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历史」武威的兴衰以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
编者荐语:武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西北首府,这里是雍凉之都,这里是文化人的精神的家园。讲好武威故事,科普凉州文化。让我们一起为姑臧凉州点赞,凉州文化加油!


本文作者:王丽霞
武威,古称姑臧,又名凉州。其城市位于今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代丝绸之路重要驿站,汉唐时期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今天看来武威只是一座小小的地级城市,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它曾经扮演过极为重要的角色。


据乾隆年间《武威县志》 记载,武威在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为少数民族西戎的驻牧地,秦时又为乌孙、月氏所占据。西汉文帝初年匈奴破逐月氏后,匈奴浑邪王、休屠王占据河西走廊,在这里始筑姑臧、休屠二城,其中姑臧就是以后的武威。
西汉前期,国力较弱,汉政府采取羁糜政策,以换取短暂的安定。经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武帝时西汉国力渐强。元狩二年春(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收复河西,同年夏,汉军兵分两路南北夹击匈奴,匈奴大败。浑邪王杀休屠王后率四万余众投降汉朝,从此以后,河西地区归属西汉版图。汉朝在此陆续建立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并开始在此移民屯田,修城建置。
大批汉族民众及士兵的到来,改变了河西地区的民族布局,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也被传播至此。作为河西最早接受中原文化的地区,武威深受影响,也迅速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迈进。
西汉末年,王莽摄政,中原纷乱,生灵涂炭。从中原迁来的大族也将武威选为立足的第一站。当时保据河西的是窦融,在他的治理下,河西经济繁荣,一片富荣景象。其中的武威尤为富饶,四周胡人皆来武威与汉人买卖商品,集市内的交易则更加频繁,武威逐渐发展成为了河西最为富庶的城市。



汉明帝时,由于羌胡的连年祸乱,武威所受影响最大,农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至安帝时,东汉接受敦煌太守张当献策,在西域柳中(今鄯善鲁克沁)一带屯田,由河西四郡供给耕牛、谷食,可见武威郡当时农业已经有所恢复,成为了东汉政府经营西域的后勤基地之一。
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物产资源也使两汉时期的武威成为中原汉族移民首选的居住与生活的城市。上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曾在武威周边发现有大量汉代墓葬,并清理出诸多珍贵的汉代文物。
这里发现有河西最早的壁画墓,出土的《仪礼简》、《医药简》以及铸造精美的铜奔马等,说明了当时以武威为代表的河西文化水平一点也不逊色于中原。东汉后期,由于政府的腐败渐趋严重,社会衰败之势明显加速,武威虽有张奂等廉吏极力治乱,但犹如杯水车薪,加之连年的天灾,使饱受人祸的武威进一步蒙受了巨大的打击。



三国时期,武威属曹魏管辖。毋丘兴、徐邈担任武威官吏时,武威农业得到了一定的恢复。随着武威在河西地区中心地位的确立,武威经济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逐渐确立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东晋十六国,在河西先后建立过五个凉国政权,其中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皆以武威为都城,也使武威成为河西地区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最多的城市。西晋永宁二年(301年)凉州刺史、安定乌氏人张轨的到来,使武威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前凉。
经张轨子孙几代的共同营建,当时的前凉都城姑臧(今武威)规模宏大、雄伟壮丽,是河西城市的典范,陈寅恪还曾经将这时的姑臧城与中都洛阳相提并论。发现于敦煌西北的粟特文信札中,经陈国灿先生研究,其中一封就写于312年的武威、记载了在西晋时期,姑臧城内曾驻扎有大型的粟特人商团,这里是他们在中国经商的基地,从这里粟特人常派商队到中国内地进行贸易活动,从而揭示了当时武威商业兴盛的景象。
四凉统治下的姑臧还一度成为北方的儒学和佛教中心,并成为十六国时期北方保留汉族文化的最后一个据点。永嘉之乱后,大量流民涌入姑臧,前凉张氏还不得不另辟新郡以容纳流民。


这些“流民”中不乏关中等地的世家大族,他们的到来促进了河西儒学的发展,产生了如郭瑀、宋纤、谢艾、王济等著名学者,在经史、文学等方面均做出了显著成就。以后这些著作传到南朝,《文心雕龙》中还对谢艾、王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自张轨起,河西世信佛教,公元366年,敦煌莫高窟的开凿,正是前凉张氏统治河西时期。
前凉、北凉官方还在姑臧多次主持译经活动。出现了一批高僧和翻译佛经的大师,如优婆塞支施仑、昙无谶、浮陀跋摩、昙曜等,这直接影响到佛教在南北朝的传播和发展。北凉王沮渠蒙逊时开凿的武威天梯山石窟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一代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也于385年来到了姑臧,在这里他虽未翻译佛经,但后凉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其深厚的汉语积累创造了条件,也为他以后的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纵观魏晋南北朝,除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外,基本上一直处于一个分裂的时代,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干戈纷争,以姑臧为中心的河西地区因为相对安定从而在保留中原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张轨孙张骏时期,前凉疆域一度达到今甘肃、青海、新疆大部分区域。前凉在高昌(今吐鲁番)设戊己校尉,在楼兰(今若羌)设西域长史,管理着整个西域大部分地区,也使这一时期的中原文化继续向西传播。
出土于今天新疆的写有“建兴十八年”木简、“升平十一年”买卖骆驼的契书以及前凉张骏西域长史李柏所留的文书等都是当时前凉势力到达西域的明证。
431年,随着北凉被北魏所灭,北魏将北凉多达三万户民众迁往平城(今山西大同)。这些迁往平城的人中有许多曾生活于武威的世家大族及知识份子,他们又将保留在河西的汉代以来以及西晋永嘉之乱后保存于河西的中原文化转而传回到内地,传播到全国,对北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隋唐制度的渊源,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陈寅恪通过文献研究曾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中指出: “又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入於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
如果说陈寅恪是从文献的角度考证出十六国时期以武威为中心的凉州文化对北魏以后中原文化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宿白则是从实物考古的角度,通过对武威天梯山石窟遗存进行考证后,将北凉时期开凿的武威天梯山石窟称为了“凉州模式”,并指出这一石窟模式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源头,这是对十六国时期武威文化做出的研究性的突破。
北魏占领姑臧后,由于大量士族的内迁平城,姑臧经济文化开始走向没落。在以后一个多世纪的北魏、西魏、北周的统治期间里,姑臧有过一段短暂的繁华。以至于北魏诗人温子升在路过姑臧时留下了“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诗句,说的就是六世纪上半叶武威的繁华景象。

隋朝统一全国,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全盛的开始。隋炀帝即位后,开始注重对河西的经营,他令人征服吐谷浑,开通丝绸之路,选良吏治理武威,武威得到了复兴。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西北陷入动乱之中。武威豪族李轨在当地称凉帝,国号“大凉”,并对姑臧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619年,唐朝灭掉李轨后,开始对河西和西域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治理,武威上升为凉州的政治军事中心,成为都督府和河西节度使治所。从此以后,“凉州”一名代替了武威,成为了许多唐人诗歌吟咏的对象,武威开始进入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
唐朝在太宗时期首先灭掉北方的劲敌东突厥汗国后,即转战西域。这一路唐军所向披靡,先后灭掉高昌、焉耆、龟兹以及西突厥,使西域各国的主权正式转移到唐朝手中。自此,在唐代开明开放的大背景下凉州成为了率先开放的窗口,广泛吸纳了来自各方的文化成果。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了玄奘法师路过凉州城的情景:“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番、葱佑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清楚地记载了唐太宗时凉州城经济贸易繁荣发展的盛况。
美国学者谢赫就曾这样描述过当时作为西北首府的凉州:“凉州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熔炉,正如夏威夷对于20世纪的美国一样,对于内地的唐人,凉州本身就是外来奇异事物的亲切象征……”在当时的凉州城里,来自中原内地的官吏、文人和来自西域的乐工、商旅带来了这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凉州经过进一步的融合与交流后,再从这里出发输往内地以及西域,使得凉州真正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文化大“熔炉”。
早在十六国时期从中原传入的清乐,西域传入的《西凉乐》、《龟兹乐》以及至今对国人仍影响深远的凉州曲、西凉伎、狮子舞等,无不是在凉州进行融合、改编以后再输往内地,从而丰富了内地的官方、民间的音乐曲种以及娱乐生活。至天宝十二载(753年)凉州已成为唐朝最富庶地区之一,从而出现了:“当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乐……”的景象。
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叛,潼关等地失守,陇右大军被调往潼关,造成河西空虚,吐蕃乘机于764年占领凉州,之后陆续占领肃州及瓜州。以后吐蕃将统治中心设在了今天的武威和张掖。由于吐蕃处于奴隶制时期,攻城略地主要是为掠夺财物和劳力,因此在攻占凉州城后,吐蕃对于凉州城的洗劫和破坏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吐蕃的破坏,诗人岑参笔下“七城十万家”的凉州城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未回到“安史之乱”前的辉煌时期。

自公元764年吐蕃占领凉州到1372年明朝政府收复河西,这期间凉州经历了唐末、宋、元,由吐蕃、党项、回鹘、蒙古等民族长达六百多年的统治时期。因为这些少数民族多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发展阶段,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常靠掠夺手段获取奴隶等财物。
因此虽在863年,汉族人张仪潮曾领兵收复了被吐蕃控制了约百年的河西重镇凉州,但在不久之后这里又重新被一股由吐蕃奴部与投奔吐蕃的汉人共同组成的“凉州嗢末”所统治。因此在吐蕃、蒙古等少数民族统治武威的六百多年里,除西夏党项族统治时期武威境内农业经济有所回升外,其他时期武威农业经济几乎停滞不前甚至还出现了倒退的现象。

1032年,西夏李元昊占领了当时已被称为西凉府的武威,武威迎来了少数民族统治期间唯一的一次复兴时期。当时的党项人受到汉族的影响,已开始经营农业,西夏在河西的中心政区在今武威,其农业也就主要集中在武威绿洲。



据发现于武威的《西夏碑》记载:“大夏开国、奄有西土,凉为辅郡,亦已百载……武威当四冲地,车辙马迹,辐辏交会,日有千数”。生动地描绘了作为西夏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武威在经济恢复后车马川流不息的交通盛况,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西夏统治时期武威城的繁华。而建国后在武威境内出土的大量纸质西夏文书及西夏窖藏、文物,如西夏金器、货币、瓷器、佛经等,这些皆反映出西夏统治时期,武威境内经济文化已恢复到“安史之乱”以来的最好。
1226年,蒙古大军攻取西凉府,对凉州城的破坏极为惨重,凉州居民日渐稀少,呈现出一派萧条景象。但值得一提的是在1247年,蒙古皇子阔端曾与西藏宗教领袖萨班在凉州白塔寺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谈”,结束了西藏近四百多年的混乱局面。凉州白塔寺因此成为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萨班在凉州时还促进了藏传佛教的发展,完成了著名的凉州四部寺的创建,使凉州佛教寺院得到了恢复和保存,成为了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


1372年,明朝平定河西,武威才结束了六百多年的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但在这六百年里,武威作为丝绸之路贸易重镇的地位已逐渐失去。宋代以后,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武威也彻底失去了它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
明朝建国后,政府在凉州城设凉州卫,隶属陕西行都司。为加强防御,明政府重新加筑了凉州城,以后这里逐渐成为边防重镇,其规模虽已不及前凉和隋唐,但总体结束了凉州城残破的历史。
这一时期的明朝政府还在武威绿洲进行了又一次开发,使武威农业经济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停滞不前后迎来了一个逐渐复苏的时代。清代自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后,逐渐在中原扎稳根基。康熙时期清军开始入军西北。

1724年,雍正帝改凉州卫为凉州府,府治就设在武威。乾隆时为加强护卫,还在城东修筑满城。以后在1738年,清政府对武威城内设施进行了新建与补修,使武威更趋繁荣,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武威人口迅速增长,经济生产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
2000多年来古城武威的兴衰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历史上武威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是各族人民长期汇聚的场所,是中原文化传播的中转站,是古代丝路贸易的枢纽,是中西方各族文化交融的“熔炉”,为古代汉族文化的传播与保存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END


本文作者简介:王丽霞,甘肃武威人。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致力于武威两汉魏晋十六国文物研究多年,特别对雷台汉墓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入研究。有研究著作《武威雷台墓及其研究》出版。另有《武威雷台与前凉灵钧台考辩》《西夏碑最初发现地考证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散见于国内相关专业性期刊。
编辑后记:武威,即武威郡,古称雍州、凉州、雄州、雍凉、盖藏、姑臧、翅城、赤乌、龙城、神鸟、西凉、屠各、独孤、休著各、酋涂、浮图、休屠、大凉、西州、武定、武兴、凉城、莲花城(狼山城)、七级城、不夜城、盖鸟城、阴山城、卧龙城、凤鸟城、展翅城、雍城、侠都、凉都。《后汉书·光武帝记》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
武威郡西汉时始置,隶属凉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刘彻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匈奴休屠国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后历代王朝都曾把武威设置为西北的文化、军事、政治中心。
凉州(武威)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著名的凉州词(凉州曲)(凉州令)、西凉乐、西凉伎都曾在这里形成和发展,对保存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武威曾是凉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凉都督府、凉州牧、凉州刺史、凉州大中正、北魏凉州镇、北魏姑臧镇、河西节度、凉州总管府、凉州都督府、西凉府、甘肃提督、凉州总兵、凉州镇守使、凉州府、甘肃巡抚、甘凉道、甘肃总兵、正一品凉州将军府的政府驻地。
武威是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武威又被誉为“雍凉之都”。武威地势平坦,有着河右之地最大的堆积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汉代时期凉州就有着“国家番卫,天下要冲”的称号。
东晋时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华夏两大中心之一。北魏时期,姑臧是北魏的两大经济中心之一。隋唐时期,凉州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凉州箴(雍州箴)》中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青骓无痕,本文所用图片皆由武威大马文化实景拍摄/制作。*本文作者王丽霞,排版编辑为武威大马文化。编辑水平有限,本文如有错误遗漏,还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武威大马文化,立足凉州、瞭望全国、纵览国际,将为您提供审慎科学的凉州文化IP咨询。我们期望通过宣传推广,梳理唐诗《凉州词》背后的文化脉络,建立一个以武威为核心的「凉州学」学术体系。*「西北胜迹」「西北胜族」「五凉文化」「奇闻趣事」「西北地理」「西北美食」「武威大马文化说三国」「西北历史」系列文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