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和作品,是什么让我们选择在意或不在意?
李云迪嫖娼被抓了,听过这个消息后,你还能继续听李云迪的演奏,看有他出演的节目吗?

很早我就想聊聊艺术从业者的人品对观众看其作品影响的话题,今天就从一个观众心理角度简单说两句吧。
(事先声明,以下观点只代表我个人立场。)
拿文章举例,他当年立的人设包含“爱妻”,结果出轨后被铺天盖地报道。尽管“妻子挡箭牌”让他没能彻底失去工作,但失民心是肯定了。自此后,他以前或以后的剧,我再也没有点开过。电影《失恋三十三天》本是我无聊时会拿出解闷看的电影,但解闷的电影实在不适宜看到让人心里不适的演员出现。尤其这还是一部爱情电影,看渣男演爱情剧男主角,实在别扭。

以此类推的例子还包括黄海波、吴秀波、陈赫等。除了因为好感贾玲没筛掉陈赫参演的《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其它由他出演的综艺、电视剧,我都没再点开过。

前一阵子,有吸毒黑历史的歌手宋冬野想复出表演被举报,他的那首《安和桥》还躺在我的下载歌曲列表里。我对他黑历史的了解只有从新闻标题中得知的“吸毒”二字,他犯事的整个事件细节我一概不知。我甚至写下这篇稿子时,才去搜了他的照片,他对我来说如此陌生,反而阻隔了我对他作品的排斥性。
就我而言,是否继续欣赏他们的作品首先取决于我与他们心理距离的远近。影响心理距离远近的因素包含着时间、空间、事件性质、了解程度等。其次取决于他们本人的人设和作品是否具有捆绑关系,而我又是否了解这种捆绑关系以及捆绑关系会不会恶心到我。
还能听宋冬野的歌曲,就是因为我对他和他那段黑历史了解程度太低,加之他吸毒和音乐作品之间有隔离感。像我这种普通人,身边听说最多的是出轨事件和嫖娼事件,我不认识任何瘾君子,熟人里也没人做缉毒警察,所以在我心里,对嫖娼和出轨的反感度超过了吸毒。这样看来,一个人是否在内心里给一个出现负面新闻的艺人画叉,多少还是与个人生活经验有关。
那些出轨嫖娼的艺人,大多有“好男人”人设,一旦丑闻爆发,人设就崩塌。作为观众,我没法再忽视一切,静静看他们在荧幕中继续正常活动了,这是从理性到感性都排斥的。而吸毒艺人,我对他们的态度,更多是理性层面的排斥。
对我来说,地域空间和人设起作用的波及面还会扩至日韩领域。日韩明星因为地属亚洲,与我们是邻国。从空间距离来说较近,文化也有相近处,我又是个日韩剧的爱好者,清晰知道他们立的人设。所以日韩明星出现负面新闻,尤其一些过度包装过的演员和爱豆出现人品和道德争议,我也会产生反感情绪。

对比而言,我对欧美明星的态度就截然相反。任何一个欧美明星出现负面新闻,即使我看到了全面报道,这似乎也并不影响我继续刷他过去的剧或听他的歌。在我眼中,欧美人和外星人差不多,是空间上遥远的人。他们在我心里也自带开放的浪人气质,似乎每个欧美明星在我心里都不曾有过“完美”的人设,我也完全不了解他们是否营销过自己是“完美”的。就在李云迪嫖娼事件上热搜后,我看到很多博主提及英国演员休·格兰特也曾招妓被抓。即使看过了他的负面新闻,我还是可以照样看他出演的爱情剧。


和我对待欧美明星态度相似的,还有文学家、艺术家等。比如诗人顾城这种杀妻又自杀的,私生活的层面没能阻碍我欣赏他诗作的心。由时间造就了我与他的距离感,他的诗又耐读,他的杀妻自杀事件,更像个神话故事一样,一切都感觉太遥远。画家卡拉瓦乔对我也是如此,他是一个出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画家,他在历史中是个杀过人的暴力青年。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的角度来说,他的所作所为都不会影响我去欣赏他的画作。我甚至可以像《局部》里的陈丹青那样,将他暴力的经验和他创作人物的能力结合来欣赏。
《远和近》 作者: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最后说来说去,到底看不看一个私德出问题的人的作品,多数还是取决于他的作品质量高低。
所以每当艺人希望观众离他们私生活远一点,离作品近一些时,我更想劝他们,不要总立自己做不到的人设,以及多花时间打磨作品吧。若他们的作品值得历史留存,值得几代人继续欣赏,他们的所有黑历史,在后代眼中,终究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当然,做个善良规矩的好人,才是最好选择。
【此文已同步更新到我的个人公众号:辛小月私地,下方扫码直接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