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为什么总是抄袭盗窃中国科技?古代先进的灌溉机械 (转)

2022-11-07 23:10 作者:行道者  | 我要投稿

古代先进的灌溉机械 

水力机械


图 《西方为什么总是抄袭盗窃中国科技?》中的:“水力机械”

图片

对农业生产来说,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历史,在农业生产中,中国古人发明了桔槔、辘轳、翻车、筒车、戽斗、刮车等提水工具,以帮助农业灌溉,其中有些工具在今天一些偏僻乡村仍然在继续使用。


桔槔是利用杠杆原理的人力提水机械,横杆的一端系提水桶,用手操纵横杆另一端的升降以取水。


辘轳是利用轮轴原理的起重机具,多用于汲取井水。


翻车是用木板做成长槽,槽中放置数十块与木槽宽度相称的刮水板(或木斗),刮水板之间由铰关依次连接,首尾衔接成环状。木槽上下两端各有一带齿木轴。转动上轴,则带动刮水板循环运转,同时将板间的水体自下而上带出。戽斗是两边各系有两根绳的小桶,两人同时操作,可以提水至高处的田地。刮车则是一个转轮,轮直径约5尺,轮上幅条宽约6寸,用人力摇动转轮,将水刮上。


桔槔


桔槔是利用杠杆原理的人力提水机械,横杆的一端系提水桶,用手操纵横杆另一端的升降以取水。


明代罗颀所编的《物源》一书说「伊尹始作桔槔」。伊尹是商汤的贤臣,也就是说,它产生于约公元前1700年。其实将一根粗木杆支架于立柱上就可以造成简单的桔槔。


春秋时期,桔槔被普遍用作农田灌溉机械,战国时,墨翟将它改装成挖凿机械,方法大概是将桔槔长臂端装上工具,利用冲击力将坚土凿松,这是他发明的最古老的冲击式凿掘机械。


桔槔的运用在后来日益广泛。古代抛石机上的炮杆、攻城用的木慢车等,都是杠杆原理的应用。其他应用了杠杆原理的许多古代器具,最简单的如剪刀;稍复杂的如弩机上的拨动机件,即扳机;较沉重的如脚踏碓。脚踏碓、水碓和槽碓上的主件即碓杆,实际上它是一根架于支撑点上的长木,以短臂为用力端,而长臂为作业端。而雨伞中的可折叠撑杆,则是更轻巧的滑动杠杆了。


图 《天工开物》中的「桔槔」图

图片

--------------------------------------


1.马钧创制了新式提水机具——翻车。  


图 《西方为什么总是抄袭盗窃中国科技?》中的:“古代先进的灌溉机械”

图片

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


龙骨水车亦称“翻车”、“踏车”、“水车”,省称“龙骨”。汉族历史上的灌溉农具,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这种提水设施历史悠久。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


《后汉书·宦者传·张让》:“又使掖廷令毕岚......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李贤注:“翻车,设机车以引水;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上也。”


《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我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 


《三国志·方技传·杜夔》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傅玄曰:“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列出,其巧百倍于常。”


宋梅尧臣《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三首.水车》:“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玫禾苗稔。”


宋王安石《山田久欲坼》诗:“龙骨已呕哑,田家真作若。”


清蒋炯《踏车曲》:“以人运车车运辐,一辐上起一辐伏。辐辐翻水如泻玉。大车二丈四,小车一丈六。小以手运大以足,足心车柱两相逐。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车劳人力尽,但愿秋成获嘉谷。”


看到明代《奇器图说》取水第五图,才能确定《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的某图画的是取水图啊!


图 明代《奇器图说》取水第五图

图片

图 《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各种机械图41、取水

图片

两者看起来很像,只有《奇器图说》里能实现取水功能,而《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的取水图根本就不是在“取水”,更像是摆设,而不是具有取水功能的机械!


明代《奇器图说》取水第五图说的解释是:


“为长槽前寛后窄,于其中平安一轴,其前端安一木杓,杓上有环系槽前上端,横木上槽前,下端有小长板,如杓入水则满至髙处,则因下端小长板所靠不得不倒而吐矣。

  

向余曾自作一引水器一名鹤饮,一名活桔橰其制一一与此相合,但此前端用杓更为妙耳。”


这怕是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上面的解释,因为不少机械是中国特有的,西方没用过光看图是无法弄明白的!


更何况,“鹤饮”出自《新制诸器图说》为王徵著,其解说之诸器包括虹吸、鹤饮二种引水之器,也就是《奇器图说》取水第五图说的“鹤饮”饮水器。


而《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的连取水这幅图都是错误的,更别提上面提到的饮水器“鹤饮”、“虹吸”,估计西方就当时连虹吸原理都不懂吧!


补充说明:


当时因为头痛的厉害,就没有特意做对比图,这两幅取水图看起来挺像的,可能有些人无法区别。


看第二张图左下角,桶离的太远了,这个装置前端有个木勺,目的在于实现“如杓入水则满至髙处,则因下端小长板所靠不得不倒而吐矣。”,需要“下端小长板所靠不得不倒而吐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木勺倒水的功能啊!而且其底端小木桶需要与上端连接,其实断了。


底端的木桶连接装置不足以实现让上端木勺倒水功能,第一张图木桶还有两端木条连接,第二张图则没有,木桶是做样子,靠不上下端小长板的,可以当找茬游戏了。


实际上,还是利用了“虹吸原理”,这就是为什么《奇器图说》取水第五图提到了“余曾自作一引水器一名鹤饮,一名活桔橰”这两个引水器。


而王徵著《新制诸器图说》,其解说之诸器包括虹吸、鹤饮二种引水之器,这里面有一种引水器的名字“鹤饮”在《奇器图说》里相同,而另一种则是说“一名活桔橰”(《奇器图说》),可是《新制诸器图说》里却换名成了“虹吸”。


其实,“虹吸”引水器真正明明白白的写出了引水器的发明原理“虹吸原理”,“虹吸”才能使得水实现“汲水而上”的效果。


中国古代懂得“虹吸原理”,并且利用虹吸原理发明了很多器物,除了提水机械——龙骨水车、龙尾车,还有“唧筒”,最早的应该叫“渴乌”。


西方为什么总是抄袭盗窃中国科技?古代先进的灌溉机械 (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