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诸葛亮传》、日本文学到《后浪》:浅谈言语解析的二层性

2020-05-07 04:51 作者:EdwardGLiu  | 我要投稿


过去我在读《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时候想通了一个道理:听一个人说的话,读一个人写的东西,第一层我要思考这段话本身正不正确,意义何在;第二层我要结合说这段话写这段东西的这个人,他的立场是什么,他过去经历过什么,由背景环境下塑造出的这个人说的这段话对我而言有没有可取意义。

换言之,不仅要听这段话本身,还要思考这个人说这段话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三国志》全书单独列传的一共有八个人,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汉昭烈帝刘备、蜀汉后主刘禅、吴大帝孙权,臣子单独列传的只有两个,分别是诸葛亮和陆逊。

南宋《宾退录》里有这么一段话:“读《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说诸葛亮智绝,和关羽义绝、曹操奸绝并列那是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民间塑造,在传统上诸葛亮其实不是智的代表,而是忠的代表,和周公旦相类比。但有意思的一点在于,《三国志·诸葛亮传》里陈寿毫不吝啬地称赞,甚至可以说是吹爆了诸葛亮才华横溢、品德高尚,写了他治国有方、赏罚分明,但唯独对诸葛亮的忠诚闪烁其词,一笔带过。

稍加分析就能明白,陈寿是季汉降臣,写《三国志》时天下已经归晋,若是大谈诸葛亮的忠,在司马家看来你是什么意思?司马氏篡位夺权,以晋代魏,所以两晋时期,尤其是西晋,对忠义避而不谈,要是晋臣大谈特谈忠义,那不是把皇上的脸打得啪啪响吗?“司马竖子,司马晋发家就是不忠不义,你有什么资格要求我作为臣子忠于朝廷?!”同为西晋时成文的《陈情表》,里面就有这么一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可是整个中国帝制时代,孝是子女对父母而言,忠才是臣子对君上而言,为什么这里说“以孝治天下”,正是因为晋代对忠的回避。陈寿作《诸葛亮传》非常有节操,把《出师表》一字不改地抄了上来,但他也不傻,到后面陈寿自己发言时他是这么说的: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

陛下(晋武帝司马炎)的言行仿效古代圣贤,心胸坦荡无所忌讳,所以即使是敌国诽谤的言论,我也全部抄录不加删改,以此传扬治理天下的道理。

谨录写上诣着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下谨慎地记录下这些文字而后上交。臣陈寿诚惶诚恐,叩头再叩头,实在是罪该万死。

 

这段话翻译一下就是:

发生了什么我就怎么记的!求求皇上别砍我!!

 

读完《三国志·诸葛亮传》,我明白了这个道理,看一个人说的话,不仅要看这段话本身的意义,还要想想说或者写这段话的人本身的背景与立场。

 

 

第二个例子,是日本近现代文学。

文学作品我读得不多,只能算是略知一二。

第一个分例子是日本大正时代(1912-1926),大正时代有三种人最具代表性,也是“大正浪漫”的代表:军人、文豪和女学生,此处单独谈文豪。虽然我站在一个学历史的中国人的角度而言,我非常清楚彼时的中国和日本是敌人,但作为一个大正时代日本文学作品的读者,我也会说,大正时代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朝气的时代。

(呵,读者您读到我写的这一段,有没有种司马氏看陈寿在《诸葛亮传》里发言时的感觉呢?)

我读过的这段时期的作品包括宫泽贤治的《银河铁道之夜》,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地狱变》,西条八十的《西条八十诗集》,夏目漱石的《心》等。这些作品风格各异,但共同折射出那个充满浪漫主义,充满了朝气与希望——虽然是基于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之上的——的大正时代。

第二个分例是昭和晚期(60至80年代末)的日本文学,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我读过司马辽太郎的《坂上之云》和《项羽和刘邦》,三岛由纪夫的半本《假面自白》,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大江健三郎的短篇和随笔,最近正在读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我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读出了这个时代日本人的一种分裂而又自相矛盾的心态,尤其是司马辽太郎的《坂上之云》,奋力爬上坡道的明治时代,在坡顶心胸开阔,终于望见白云的大正时代,再结合司马辽太郎本人的历史观,而后是一塌糊涂的昭和时代。二战时还是少年和青年的这一代日本人,经历了战败与混乱,经历了左翼风潮,经历了奥林匹克景气与经济腾飞,他们身上战争的失败者和经济的成功者两种身份并存,豪迈的气魄与狭隘的格局并存。此处我想单独加上一部动画《宇宙战舰大和号》,其中的给我的感觉尤其明显。

第三个分例则是2000年后,尤其是2010年后兴起的轻小说浪潮。从日本轻小说和中国网络文学的对比,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国年轻人的思维方式、着眼点和教育的侧重方向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网文最喜欢写什么,主角废柴一根,但心怀莫欺少年穷的执念,疯狂练级,然后斗天斗地斗神仙,干掉BOSS后又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打不过的等我练三个月,再打不过再练三个月,不干掉不罢休。日系轻小说最喜欢写什么,主角废柴一根,心里也认定自己废柴一根,莫名其妙就把妹了,然后莫名其妙就开后宫了,莫名其妙就龙傲天了,然后又喜欢各种嘴炮,最后莫名其妙就干掉了看似很强实则贼草包的BOSS,典型代表大河内一楼(是的我知道他是脚本作家,但他就是这个套路的典型代表)。

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网文折射出中国年轻人总体还是一种比较昂扬向上的心态,而日系轻小说折射出的,则是自1985年广场协议和泡沫经济破裂后失去的十年,乃至持续到今天的年轻人的颓丧感。

以上三个分例我都想说明同一个问题:除了要看作品本身,要看到作品背后的动机,包括作者本身的思维、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作品的动机。

 

 

最后回到B站前两天的《后浪》这个演讲的问题上来。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言语解析的二层性。

对于《后浪》这个问题,第一层,这个演讲本身如何,第二层,要做这个演讲本身的目的是什么。

单论这个演讲文案怎么样,确实写得很好。生活嘛,本来就是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浪漫理想的一面和现实沉重的一面的复合体,激励年轻人奋发向上,昂扬斗志,本身没有任何问题。

但我看得就是不舒服,在我的另一篇随笔《考古工地所思》略谈到一二。

那么这个演讲背后呢?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层,做这个演讲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三个分点。

 

其一,这是一个信号:今年会很难,接下来也会很难。

先不谈B站版剪辑的画面,只说文案。

在战争中,士气和军心甚至比装备和人力还重要。为什么林肯要在南北战争期间发表《葛底斯堡演讲》?为什么丘吉尔在不列颠战役爆发后发表了《我们决不投降》?为什么斯大林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告苏联人民书》?我看知乎这两天都在说,《后浪》只会给年轻人打鸡血,空谈梦想不讲现实。倘若真如我所言,《后浪》其实是一个战前演讲,战前演讲讲究的就是一个稳定军心,激发士气。比说谎更高明的手段就是只说一半真相,只说其中有利的部分,这是诡辩的一种常用技巧。

本来高校毕业生就一年比一年多,再加上疫情的压力,今年乃至未来的数年,年轻人都是难上加难。我们要面对的不是传统定义上的战争,而是为自己的未来而战,这将会是一场苦战,我们即将面对残酷的现实,而这篇演讲就是我们的战前演讲。

但是,请注意,我对《后浪》这个演讲的态度仍然是中性偏贬的,对演讲本身的内容和所用的素材在第三分点讨论。而从演讲的目的和技巧而言,我会说这是一场还算不错的战前演讲。

 

其二,这场演讲更重要在于,这是一场作秀,给上面看的秀。

B站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娱乐网站,年轻人的聚集地,而且是各亚文化圈的主要聚集地。亚文化之所以叫亚文化,就是因为有别于主流文化。为什么这次要拉着央视、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这一干主流媒体?因为这个演讲是一场作秀,是对主流文化的一个缓兵之计,要让上面那些六零后七零后平时不了解的领导,看到B站对年轻人,至少在表面上对年轻人慷慨激扬正能量的一面,“嚯,那个叫啥嘚哩嘚哩还是啥的,也没有你们报道的那么不堪嘛。”

这几年年轻人压力本来就大,再加上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压力更是大到炸毛,主流媒体正愁怎么稳定军心安抚民心呢,恰好来了这么个演讲,能帮助媒体舆论完成任务,B站也能收获口碑,岂不是双赢?

可输家是谁呢?

 

其三,不说央视版,B站剪辑版还要承担广告的任务。

为什么我在B站看视频?因为网上能给我提供我接触不到或者难以接触到的东西,试问我日常接触的东西为什么我要花时间去网上看,我自己做不行吗?

为什么B站剪辑版要选用这些素材,还是那句话,B站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娱乐网站,也许我半年、一年、两年甚至更久才能出去旅行一次,可是我能看别人拍的视频,我一个星期能“出去”旅行十次。我活了二十三年也才蹦过一回极,我乐意我在B站上看蹦极视频我一个小时能蹦十次。B站把这个视频当成了一个宣传片,一个混剪广告,吸引潜在观众,对黏度较低的用户提升用户黏度。以广告片的评价来说,如果我是一个B站黏度较低的用户,我会觉得“哇,这是个宝藏网站吧!还有这么多有意思的我一直没发现呢!”

可问题就在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广告片什么时候放都可以,偏偏挑在五四青年节这天放。要明白一个问题,既然要做一个青年节的宣传片,该给的力就不是前面的拉力,而是后面的推力。要让心志各异的一群人为同一个目标奋斗,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画同一个饼,而是立一个共同的敌人,前面提到过,未来的压力就是年轻人们最大的敌人。在这种时候放房子车子通货膨胀确实不合适,谈一谈年轻人在这场让全国人民憋了四个月火气的疫情中的贡献不行吗?谈一谈为保卫祖国疆土而不辞辛劳的战士们不行吗?谈一谈为祖国建设挥洒青春的好小伙好姑娘们不行吗?什么时候放广告不行,偏偏这个时候放。

 

 

总而言之,不管读到这里的你是赞同《后浪》还是反对《后浪》,今天这篇文章只想说一个问题,看《后浪》这个演讲不仅看演讲本身,还要思考发这个演讲的目的和意图何在。

不仅是今天谈的这篇演讲,在日常言谈、阅读新闻媒体、阅读文字材料,当然也包括这篇文章,以及人际交流的方方面面,我认为都会涉及言语解析的二层性,即第一层分析言语本身,第二层分析发言者自身的背景立场和言论发表的目的。

 

刘卓尔

2020.5.7


从《诸葛亮传》、日本文学到《后浪》:浅谈言语解析的二层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