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交流分析:人生脚本(二)

2019-04-03 13:41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心理地位

在人生脚本中,会形成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不同观念,这些观念被称为“心理地位”。心理地位共有四种类型,分别是:

我认为我好,你也好(I+U+。若是这种类型的心理地位,个体处于健康状态,在这个地位上,我们能够解决问题并努力争取赢家结局;

我认为我好,你不好(I+U-,此时我们会觉得自己有高人一等的感觉,给人一种高傲之感,但有时候,“我好你不好”是“我不好你好”的防御机制,其实质是“我不好你好”;

我认为我不好,你好(I-U+,这样的心理地位的个体,通常会以低人一等的心态来生活,觉得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的过错,自己不应该关心自己的需求,当自己生气时更倾向于怀疑自己“为什么不能够多包容一些”而不是指向他人的“都是因为他太不注意我的情感了”。

我认为我不好,你也不好(I-U-,这样的人会觉得人生是徒劳的,做事没什么太好或太糟糕的结果,反正周围的人和事都是一样的平庸,没什么可以值得期盼的。

图源:堆糖


 

脚本信息的获得

脚本信息是儿童在与重要他人的互动中通过言语或非言语信息中获得的,例如,典型的暧昧交流情形:父母在言语信息中表达的是“你这题不对”,表面上是成人自我应对当前情境的客观反应,但是孩子却从父母的非言语信息上感知到父母的不耐烦甚至是生气,进而可能形成“我是永远不会拥有稳定的抱持性环境的”。

在模仿中,脚本信息也会被获取,例如看到父母对待矛盾的方式是火热的暴力冲突,那么他就会潜在地认为“处理问题就应当用这样的方式”。

另外,重要他人时常挂在嘴边的“标签化”语言也会被纳入脚本信息。例如一些家长喜欢在外向他人说自己的孩子:“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笨脑袋”、“他太害羞了”、“我的孩子还蛮聪明的”……这时,这些标签就容易通过直接(父母的话语)或间接(通过亲戚朋友的认同进而“迫使”孩子变成那样的人)的方式写入孩子的人生脚本。

更为特殊的是一些创伤性事件对脚本的影响。例如,父母不告知孩子的情况下就“消失”一段时间,这可能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创伤事件,会让孩子觉得“我被抛弃了”,以致于孩子形成“我要很努力很努力,防止自己再被抛弃”的脚本(可能会让其长大后经常处于过劳状态)。


参考书目:《今日TA:人际沟通分析新论》


交流分析:人生脚本(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