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集版本《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5集 富国强兵

第015集 富国强兵
——诸侯走向变法图强之路
战国时代的诸国,或者为了富国强兵,或者为了夹缝求生,纷纷招贤纳士,锐意变法,这使得当时政治,军事上都出现了许多新政。
在这些吐固纳新,不断进取的革新过程中,战国七雄自然都曾掀起过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到底对各国有多少成效?对当时的格局产生过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最后傲视六国一统天下的却是位于西方的秦国?
他的变法对秦的强大和最后统一是否有决定性影响呢?
战国时代注定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次变革的需要,不仅仅来自当时各诸侯国间为争霸
兼并而产生的现实压力,更根本的是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并转化为私田。
私田的拥有者最终转变为封建地主,而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了农民。
各国新兴地主阶级,为了进一步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要求改革,废除旧制度。由此,一场场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在各国相继开展起来了。
首开变法之风的是魏国。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权,任命李悝进行变法。
李悝主张按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
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任用官吏,根据魏国人多地少的情况推行“尽地力之教”,督促农民勤于除草,收获时要加紧抢收,以防备风雨对庄稼的损害。充分利用空闲的土地,扩大农副业的生产。
为了进一步鼓励农民种植的积极性,稳定小农经济,在全国推行平衡粮价的“平籴法”。
年成好时由官府按一定价格收购农民的余粮,防止谷贱伤农。
年成差时,又按照一定价格粜出粮食,防止谷贵伤民。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人身财产和统治地位,李悝制定《法经》实行法治。
内容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成为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由于李悝的改革魏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地主阶级政权逐渐巩固,国力也随之强盛,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实力最雄厚的国家。
公元前390年左右在魏国任西河郡首的吴起,因受排挤,由魏入楚,楚悼王任用他主持变法,这次变法的重点是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吴起认为,楚国之所以贫国弱兵,是因为大臣封君 上逼主而下虐民。
因此他压抑贵族,主张对封君已传三代的要取消爵禄,子孙不再继承。
同时整顿政治机构,精简官吏,削减官吏的俸禄,以节省开支来补充军政开支的不足。
这就是所谓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
他还根据楚国地广人稀的特点,下领旧贵族连同所属人员,去开发荒凉地区,这样不仅有力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还加强了地区开发。
为了整顿官场的歪风邪气,吴起要求官员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君主政权效力。同时禁止私门请托,不准纵横家进行游说。
经过吴起变法,楚国很快强盛起来,南收扬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取得了很大成果。
但是由于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楚悼王死后不久,旧贵族就发动政变,箭射吴起并进行车裂,楚国的变法宣告失败。
就在魏楚变法接近尾声的时候,一直受到中原诸国鄙夷,而不甘落后的秦孝公
寻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吹响了变法的号角。
而这位为秦孝公出奇计强秦者,便是商鞅。
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一直以来,他都在魏国苦觅良机,想有一番作为,但终不得志。
当商鞅听说秦孝公四下招贤,于是他来到秦国,商鞅与秦孝公面谈三次,说服秦孝公,驳斥拘泥保守的旧贵族的责难。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了第一次变法。
商鞅改法为律,制定连坐法,实行轻罪重刑,宣布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不告发的腰斩,一家藏奸与投敌者受同样的处罚。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工大小授予爵位,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封建等级制度,这就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
商鞅规定,勤劳耕种,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就免除其本身的徭役。
从事商业而贫困的,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隶。
同时焚烧儒家经典。
禁止游说求官的活动,这次变法获得了初步成功,
公元前352年,商鞅因功升为大良造,并开始了第二次变法。
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封疆”“民得买卖”
这就承认了土地私有,允许买卖,以法律行使,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
而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编制户口,就把全国政权、兵权集中到朝廷,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的政治体制,便于巩固统治。
发展小农经济,统一度量衡,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此外商鞅还制定秦律,隔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等。
商鞅变法,使得封建制在秦国得到了发展和巩固,成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比较彻底
全面而成功的一次变法。
变法推行十几年,秦国就出现“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的局面。
但由于变法触犯旧贵族利益,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商鞅被诬告谋反,结果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
然而新法在秦国已经深入人心,秦国历代君王都不遗余力地遵守推行。
其结果是,使秦国一跃而成为诸侯中的强者,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所以汉代王充称赞道:
商鞅相孝公
为秦开帝业
与商鞅变法大约同时期,韩昭侯齐威王相继变法图强。
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加强中央集权,与商鞅吴起等法家一样,申不害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独裁
把大权集中于国君一人之手,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
不同的是,商鞅吴起等法家,主张通过厉行法制来达到目的,把“法”看成实行中央集权的有效工具。
申不害虽然也讲法,但是他没有把法放到主要地位而主,要讲究“术”。
为防止臣子篡权,他主张君主,依靠机密手段驾驭各级官吏,各级官吏不能越职。
申不害的“术”近似于阴谋权术。
他用这种方法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远不如商鞅等人的变法成效显著。
齐国的变法运动要从齐威王说起,齐威王继位后,任用邹忌为相进行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任用贤才,赏罚分明。
针对齐国百官慌乱的局面,齐威王赏给政绩赫然的大夫万家食邑,而把治理无方,靠贿赂君王左右的人来获得赏赐的大夫烹死。
此后“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
同时,广开言路,提倡进谏。齐威王下令群臣吏民进谏,众赏有好建议的人,以致门庭若市。
一年之后,虽欲言无可尽者。
经过齐威王政治改革,齐国在政治、经济上都有了新气象。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与秦东西对峙的强国。
公元前307年,为了改变赵国四面受敌,屡战屡败的局势,赵武灵王正式下令“胡服骑射”,进行军事改革。
他采取了从上到下,虚心说服教育的方法,终于使胡服齐射成为君臣的共识。
他打破传统上按地域招募,编制军队的做法,在北方靠近胡地的人中,招募善于骑射的人,作为骑兵部队的核心,将部分步兵改为骑兵加以训练,收兵边地游牧族的骑手作为补充力量,并通过在代地经营胡马和迫使“林胡王献马”等渠道,获得大批良马,为骑兵部队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
改革后的赵国,武装力量迅速增强,先后打败了林胡和东胡,辟地千里,占据云中,九原等蒙古草原地区,直接威胁秦国。同时赵国又花费10年时间,灭掉心腹之患中山国。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燕王哙执政时发生内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攻入燕国,致使燕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即位后,任命乐毅为亚卿,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任贤使能。
公元前284年,乐毅统帅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攻下齐国70余城,从此齐国一蹶不振。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富强起来,称雄一时,但由于各种原因,或是改革不彻底,或是后来的继位者昏庸无能,又先后衰弱下去。
只有秦国坚持商鞅变法后的策略措施,越战越强,成为战国七雄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