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十八岁,说的道理》

2023-08-18 03:46 作者:张校野s  | 我要投稿

之前说好的问答合集:

“首先祝张老师生日快乐万事顺意。

请问在您到目前为止。有哪些您难以割舍但最终割舍的事物呢,您最终割舍后是如何调剂您的心情的呢。

请问您认为无论是说做科研工作还是单纯读博也罢是怎么维持内在驱动力的呢。

请问如果让您给将要从事科研工作或者读博或者未来有类似的计划的人三条建议的话,您会给些什么呢(哪怕是快润快跑别来也行hhh”

讲真没什么难以割舍的,如果有就是感觉自己博士没读爽就去早早毕业参加工作了,有些论文甚至是在毕业之后发表的。之后参加工作做的研究也好,项目也好,都不是我最想做的方向。调剂心情的话就是使劲花我牺牲了科研生涯换来的钱。 内在驱动力来自对自己科研方向本身对执着和热爱。我做的是医疗图像相关的AI,因为我相信这是AI造福人类主要方式之一。能减轻病人痛苦的降低医疗成本,功德无量。 三条建议:1. 看准导师和实验室,一个坑人的导师或者文化有毒的课题组足以从学术生涯和人格塑造两个方面毁掉一个人;2. 了解你的科研方向的应用和就业,不要闭门造车;3. 不要过于结果导向,要学会接受被拒绝:投稿被拒,申请大科研项目经费被拒等等。 加油

““朋友不能一直陪着自己,每个阶段会换不同的朋友,也很难带着老朋友一起上路。总之感觉很遗憾”

我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孤独,想问问张总是怎么看待孤独的,自己深感孤独的时候如何排解——一个刚成年的boy”

孤独 无聊 寂寞,很多人混为一谈,但其实不同。孤独是有内涵的灵魂寻理解而不得,无聊是心灵寻消遣而不得,而寂寞只是渴望温暖而不得。虽然不同,但这些体验本质上都是“求不得”,这是三者给人痛苦的共同原因。如能不求如意,那这些情绪将失去负面影响。你的问题中提到“每个阶段会换不同的朋友“,所以我想你可能处在毕业季和即将离家的情绪之中,对吗?

“嗯嗯[大哭],老朋友会渐行渐远,新朋友又要去寻找和磨合”

连父母都只能陪我们走一程,何需为与老友渐行渐远而悲伤。你们都会认识新朋友,当对曾经的伙伴当常怀感恩和祝福之心。真正志趣相投的朋友即便分隔千里,很少联系甚至很少想起,仍是心心相印。

“感觉卷不到头没有动力了,但躺平享受也挺容易腻的,大佬的工作和生活是怎样平衡的呢?”

如果工作不能帮你实现人生理想和带给你精神成长,那么工作就是牺牲部分时间换取剩余时间里更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投资。 卷是没有止境的,工作永远都做不完。但是不工作又无法生存,那么这就涉及一个界限和选择的问题。 界限,就是想明白生活中的什么最重要,比如自我接纳、健康、家庭。不管工作多么重要,这条界限都要守住,不然就是本末倒置。 选择,就是学会从长期收益和更高视角看待工作,聪明地投资时间,把努力放在收益更高的时间段和领域,事半功倍。

“什么样的人值得托付终生[给心心][给心心][给心心]”

我想了很多条条框框,人品能力真心门当户对之类的。最后剩下这一句:他爱你多过你爱他,甚至多过他爱他自己。这种爱在生活细节里渗透,在危急关头爆发。

“对人类真正宝贵的东西是否是金钱能买的来的?[保卫萝卜_笔芯][保卫萝卜_笔芯][保卫萝卜_笔芯

]” 我觉得是信仰。信仰是不能拿钱买的,而且获得信仰往往意味着失去别的一些东西。

“身处互联网时代,总是有一种信息焦虑,担忧自己会不会落下某个社会热点没有看到,没有学会怎么和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相处”

这种焦虑并不是从互联网时代才有的,只是从互联网时代开始指数增长。互联网发声门槛很低,声音繁杂,质量也无保证。不是所有热点都值得深入了解,很多甚至真假难辨,具有误导性。很多发出来的热点只是为了吸引视线来掩盖真有价值的信息。错过了反而是好事。 我把我们需要了解的信息分成两类,一曰专业前沿,二曰时政要闻。 捕捉专业前沿可以用信息整理软件或者关注优质博主,把信息筛选的工作量交给自己信任的几个人。我邮箱订阅了一个叫TL;DR的推送,每天早上扫一下行业的大新闻还挺省心的。至于时政要闻,我的方法就是多读书多思考,理解社会的运行逻辑,学习人性和文化属性,那么太阳之下无新事。

“首先㊗️张老师生日快乐!✨Have a good trip~[星星眼]暑假也上课的留学生狠狠羡慕了![打call]

想问的问题有点长,太麻烦您啦🙏:

残忍的割裂,狠毒的隔绝,躁动的情绪,麻木的流逝

【降低灰暗过往带来的精神负担,或者降低理想主义的程度】

我认识的有些人洞察力和共情能力极强,先天直觉使他们能够看透现象核心本质,发现事物存在和演变发展的规律;同时从小生活在威权型家庭被迫用成绩讨好长辈,因此对危险的嗅觉很敏锐,善于察言观色和捕捉大量常人忽略的细节。两种能力合并,用在事件上就是全局感知,潜意识抓取相关记忆并自动推算未来总体趋势。用在人身上则能够理解对方的情绪,读懂其内心感受想法,识人很准。

他们从小被父母当成炫耀的工具,被教育“遵守道德”会被认同和夸赞,长大后也成为一个极其恪守规则的完美主义者来获得安全感。

是理想主义者 希望天下大同;对自己道德要求很高,相生相伴的罪恶感也很强,经常抽离出来(人格解体)用第三视角审视批判自我和一切。有正义感,会关注帮助弱势群体。他们矛盾又纠缠,日常陷入人类行为分析观察模式,建立模型,和不同类型人社交时选取合适的人格面具进行套用。主动维护社交氛围让别人开心,内心却很孤独。总能读懂他人的情绪,可是没有人来读懂他们的情绪,甚至为了合群会扭曲自我并诞生出撕裂和虚无感。清醒地承受每次思考过后的痛苦,会独处阅读以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寻求一方安宁。

他们常常内心里毫无立场地对违反规则的人做辩解,其实是想为自己辩解:他们渴望有圣母一样的人原谅其幼年的缺点, 无条件接纳他们的不完美。看透世界的丑恶而无能为力,甚至无人倾诉,只能独自承受。世界温柔,就待万物更温柔;世界残酷,就推倒毁灭重建。建立在忍受无端痛苦之上的人格,却选择去拯救。他们代表着人类的一次勇敢的尝试,是神圣的,同时也容易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是危险的。

高道德感理想主义,和无法接受过去不堪经历转化成的阴暗面就像两根高跷,把他们架在空中迟迟无法落地、注重当下。他们的外在条件通常非常优秀,但是从小被打压规训没有自我(或无法接受小时候受到打击后被迫隐藏的孩子气一面),依靠外界反馈评判其存在价值的想法让他们无法打破思想的枷锁。”

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已经在自我剖析这条路上走得比99.9%的人都远了。你说的这些,我有一部分非常有共鸣。这问题很难回答,因为降低灰暗过往的精神负担就意味着必须“降低理想主义的程度”,而理想主义在我看来是0和1的存在,不存在0.5,所以无法微调。 我首先不支持放下你的共情和洞察力,或者停止思考和自我审视,因为这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在现实世界获得成功的技能。这能力伴随着诅咒,你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必然带来更多常人难以体会的痛苦。无解的问题只能从问题本身打破,使之不成为一个问题,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学佛。我说两点你可以想想看有没有道理。 其一,【放下善恶的二元对立,离开净相】,则理想主义不再。你内心可能认为善和恶是有绝对分别的,比如你说到“毫无立场地为打破规则的人辩护”,这里就是对规则的执着,认为规则是善,而打破规则是恶,所以才会觉得自己内心的辩护是错误的。破除这个二元对立,放下对“净相”的执念,不思善,不思恶,那么规则非全善,违规者非全恶,则你站在任何一方都无需自责。 其二,成长环境中的规训压抑了天性在“别人家的孩子”中非常常见。也有这样的孩子在脱离父母管制之后放飞自我,堕落的速度远超普通孩子。我给出的第一个建议是【画好红线,收放自如】。明白自己想要的未来是什么,在不影响这个的前提下补偿童年的自己。你能看到童年给你的亏欠,就已经有了对症下药的优势,知道该补什么。 有人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觉得还有第三种人,他们幸福在于有思考的能力,也在于有人帮他们规划好了获得让人艳羡的外在条件的道路,不幸的是长大后反而认识到了曾经的痛苦,但是更幸运的是他们知道寻找解药。我的第二条建议是【站在更高的视角,从“缘起性空”的视角看待命运,与自己和解,与自己的过去和解】。既然知道自己可能有过于重视他人毁誉的缺陷,那么每次这种妄念起来,自己意识得到,就不再为其所累。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2023年8月17日 于夏威夷

《二十八岁,说的道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