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山西镇外边长城建筑特点概说
明代山西镇外边长城建筑特点概说
选自《晋城职业技术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6期,翟 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明代山西镇长城经过长期的大规模修筑逐渐完备,分为内边和外边。本文所要论述的外边长城大体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交界处。这段长城总体保存较好,基本为黄土夯筑,马面、敌楼、烽火台和附属城堡等设施一应俱全。明朝将北边防御区划分为九个军镇,是为“九边”,其中山西镇长城在边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有明一代,明朝与北方蒙古部落关系紧张,双方战争不断。为加强防御,明朝政府陆续修建了延袤万里的边墙,即万里长城。明代山西镇长城经过长期的大规模修筑逐渐完备,分为内边和外边,内边起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口子上村,向南延伸至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老营城折而向东南,在山西腹地延伸至宁武关阳方口处,向东经过雁门关,与河北省明长城相接。本文论述的山西镇外边长城大体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与山西忻州市偏关县交界处(图1)。
一、分布与走向
明代山西镇外边长城自内蒙古清水河县口子上村附近始,向西延伸至黄河岸边的老牛湾,全长大约45千米,长城在口子上村东接大同镇长城。长城墙体在口子上村处分为三道分别向西、西南、南三个方向延伸,根据保存状况分析为不同时期修筑。最北一条向西延伸至内蒙古清水河县水草沟村处,墙体向西北方拐了一个弧度,继而向南延伸至山西省偏关县野羊洼村西北0.6千米处与另外两段墙体相接。从口子上村向西南延伸的这一道长城,墙体路线较直,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与西北-东南走向的柏羊岭段长城相接,止于柏羊岭新堡附近。从口子上村分出的第三道向南晋延伸的墙体,经过老洼沟村和五眼井村延伸至山城西省偏关县阴王沟村西北1千米处,墙体又分为职两道,一道向西南延伸至柏羊岭村东南0.5千米技处,相接处南20米有一座堡,为明代万历二年所术建柏杨岭旧堡,从此处又分出一道墙体向南延伸,院即山西镇所属内边长城。
另外,在口子上村正南0.5千米处两道墙体之二间,有一处重要的关口,称为五眼井口,崇祯年间一建五眼井堡,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五眼井堡西边是一猴儿山,即史籍中常提到的“丫角山”,为当时山西镇与大同镇的分界线。
长城继续向西延伸,经行7千米,来到山西省 的水泉堡,折为西北方,沿途弯弯曲曲,时而转为六西南方向,时而拐为西北方向,经行27千米后,至︵老牛湾止,墙体消失。
二、建筑结构及特点(一)长城墙体
长城墙体均为自然基础上人工夯筑而成,以黄土夯筑为主(图 2),个别地段为黄土夹砂和土石混筑。主要材质为当地黄土,还有砂石、细沙、条石、青砖、普通石块等。许多地段还有砖石砌筑痕迹(图 3),条石一般长 0.3-1米,宽0.2-0.45米,厚 0.2-0.25米。青砖长约0.4米,宽约 0.2米,高约0.1米。这段长城不同地段的修建年代相差不远,形制差别不大。一般墙体尺寸;顶宽 1-3米,基宽 2-6米,高 2-6米。夯层厚 0.15-0.2米。长城墙体外侧较高,内侧较矮,适宜于防守。个别地段长城墙体外侧有护城壕。
长城墙体的构造基本分为两层∶ 内层是黄土夯筑的土墙,个别地段夯土内夹杂砂石,外层是砌筑的条石,条石砌筑较为规整、坚固,但由于几百年来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砌筑的条石绝大部分已经脱落,仅剩里面夯土部分。
(二)敌台
敌台,也称敌楼、墩台,是突出于城墙的高台,分为实心与空心两种。构成敌台的材质主要有黄土、青砖、砂石、细沙、石块等。一般的敌台形制∶剖面呈梯形,平面呈矩形。底宽 10-15米,顶宽 5-10米,高 5-10米。
敌台主要有∶黄土夯筑;土石混筑;内部黄土夯筑,外层包砌条石、青砖,条石、青砖之间为白灰勾缝,中间一层土石混筑,并且是一层黄土一层砂石交错堆积填充。外层砖石砌筑方式有两种∶(1)条石砌筑。(2)砖石混筑。下半部为条石包砌,上半部为青砖垒砌。
许多敌台还残存有零星的包砌砖石痕迹,残存的包石较少,因为损坏较大,难以窥其全貌。有的敌台有明显二次修复的痕迹,原本为一个马面,后经二次修复改建为敌台,敌台中间夹杂有一层或几层青砖,青砖上、下夯层明显不同(图 4。实心敌台占多数,敌台内部有一条自下而上的通道,从底部的洞口一直通往敌台顶部,通道墙壁上有用来攀爬的两三排脚窝,通道宽约2米左右。
敌台有一些附属设施,包括∶围院、基台、壕沟等。围院的形制有以下几种∶第一、围院将敌台整个包围起来,敌台位于围院的正中间,长城墙体只与围院墙体相接,而不伸进围院与敌台相接;第二、围院将敌台包围起来,长城墙体伸进围院与敌台的两面墙壁相接,围院内的长城墙体将围院分成内。外两部分;第三、只有半个围院,修建于敌台内侧,围院两端墙体与长城墙体相接;第四、只有半个围院,修建于敌台外侧,围院两端墙体与长城墙体相接。
(三)马面
马面,也称城垛、墙台、墙垛,依附于长城墙体的外侧,剖面呈梯形,平面呈矩形。根据与长城墙体的关系分为两种∶
第一、马面顶部与长城墙体相平;第二、马面顶部高于长城墙体,一般高出2-3米左右。一般的马面形制:长8-10米,宽5-8米,高5米左右。
马面材质,分为:黄土夯筑;土石混筑;分三层,内部黄土夯筑,外层包砌条石、青砖,中间一层土石混筑,并且是一层黄土一层砂石交错堆积填充。有的马面四壁没有包砌砖石,但顶部铺有青砖和石板(图5)。
(四)烽火台
烽火台多建于山顶、沟谷两侧视野开阔的地方,有的建于长城以南,有的建于以北。根据烽火台平面形制,可分为平面呈圆形和平面呈矩形两种。
烽火台附属设施包括:围院、基台、阶梯、女墙、内部通道、窑洞、瞭望孔等。一般烽火台多建于一个基台之上,基台边缘砌墙建起围院,烽火台位于围院的正中间,院门开在南墙或东墙。
有的烽火台还保存有用来登临顶部的通道,即阶梯。在清水河县与山西省偏关县交界一带的烽火台有的还保存有内部通道,通道口一般在烽火台底部,为一洞口,洞口地面铺有条石,通道内有台阶。个别烽火台底部有多个洞口,有的是早期挖制的窑洞,可能是供士兵居住和储存物资的地方。黄河岸边老牛湾处有一座著名的烽火台—望河楼,整体为砖石混筑,南壁顶部有一个瞭望孔(图6)。
烽火台绝大多数为黄土夯筑,但是根据实地调查,许多烽火台周围都散落有大量砖、瓦、石块等建筑残件,说明烽火台原应砌筑砖石。有的烽火台距离长城墙体很近,最近的不到 10 米,大部分烽火台距离长城墙体 200 米-400 米左右。
有一些敌台、马面、烽火台有二次修复的痕迹,有的将早期修建的马面改建成敌台,有的敌台倚建在长城墙体外侧,其构筑特点与相接的长城墙体明显不同,应是后期新建。长城墙体附属设施敌台和马面的分布很有规律,往往交互出现,两座敌台中间夹有一两座马面,而且距离几乎相等。这表明,不同构筑风格的长城段修筑于不同时期。
(五)堡
堡是明代长城防御体制中极为重要的附属设施,属山西镇外边长城墙体沿线 1-2 公里范围内的大小城堡共 8 座,分别为五眼井堡、柏羊岭新堡、柏羊岭旧堡、水泉营城、滑石涧堡、老牛湾堡,以及两座不知名的小型城堡,分别以就近的村庄称其为小元峁小堡和白泥窑小堡。其平面形制有四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堡内设施有∶城墙、城门、马面、角楼、护城河(或称壕沟)、瓮城、登城阶梯、庙宇等。
堡墙体的构造较为一致。分为三层,内层是黄土夯筑的土墙,夯筑风格与长城墙体基本一致,最外一层是包砌的青砖和条石,中间一层是土石混筑。黄土夯筑一层修建最早,后来在增修的时候,是先在外侧包砌砖石,然后再在砖石层和夯土层之间填充堆土与砖石。从倒塌的墙体来看,内、外两层非常坚固,中间土石混筑的部分较为疏松,没有夯层,明显是填充上去,未经夯打,外层砖石坍塌以后,土石层也大量坍塌,没有坍塌的部分都附着在夯土层上。
一般的堡都是一个城门,但是有的堡有 2-3个,主城门均位于城堡的东墙或南墙,均是基于安全的考虑。角楼一般有 4 座,建于堡墙 4 个拐角处。马面为突出于墙体外侧的高台,一般有 3-5座,数量不定,多建于城墙的中间。有的堡较为特殊,既没有角楼也没有马面,如∶柏羊岭新堡,只有一座敌台,位于堡北墙的中间;长城南侧白泥窑村处有一座小型城堡内,只有一座烽火台,位于堡内正中间,除此无其它设施。
(六)采石场
采石场是在长城墙体附近修建的原料加工厂。主要制造条石、石块和青砖、青瓦之类建筑构件。采石场规模大小不等。
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教儿嫣乡小元峁绿化工程处和内蒙古口子上村南各有一处采石场,位于长城墙体南 30米处的一个较大的山腰处,地表有大量的碎石块和未经加工的石条和石块。在其附近的长城墙体和单体大部分均有包石,可见当时此采石场的供应量较大,在采石场的东、南、北三面均可看到已开凿的石墙面(图 7。
三、相关历史问题
明朝将北边防御区划分为九个军镇,是为"九边","其边陲要地称重镇者凡九∶曰辽东,曰蓟州,曰宣府,曰大同,曰榆林,曰宁夏,曰甘肃,曰太原,曰固原。皆分统卫所关堡,环列兵戎",①"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缓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②史载,"洪武六年(1373 年)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谕令各上方略。从淮安侯华云龙言,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干馀里,关隘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学说明明朝建立之初,就开始在北边与蒙古接壤处设关隘、置守卫。及至永乐初年,"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濠,烽喉相接。隘口通车骑者百户守之,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④山西销长城在边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经过明初至中期的大规模修筑,山西镇长城逐渐完备,整体分为内边和外边,外边即为本文所述的长城墙体。关于这段长城修建的最早记载见于明成化二年(1466 年),在偏头"关北六十里,起老营Y角墩接朔州至黄河老牛湾,南折河岸,抵石梯隘,延袤二百四十里。成化二年,总兵王玺修之。成化二十二年 (1486年),兵备副使郝志义重修之。"但大规模修建长城还是在明嘉靖、万历年间。修筑项目大致包括∶对原长城墙体和敌台包砖包石、增高增厚;对原土筑城堡包砖包石;对原墙体及城堡坍塌、毁坏者重新修复、加固,并包砌砖石;在战略位置较为重要的地段新修长城和城堡;大规模改建原敌台,增加敌台的驻军和战守功能;新增大量敌台,加强防御。
万历前期,明朝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长城及其附属设施的工程,耗资巨大,调动了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趁着明蒙和解之际,加紧构筑更为完善的长城防御体制。
这段长城属于当时九镇之一的山西镇外边长城的全部。长城从口子上村向西延伸至黄河岸边的老牛湾,在明代属于山西镇,而且是山西镇管辖的全部外边长城,山西镇"自Y角墩起,至老牛湾止,边长一百余里",参明制1里为 480 米,⑦由此换算100 余里等于 48 干米,与上文提到这段长城总长度为 45千米稍有误差,但基本相符。此段长城虽然只占万里长城的一部分,但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山西镇"外籍"所辖大边长城较短,大部分长城墙体、军堡、关隘处于内地,本文所论及的长城只隶属于山西镇下辖的岢岚道西路管理(表2)。在明代前、中期,明蒙关系处在对峙阶段,双方多次在长城沿线发生战争,期间偶有通贡互市,至隆庆和议以后,明蒙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明朝政府在长城沿线设置了多处互市场所,开启了明蒙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长城也成为明代蒙汉民族交往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