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分析:人生脚本(三)

脚本信息的内容
脚本信息中,存在着应该信息和程式内容。
应该信息中,是关于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的命令,是关于人或物的定义。比如,男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好孩子是什么样的、坏孩子又是什么样的,比如,你应该可爱、应该坚强、应该完美(像标签一样)……在应该脚本中,有几个特别的命令,分别是:要完美、要坚强、要努力、要讨好(他人)。它们是驱力信息,是我们行动的信念根基。有时候,应该信息会发挥积极作用,如让我们遵纪守法,温和待人;但也有造成消极影响的情况,如“应该努力”使得个体过多牺牲休闲放松时间、牺牲友谊去完成任务。
程序内容,则是我们怎么做的信息。比如,在应该信息中,男人应该是坚强的,那么其对应的程序内容可能是男人在悲伤时要强忍不能够表达出来;比如,在应该信息中,好孩子是听话的,与之对应的程序内容可能是父母发出命令孩子必须得执行。
以上的两种信息大多都是通过言语表达的,而禁止和允许信息则更多是通过非言语表达的。
禁止信息指的是来自父母儿童自我的负面信息。譬如,还没做好准备就生下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儿童自我可能会感受到威胁,于是,其非言语表达中会充满对孩子的拒斥,而孩子从互动中感受到自己是被排斥的,“不能够亲近他人的”。相反,允许信息则是非言语中传达出的允许孩子的存在、允许他亲近他人的信息。
禁止信息中,有常见的几种:
不要活。觉得自己没有用、没有价值、不可爱,不想要继续生活下去的个体,其内心可能存在这条信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从父母的互动中感知到自己不应该继续存在的信息(如父母曾说“再这样我就宰了你”、“我希望从来没有生下你”、“你出生后我真的很痛苦”、“要不是因为你,我如今就飞黄腾达了”等)。如前所述,父母可能在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儿童自我受到威胁,他们小时候那种因为弟弟妹妹出生而被父母减少关注的感受涌上心头,于是心底里排斥这个新成员。另外,父母精神或身体上虐待孩子也容易让人形成这样的信念。
不要做自己。当孩子的生长发展与父母的预期不一致时,容易导致父母在互动中暗示孩子“不要做自己”、“要做我们期望中的人”。最常见的是希望生男孩或女孩的家庭里诞生的是女孩或男孩,父母可能会按照男孩的性格或女孩的风格来养育孩子。最常见的“不要做自己”是由于重要他人眼中树立了一个理想孩子的形象,这会使得他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对于符合心中理想的给予关怀,而对于不符合心中期望的则予以漠视(如符合“成绩好”的就给予关注,而出现“喜欢玩耍”则被给予忽视)。
不要像个孩子。通常暗示这样信息的家长,其儿童自我受到了威胁,他们的儿童自我在呐喊:“这里有我一个‘孩子’就够了,你需要表现得像个大人,就可以容忍你的存在”。此外,一些父母可能从小也未被允许像孩子一样生活,于是也会传承这样的信息。而在独生子或长子中,在全能感中可能会让其看到父母冲突后觉得自己要对此负责(除此之外这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我就一定是他们冲突的根源,我要快点成熟来接管这一切)。甚至有些时候,家庭里传递着“过于开心是不好的,因为随后会跟随不开心”,这也会让人失去“像孩子一样活着”的乐趣。
不要长大。得到这一信息的一般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全部价值是当一个好爸爸或好妈妈,于是不能够放开孩子(如果孩子长大,会觉得自己的价值消失了)。有时候,不要长大是因为“不要离开我”。而有的时候,不要长大会变成“不要变得性感”,因为重要他人害怕变得性感后的孩子会引发其生理反应,想要让其保持原状或是维持距离。
不要成功。如果父母的儿童自我开始嫉妒孩子的成就时,就可能出现——在言语上鼓励子女成功,但在非言语上却发出“不要成功”的信号,这会让植入此种信息的个体在努力一段时间后,在产出结果时因心理因素而发生各种意外(如考试前准备得非常好,但在考试时却惊慌失措提前离开考场)。
不要有所行动。被植入这样脚本的个体,常常会在感觉没有进展时却依然不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改善境况。可能这样的个体在童年时,被父母过分保护了,父母觉得“孩子最好什么也不要做,因为一行动就会有危险产生”,而父母这样的想法亦可能是来自其脚本。
不要亲近。在小时候,父母很少相互肢体接触或者很少抚摸孩子,会让还自己产生“不要在情感上亲近”的脚本(一般是代际传承下来的)。如果父母总是与自己保持距离,则父母其实也是在传递“不要亲近我”的信息。不要亲近可能会变成“不要相信”,当孩子经历父母的突然离开或去世时,无法理解真实原因,也会觉得“我再也不能够指望有人能够在我有所需要的时候陪伴于身边了”;而受到精神或身体虐待的孩子也会被植入“不要亲近”的脚本:“为了保护我自己,我要离人远远的”。有这样脚本的人,常常怀疑身边的人,即便身边的人温暖地接纳了他,他依然会拒绝感受被关怀,甚至会寻找被拒绝的迹象,试探对方直到关系破裂。
不要健康。当个体在幼年时缺乏被关注的体验,而当其生病了才会被父母关心,则可能会形成这样的脚本,这会让他们在成年后处理关系或工作时产生“病”来应对挫折。
不要感受。压抑自身感受的父母会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学习到,不应当表达出负面情绪。甚至更为极端的是,连某种感受都不能够被拥有,一旦出现,就要否定掉,如“我怎么能够这么消极呢?我应该看开一点”。
不过,孩子也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这些信息的,孩子可以减少这些信息的影响,例如接收到“不要活”的孩子可能转向攻击他人而不是自己。也可能把禁止信息的消极结果变成积极结果,如“不要成为男性”的男孩,长大后拥有偏女性化的品质。
而禁止信息也可能会被其他影响,如禁止信息对抗禁止信息,“不要亲近”和“不要活”复合在一起则可能是“我只要不亲近他人就可以活下去了”。
参考书目:《今日TA:人际沟通分析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