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原因”“背景”类主观题,一招制敌!

主观题还是抓不住分数?和同学拉不开差距?别急,小历今天为你解惑,主观题专项指导与训练来啦~
快点上车吧~
【考情分析】
2010-2017 年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
行为动词 :
概括(9 次)、指出(7 次)、说明(6 次)、阐述(2 次)、简述(2次)、评析(1 次)、分析(2 次)
中心词(题眼):
原因(5 次)、背景(3 次)、特点(5 次)、态度(1 次)、趋势(1 次)、异同(1 次)、发展(2次)、变化(2 次)、影响(1 次)、作用(1 次)、目的、(1 次)评价(1 次)
下面我们按照“题眼”对全国卷主观题进行专项指导,以期服务于 2018届高考。
【题型指导】
原因、背景类解题技巧
一.什么是原因型试题?
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二.原因、背景类试题的题型特征:
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有哪些等。
三.原因、背景类试题的解题模板: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
(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一般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让小历和大家一起做几道题吧

全国卷高考真题“原因、背景”类试题
1.(2016·新课标全国 1 卷文综·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 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可得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据材料一‚清朝取消了人头税‛可得出税收制度的变革;据材料一‚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可得出农业的精耕细作;据材料一‚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可得出高产作物的推广;据材料一‚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可得出带来耕地面积增加。第二小问影响,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面缓和了人地之争,同时也导致环境恶化,人口大量增加带来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2016·新课标全国 1 卷文综·48)[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 分)
【解析】(1)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据材料‚唐朝开边拓土‛及所处时代,得出其积极的边疆政策;任用少数民族将士体现出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另外,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综合国力的强大,民族和对外交往的繁荣等方面分析。
【答案】(1)背景: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希望你阅读和思考过本期的干货可以有所收获哦
在近期的干货推文中我们会继续更新关于主观题做题的技巧的知识呢~尽请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