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会守正创新?(3)
三、详解固结法
下面的文章详细解释实用性很强的固结法。
固结法的目的是让A拥有B的特性、属性、特征,我们把这些统一叫做信息。
为什么要把B的信息赋予给A呢?
因为信息从B流动到了A,A发生了信息的重新组合,A就能表现出新的特性,也就是A发生了革新。
那怎么让A拥有B的信息呢?
因为信息是依附居住在载体的,要想信息发生转移,使得B的信息流动到A,就需要把信息的载体依附到另一个事物的构成要素上。 这种让A拥有B的信息的具体方法,叫做固结依附,让B作为一个整体固结依附在A的构成要素a1,a2,a3其中之一;又或者把B拆解为若干个要素b1,b2,b3,把这些要素固结依附在A的构成要素a1,a2,a3上。 a1、a2、a3和b1、b2、b3没有固定的对应方式,需要自己尝试,到底是b1依附在a1上,还是在a2、a3上,没有确定的答案。正因为结合法的这种不确定性,所以对每次固结依附的结果才会有期待。 当A拥有B的构成要素后,A就能拥有B的构成要素的各种特性,以及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信息。 当A在自己的信息基础上,表现B的构成要素的各种特性和要素之间的联系信息时,A这时候是发生了与B的信息交流和重新组合,所以A本身会发生革新。 这也就解释了A为什么能够发生革新。
以音乐网站的歌单为例,说明固结法的使用。
在使用固结法时,固结的两个事物要有非常直观的脑海画面,不能是模糊不清的抽象概念。
先确定一个直观的中心主体A,这里A是音乐网站的歌单的网页。再去找目标事物,并不是每一个事物的信息都可以赋予给歌单的网页,因此要多找找自己有触动的事物,可以采取查阅图片、词典的方式来搜寻。 我这里把“接力赛”当做是目标事物B,让歌单拥有接力赛的功能特性。 先把B拆解成要素,即接力运动员、接力棒。再把A拆解成要素,即歌单整体、歌单标题、歌单分类、歌单简介、歌曲。其中歌单标题、分类、简介这些都不是重点要素,那么就以歌单中的歌单整体、歌曲为主要要素。 那么歌单整体、歌曲其实就是A和A的要素a1,接力运动员、接力棒就是B的要素a1、a2。 到底是把接力棒依附在歌单整体上,还是把接力运动员依附在歌单整体上?还是把接力运动员固结依附在歌曲上,还是把接力棒依附在歌曲上呢?其实四种都可以先试试,我凭感觉把接力棒固结依附在歌单整体上。其次是,接力运动员应该固结依附在谁身上呢? 这里我觉得依附在网站用户身上比较合适。
这样就完成了A和B的固结依附过程。到了这一步后,按照接力赛的接力运动员、接力棒两个要素的特性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用户、歌单整体要去表现和发挥接力赛的特性。
接力赛是后一个接力运动员把接力棒传递给前一个运动员,不断传递直到跑到终点。 对于用户和歌单整体来说,则是用户可以往接力歌单上添加一首喜欢的歌曲,并在接力广场上把歌单传递给活跃的接力用户。接收到接力歌单的用户继续添加一首歌曲,再往下传递,知道歌曲数量达到歌单设置的上限。 这里既然接力棒依附在歌单上,就要想象歌单拥有接力棒的特性,想象歌单像一根接力棒一样从用户的手里传递给下一个用户的手里。 然后思考用户不断的传递歌单的目的是什么,合理的补上“接收到歌单是往歌单添加一首歌曲”。
在实际使用固结法把接力赛的信息赋予给歌单时,思考的步骤不会这么仔细,但也需要酝酿一会。
再以礼物盒目标主体,以视觉化的歌单页面为中心主体。
礼物盒由盒体和礼物构成,歌单前面提到过,这里去歌单整体和歌曲为主要构成要素。 我们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歌单页面是中心主体,礼物盒是目标主体,那么就是礼物盒的要素依附在歌单页面的要素上。盒体依附着歌单,礼物盒的礼物依附着歌曲。 由礼物盒联想到盲盒,盲盒依附着歌单,盲盒的礼物依附着歌曲。 歌单、歌曲拥有盲盒、盲盒礼物要素的特性和关系,即花费低价购买盲盒,打开盲盒有几率得到有价值的礼物。按照盲盒与歌单,礼物与歌曲的对应关系,用户花费低价购买歌单(盲盒),有机会获赠付费VIP歌曲(有价值的礼物)。
上述两个例子详细介绍了固结法具体的运用过程。
在以水平思考出发的六种创新方法里,固结法和特征拥有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但逻辑思维和相关知识也非常重要,否则用固结法思考出来的方案会像我一样很浅薄,并且执行性很差。
补充1:固结法的相似性原理
在使用固结法时,寻找的目标事物往往不确定,成功性也不确定,能不能把目标事物的范围收缩在某个方向,并且提高固结法的成功率呢?这个就是固结法的相似性原理要解决的问题。
固结的双方差异化太大,则实现难度太大,冲突大;固结的双方同质性太大,则特征不够明显,新意小。
总结:固结法要处理的是差异性和同质性的矛盾,过于差异性则新事物的内部冲突太多,不容易实现;过于同质性则新事物的特点丧失,缺乏变革性。
固结法的相似性原理:
互相结合的两个事物,其内部至少有一对在结构、功能、信息上相似的要素,则结合法的方向更明确,成功率更高。如甲结构的a要素和乙结构的b要素在结构上相似,都是方形;或者功能相似,都是承载用。在相似性原理的前提下运用固结法,方向性更明确,成功率更高,兼容性也更高。
补充2:固结法与辨证否定的关系
辨证否定包括了否定、肯定、添加新要素、形成新结构的四个环节,而固结法除了没有否定环节外,其他三个环节都具备。因此,在使用固结法的时候,有意识的对旧的要素进行否定和抛弃,那么整个固结法就符合了辩证否定的规律。
补充3:固结法中的矛盾关系
使用固结法产生的新事物中,如果主体的固有性质中,有一个性质和固结法形成的新事物的新性质,也就是与客体的性质相反对立的(新事物的新性质来源于客体),这时新事物和主体在这点性质上就会形成一对矛盾,本质上是主体和客体在固有性质上的矛盾。这时候需要使用矛盾的观点,对结构一分为二,一部分主要方面的要素(主要素)拥有主要方面的性质(主性质),另一部分主要方面的要素(主要素)拥有次要方面的性质(次性质),来化解融合矛盾。
补充4:固结法中的矛盾关系
在主客体结合时,如果主体客体的固有性质存在矛盾冲突,化解矛盾方法的实质是,对主体进行辩证否定,主体的一部分要素肯定和保留原来的性质,主体的另一部分要素固结添加了新的要素和性质。同时运用层次性原理,适当的缩小或放大系统所处的层次,纳入更多的要素来解决问题。
补充5:固结法中的层次性原理
目标事物可以作为整体存在,也可以作为更大系统的要素存在,结合的时候需要确定是以哪个层次为主。
补充6:固结法的理论化表述
系统由要素及要素间联系构成。系统特征信息由要素特征信息和结构特征信息构成。一个系统要拥有另一个系统的整体特征信息,需要拥有其要素特征信息以及结构特征信息,必要时通过固结依附其各个要素,来拥有其要素特征信息以及结构特征信息,从而拥有其系统的整体特征信息。
如何让A拥有B的特征信息呢?
在现实世界,事物的信息依附于载体存在,载体是信息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A要拥有B的特征信息,则要先拥有承载B信息的载体。
如何让A拥有B的信息载体呢?
对于任一事物来说,其构成要素是信息的载体。事物的构成要素,除了承载其本身的要素特征信息外,也承载了结构特征信息,即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结中体现的特征信息。因此只要让A拥有B的构成要素,就能拥有B的特征信息载体。
如何让A拥有B的构成要素呢?
在下文的阐述中,我们把A叫做当前事物,B叫做目标事物。我们把任一事物看作是一个系统,将其拆解为要素和结构,结构即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和相互作用。要拥有目标事物的要素,只需让当前事物的要素固结依附目标事物的要素,由于目标事物的结构依托于目标事物的要素而存在,因此当前事物也拥有了目标事物的结构。我们拥有目标事物的要素和结构,是为了拥有目标事物的要素特征信息和结构特征信息。这种拥有意味着特征信息之间的结合,意味着一个事物能够既表现自己的特征信息又能表现出目标事物的特征信息。
1、系统,即若干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某些功能的整体。
中国著名学者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2、系统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或基本单元,或最小组成单元。这些相互联系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部分,就是该系统的要素。其中包括物质、能量、信息三大类。
要素与系统的关系表现为:
系统是整体,要素是部分,它们互为条件,相互依存。
系统与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方面,系统对要素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系统的性质决定了要素的性质,另一方面,系统对要素又有依赖性,要素的变化也会影响系统的变化。
系统与要素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其他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而要素在研究某些局部问题时,又可视为独自的系统。要素是在人们认识系统和把握系统时进行划分的,它的划分粗细程度应适当。
要素划分原则是应能准确地反映出系统的特征,便于认识系统的变化规律,以系统的目的决定要素划分的粗细程度。划分过细,会使问题变得复杂,难以分清主次; 划分过粗,又会忽略某些要素的变化对系统的影响。系统的要素决定了系统的联系、结构、功能等一系列范畴的存在。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要素决定了系统的本质。
3、结构,是指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体现为要素的组织、总合、集合。诸多要素借助于结构形成系统。体现为要素的组织、总合、集合。诸多要素借助于结构形成系统。
4、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
信息最显著的特点是不能独立存在,信息的存在必须依托载体。
5、特征,是指一事物异于其他事物的特点。
6、特征信息,是指一事物承载的信息里能与其他事物区别出来的信息。
7、要素特征信息:系统的要素承载的信息里能与其他要素区别出来的信息。
8、结构特征信息: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运动中承载的信息里能与其他系统区别出来的信息。
附言
有一个比较矛盾的话题。假如你可以产生创意了,要不要把这个作为做人做事的凭借呢?
我的看法如下。有一位老先生说过,你不能要,也不能不要,所以就站在不要不要的立场上去要。同样的这句话也适用于创意领域。
站在不喜欢创意的立场去喜欢创意。虽然你乐意整天想创意,但是当你哪天想不出来创意了,累了,就会感觉到一种厌烦感、无力感,这时候如果能用程序性的工作来替代,会更舒服点。
站在不使用创意的立场去使用创意。太过注重创意,追求创意,就会被创意束缚,生活失去了更多的东西。我想,不要把创意作为主要的凭借,这样我们也不会经受追逐创意的劳累和焦虑。放弃对创意的刻意追逐和追求,在生活工作中偶尔想一两个创意,把创意当做生活工作的调剂和辅助,这种状态是最轻松的。
还有一个创新的后遗症问题。创新后的新事物的性质和创新前的旧事物的性质发生了矛盾,但是这两种性质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不能抛弃任意一方,那应该怎么处理呢?
一位老人家说过,求新求变,变的部分占少数,不变的部分占多说,这才是合理的求新求变。一般来说,我们在那20%的部分上去创新,而在那80%部分保持不变,在不变的基础上去变。创新要非常谨慎,因为常常创新过头就会带来一系列后遗症,那这个创新的事物也失去了其价值。因此在执行创新的想法时,要先考虑好可能出现的后遗症,判断是否可行,再去行动。
另外还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如果你掌握了创新的能力,你会怎么使用它呢?
我的看法是,创新是一种软能力,是一种附着型的能力。创新无法单独的发挥作用,创新需要在其他的领域表现出来。比如在绘画、动漫、编曲、写作、工业设计、互联网产品等各种领域去使用创新能力,从而产生创新的作品。
创新能力可以用在正能量的方面,也能用在负能量的方面。但是只有为了大家的幸福而创新时,才会收获精神上的满足,实现人生的价值。
我的整个创新思维体系到这里结束,文字写的很生硬,非常惶恐!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有缘相会!
PS:我对这些思维方法比较熟悉,就写了本文,但真要我实干,还真干不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