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 清王朝统治格局的变化

政治战略若是失败,军事和经济都将失去意义。更何况,军事关键因素在于人。清军的士气只剩下悲壮。 ——羚同学

一、湘军、淮军的崛起
湘军和淮军迅速崛起后,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继而取代八旗、绿营成为晚清政府最为倚重的军事力量,延缓了清政府的覆灭速度,并推动了晚清军事制度的变革。
但始于湘军、淮军的“兵为将有”,以及军队为依托的军事政治集团的崛起,对晚清的政局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为后来的北洋军阀的产生乃至民国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埋下了历史性伏笔。

二、辛酉政变
(一)起因
1、咸丰年间,清王朝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的局面愈演愈烈。
2、咸丰帝为了扭转困局,调整统治中枢,启用新人,重振朝纲。
3、新任大臣雷厉风行、治事严刻。
4、战事吃紧,咸丰帝出逃避暑山庄,不久病逝。遗诏六岁的儿子载淳继位,命八大臣总摄朝政、辅佐载淳。
(二)主要内容
1、咸丰帝去世后,慈禧太后图谋取得最高统治权,与同样对八大臣专权不满的恭亲王奕联手,结党兵权重臣,密谋政变。
2、1861年10月下旬,咸丰帝的灵柩从承德起运北京。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先行抵京,与奕共议政变之事。
3、同年11月1日,大学士贾桢等在奕的暗示下,上奏“请皇太后亲操政权”。慈禧、慈安即以贾桢等人的请奏为由,向群臣宣示诛杀肃顺(八大臣)等人的“上谕”,捕杀肃顺等三人,将其余五大臣革职治罪,并将皇帝年号“祺祥”改为“同治”,夺取了实际最高统治权,史称“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北京政变”。
从此,慈禧太后执掌清廷政权多达半个世纪之久。
(三)历史影响
1、这次宫廷政变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
2、政变后,清廷极力改善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企图与外国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慈禧太后和奕上台后,最满意认可的是虎视眈眈的西方侵略者。清政府与外国侵略势力由对立转向联手,从此太平天国开始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3、政变后,中央出现了洋务派,地方出现了实力派。中央和地方的权势格局及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三、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与满汉关系的调整
咸丰帝在位期间对于曾国藩及其湘军集团,在军事上虽多有倚重,但在政治上却格外提防。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占据上风。曾国藩的政治地位,逐年攀升。在晚清的历史中,湘军集团不仅拥有地方军政大权,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财权。
与之相应,随着督抚权力扩大,汉族官僚势力迅速增长。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八旗、绿营受到重创,面对统治危机,清廷不得不启用大批汉族官僚。慈禧太后上台后,延续了重用汉人的政策,汉族官员的势力急剧扩增,担任总督和巡抚的汉族官员逐渐增多,到太平天国被镇压时,在朝中,其所占比例已经远远超过满族官僚。
随着汉族官员势力的增长,清政府原有的满族专权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太平天国起义不仅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而且促进了清朝政治传统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湘军、淮军逐渐由最初的武装力量演变为在政坛上拥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两大政治集团。
改变了原有的满重汉轻、内重外轻的政治格局,深刻影响了晚清政治的走向。

四、中外关系的变化
(一)奕
《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陆续撤出北京,维持了清政府的统治秩序,奕等人对此感激不尽,认为外国人和中国人一样,心里坚信道义,可以驯化(并不利于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
他命令今后严格遵守系列条约,按照条约规定办事,要与外国人“和睦”相处。
(二)辛酉政变后
辛酉政变后,奕等官员开始掌握实权,中外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三)五口通商大臣
1844年,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办理与列强各国的通商事宜。列强对此十分不满,一直要求遣使进驻北京,与清王朝中央政府直接交往,建立正式、“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一强求通过《天津条约》得以实现。
(四)总理衙门
1、主要内容
1861年年初,清政府设立总理列强各国事务的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主管外交、通商和关税等事务,后来管辖领域不断扩大,统摄军火买卖、建筑铁路、开采矿产、制造枪炮、举办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实际上成为办理外交和总揽洋务新政的中枢。
总理衙门的一切规制仿照军机处,由任军机大臣首领的亲王执掌,下设大臣、章京两级官职。总理衙门是清政府正式建立的处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性机构。除总理衙门外,清政府还设立了南洋、北洋通商大臣,分别管理南北口岸的通商和交涉事宜。
1861年后,英、法、美、沙俄四国根据条约相继派遣公使常驻北京。随后,其他列强各国也派遣使节进驻北京。
2、历史影响
总理衙门的设立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改变了清朝传统的外交格局,派遣使臣出国也渐渐提上议程。1866年,清政府派斌椿等随总税务司赫德往欧洲各国游历。这是总理衙门设立后第一次派遣使臣出国。
(五)驻外使官
为了适应外交形势的变化,清廷仿照外国在华设立公使的做法,于1875年8月派郭嵩焘为驻英国公使。郭嵩焘是晚清政府派出的第一位驻外公使。12月,清廷又派陈兰彬为驻美公使。后来,清政府相继在其他列强各国的首都也设立了使馆,派遣驻外大使逐渐成为常态。
外国公使驻京、设立总理衙门、派出驻外公使意味着中国开始建立近代外交制度,进入国际外交体系。

今日学习关键词:辛酉政变;清朝权力格局的变化
寄语:我们不是歌颂苦难,而是歌颂面对苦难时,生命迸发出来的力量!

今日笔记者:羚同学||《水木迟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