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理4月3日笔记

文学原理4.3
经典,文学教育与文化认同
1宗经征圣~课程建制,必读书目
2历史的共同过去
3如何选择:西方中心主义律典~打开经典
文学专业与文化研究
过去经典是纯文学的,现在又把电影(eg卓别林的)也放进来了。
现在文学研究的趋向已经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也就是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文本。
经典体系的基本观念:
1文学的至高历史地位
2突破和创新
3职业化,天才,精英主义
大众文学:
追求通俗,大众普遍接受,喜闻乐见
eg.诗经的国风:明白晓畅
小说:街谈巷语
专业化职业化的意思就是大量的写作
通常优秀的作家都是需要大量的写大量的阅读
而且有时候作家不止需要勤劳勤奋,还需要天分
经典的创作者,从莎士比亚到汤显祖。
唯一例外是沈从文,学历最低。
戴望舒这类是喝洋墨水的精英。
换言之经典就是精英所创作的文本,精英的文学。
大众文学的传播
1国家统治者的关注
eg.观风(陈诗以观民风),采风(以观风俗),知得
大众文学是娱乐大众让人放松的,主要目标是提供给大众娱乐 所以一定要写大众喜爱的 所以特色是作家要去讨好大众
王安忆的长恨歌的经典。
2美学风格对文人的反拨
eg.李白与乐府诗
中国的诗,词,曲,小说从民间汲取养分
3美学风格与文学功能的结合
eg.白居易“其言直而切”~关注民间疾苦
4口口相传时,经典与通俗的分野不明显
大众文学~反应现实,所以普罗大众讲什么它就写什么,语言就会通俗易懂,口语化。
5文学体制下的边缘状态(印刷术,大众传媒,大学教育)
6电子时代:声音得到释放
eg:余秀华
文学体制~经典是主流 大众文学是边缘,武侠,俗文学是大众文学。
大众文学的两种涵义:
1知识分子提倡走向民间,深入大众。
2“高级文学”是普罗大众无法企及的
大众文学被大家注意到靠的是网络才得以释放
作家与读者的两种关系:
1大众是作家的导师
2大众是作家的启蒙对象
——因历史语境而异
工农兵文学(就是大众是作家的老师)
知识分子是老师,大众是等待被教导的学生(就是五四运动)
启蒙运动就是启民,民智。
当时大众迷信,要把民主科学自由思想教导启发灌输给大众。
虽然五四运动主张白话文,但是基本上写作的作家都是知识分子 这些知识分子都在琢磨斟酌,精雕细琢的去写。结构形式都是精雕细琢的,与大众喜闻乐见的那种是不一样的。
因为大众蒙昧,所以要通过小说等方式去启迪大众。
30年代左翼文学兴起,一直到40年代,主张知识分子要走入民间,所以这个时候民众是老师。
随着时代的不同 知识分子和大众的关系就会不一样。
1在商业社会中得到定位(发现大众传播媒介的商业价值) 传播媒介主要指印刷术,之后有电影网络,电子媒介,让商人看到商业价值(也就是能赚钱)
eg.鸳鸯蝴蝶派
2人性守护神与畅销文化产品——消费者与生产者,压缩文学的功能。
3指标:结合趣味性与适当深度
4模式化 eg.郭敬明
5批评——法兰克福学派
6肯定——伯明翰学派,后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