陕北面”还有个典故,年轻时在一家西安公司驻济办事处工作,有个同事来自陕北,做一手好面,他常常擀面给我们吃,一面擀一面感慨,唉,你们山东人吃面,那也叫吃面?从此后,我便把他做的面作为“陕北面”的标准。

这是我来榆林后吃的第一碗面,我天真的以为,从此后,可以天天吃到这样正宗美味的“陕北面”,但在以后的行程中,尽管每到一处都会吃面,却再也没吃到这么好的面,美食在乡野,可遇不可求也。

结账时我对女人说,你做的烩面真好吃,女人一开始有点不好意思,旋即又很自信的说,我做这个已经二十多年了,那一刻,你能感觉到她内心满满的自豪。

我曾对老婆子说,有一天我发迹了,一定要雇个厨子,现在看来,无异于痴人说,退而求其次,雇不了厨子,如果家门口能有这样一家面馆也好,对于一个喜好面食的人来说,每天能吃上一碗热乎乎的,可心的面,是多大的幸福满足啊。

怅怅然,很不舍的离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igadkqf.html

陕北行走记(3)—榆林镇北台的评论 (共 3 条)

  • 老吴
  • 淡了红颜
  • 漫舞洛城
    漫舞洛城 推荐阅读并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篇好的文章不要求句句精华,你只要有三两句能够打动人心的话那么这篇文章也就算大功告成了!我们写文章的最终目的是惊醒世人借此来让人们弃恶扬善多做好事!为此希望大家都能够细心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治国方针从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且能够多多写出一些具有真善美和正能量的经典佳作来!!!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