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书店纪录片说开去——独立书店的兴亡与存在的意义

前言:
昨天看到关于百草园书店的纪录片,我一时间也共鸣了那些远道而去百草园与这家书店以及它的店主老王道别的读者,那是一种惋惜与长叹,以及对于老王这种类型的理想主义者而言,对他一手建立的关于“书籍”的精神乌托邦坍塌的无奈。
由此我想写一篇专栏,结合我自己逛书店的经验为例,探讨一下关于书店的话题,涉及独立书店与连锁书店的存在意义与区别,以及像独立书店这种类型的书店最终的命运。
其间会引用部分知识点,主要来自B站知识区up主“老蒋巨靠谱”的一期关于书店探讨的视频以及热心网友为该视频做的笔记。

那么,进入正题吧。

Part1:从感性层面谈——为何会有那么多人专程与百草园书店告别?
人除了创造文明,创造系统的能帮助自己改变现状的知识之外,还是感情动物。
正因如此,对“美”的欣赏与挽留便是常态。初看纪录片时为那么些不惜路途遥远和疫情阻隔也要赶到这么一家稍显偏僻且经营条件不佳的书店找书有些不解,但看到一半明白了——这是一种情怀。


片子里很多处细节都在表露出百草园店主老王的不甘与无奈,看似有些破罐子破摔的语气里,是对百草园不得已倒闭的现实不可避免的面对。





其实,不止是书店,对于人们而言,对于自己生命历程中出现过的标致性的事物,都会是有感情的。追溯其中的源头,不难发现,这与中国人固有的乡土情结挂钩。对故土的依恋,更多的便是对故土生活方式的依恋。
我在这里将“故土的生活方式”做个延伸,在故土长久的生活方式养成里,“逛书店”便也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中的一项,可能作为生活着的平常人没觉得,但其实“故乡的书店”已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那么一家能长期吸引人的书店就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了,当它突然要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或是离开的时候,自不而然也会引起心中的不舍与疑惑:“为什么会倒闭?为什么不再经营下去?”
作为一家独立书店,光是书本身可能还不构成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其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店主老王本人。
纪录片里不止一次的出现过有图书团队来聘请老王作为图书选购顾问的镜头,以及,以往熟悉老王的老读者都由衷的认为老王的“读书品味”自成一套,老王的回答却也很好的契合他是个“理想主义者”的特点,基本上都是:“我可以不要钱,可以免费帮你们选书的主题,但我不会参与到经营过程中。而且你们的书店如果最终还是开得跟那些商业化的书城没什么两样,我建议你们不要开了。”
乍一看好像很矛盾,因为老王也是个做生意的,就算他再爱书,书的首要性质是“商品”,那为什么老王对商业化的书店那么反感呢?这里就要进入到第二部分的探讨了。

Part 2:从客观层面谈——独立书店与连锁书店的区别及存在意义,以及独立书店最终的命运”
这一部分,我想以我家乡当地的一家独立书店和两家连锁书店作为例子来对比阐释一下为什么独立书店会有存在的意义。
我所举的例子是“席殊书屋”(独立书店,经营中)、“新华书店”(连锁书店,经营中,换过店址)与“新知书店”(攀枝花点已倒闭,换过店址)。
我的重点是要介绍席殊书屋,这家店对我而言真的在我心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我的初中、高中,整个青春期最多愁善感、朦胧浪漫与书相处的时光,基本都是在这家书店度过的。从认识到现在,已有十年的时间,而这家书店,可能开得时间比我认识它的时间还要久。不过,那会儿我还不知道关于“独立书店”还是“连锁书店”的概念,意识里只有规模大小,感觉是否良好。
不过在这之前还是要介绍一下席殊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之处——


可以看的出来,其实席殊的地理位置并不是很好,它既不挨着学校,也不挨着社区,公交车所设站点不管是前一站还是后一站都跟它没关系,要到达基本只有靠往回走一截或走地下通道继续走一截才能到达,店面招牌也不够显眼,如果单纯坐车经过其实很少会注意到这家书店。

在发掘席殊前,仅仅是从“逛”的层面讲,不管是新华还是新知,庞杂的书籍摆放很多时候带给我一种压迫感(这可能也是很多连锁书店、大型商业化书店存在的一个弊病)。
按老蒋视频中的一个概念,就是书店的“里子”和“面子”没平衡好。
“面子”包括书店的地理位置、大门、装修、灯光等外在的吸引人的硬件条件,“里子”指书店经营者的选书品味和摆书的一套审美。
连锁书店里的书籍数量和店铺规模都很庞大(面子有了),但是品类十分有限(里子几乎不管)——对于有更多专业学习需求的人群而言,这类型的书店绝不是首选(现在的首选是电商平台),且分类十分呆板,依旧还是社科、名著、科学、绘画之类的一个宽泛的分类,并不细分,对于想精准找到某类内容的读者而言体验并不好。
当然这些弊病并非是在反向表扬小书店就做到了。
写到这里,我觉得其实得给“独立书店”下个定义,因为前文中的“小书店”说法有些偏颇。
个人觉得的话,“独立书店”的主要落脚点在于“独立”,这个独立除了是指私人老板自己开店树立品牌,还有一点跟那些校门口的“割韭菜小书店”最大的不同——不靠卖教辅资料赚钱。
毕竟,就算是“永不倒闭”的新华书店(至于原因是什么?很简单,新华书店是国有事业单位,不仅由政府承担承担租金、建设等费用,还享受政府补贴,此外出租店铺做书吧水吧、学习机摊位也能回本)的书籍销售中教辅资料的销售都是大头。而独立书店,说白了,就是为了不和这些书店趋同,而特立独行、另辟蹊径的一种存在。而要另辟蹊径,对“里子”的经营就需要格外上心。

十年前当我还是个初中生,初遇席殊时,它的主营图书一般都是比较冷门的在大书店难以找到的漫画、轻小说,甚至是日本的一些出版社作品系列,而且由于家庭条件的缘故,我接触电商平台买书特别特别晚,那么在当时非常有限的选择里,与其在大书店忍受“里子不佳”的不良感受+只能原价买书的限制(对于当时一个零花钱掰成八瓣儿用的穷小孩儿而言,按照码洋买书真的很肉疼),席殊基本上是承包了我后来“书墙”里近500本书的一大半,因为不仅找到自己喜欢的书,而且书籍还有打折的余地(即使是打九折),席殊给我的青春期可谓是带来了最愉悦的时光。
当然,到了大学后能自主使用电商平台的机会也多了,那时候起我惊奇的发现网购书居然会比实体书店便宜很多很多(现在补课,才知道这是实体书店由于线下的租金、人力和综合管理成本,实体书店是无论如何也没办法在书的码洋上做出像电商平台的实洋上做出那么大力度的折扣的。据视频数据样本,均摊下来就是大致是码洋的30%~40%,实洋是码洋的50%~60%),自然而然的就渐渐地不再在席殊书屋买书了,但时不时的还是会逛逛。
会逛逛的原因很简单,除了消费惯性,像老蒋所述的万圣书园给他的感觉,席殊给我的感觉也是如此——
一是,只要在席殊逛,犄角旮旯里总会蹦出一两本自己没听说过的或者是听说过没认真去了解过的书,激发你去了解的欲望。这就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奇遇和探险,充满着未知和惊喜,给我一种精准扩大阅读面的体验。而这些体验是在很多电商平台上无法体验到的(多抓鱼线上平台除外😜)。
二是店主本身的人格魅力。踏入席殊,店主会温柔的打招呼之外便任由你翱翔在自己的世界里,与读者本身建立起一种奇妙的边界感和信任感。店里也没有夸张的畅销书的海报宣传或引导,能排除这些“嘈杂信息”的干扰,也能降低老读者、回头客们的读书筛选成本。
三是,席殊一直没有让出书籍的“C位”。即使有电商平台和疫情的冲击,席殊也慢慢的增加了不少其他的衍生服务创收,比如卖手帐素材、文具用品、盲盒手办、小说或是动漫周边,增加了茶饮,今天去实地调研时店主介绍还开设了“剧本杀”活动,但这些衍生业务都没有说让席殊偏离对“文化体验”和“阅读体验”的经营,这是难能可贵的一点,也是攀枝花绝大多数书店做不到甚至是根本想不到的一点。
其中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席殊会在一些开封的书本上裹上保护袋保护封面却又不影响闲逛的读者阅读。逛书店逛的就是这类感觉,现存的新华也一直很难做到这点。
作为独立书店,且在步入电商时代后有电商平台杀价的冲击,席殊依然可以称得上我们当地的明星书店,其实是想来不易的,但是只要现在这家店里,你会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能让人平静下来。
当然,优点罗列过后,也需要知道的是——独立书店最终是难以长久的,因为不像新华那样有国家支持,仅仅靠自身的资金力量是有限的,书本身虽说是商品却并不能带来很大的利润空间,而实体的独立书店只能按码洋出售书籍,与电商平台完全无法抗衡。可能未来的阅读方式都会从书籍阅读慢慢过渡到电子化数字化的阅读,实体书籍慢慢会被取代,但这不妨碍知识的传播。
就现当代的阅读现状看来,纯粹的阅读只会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的事,但对纯粹阅读的体验是其他事物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替代的。为了让读者体验这种难得的纯粹阅读,独立书店的存在便也显得意义非凡了。
实体书籍以及独立书店的消亡,会在很久以后。那么作为活在当下的年轻读者,我们只需珍惜这份“泥沙俱下的生活中,独属于蚌壳里的珍珠”便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