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十)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2022-08-22 20:43 作者:轻语-Echo  | 我要投稿

一、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

  1. “道”和“艺”同样重要。

  2. “道进”“有道”:艺术家必须对自己的创作对象有十分深刻的意识和了解,要懂得其规律,使“物形于心”。

  3. 艺术家须有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和丰富的表现技巧,使“物形于手”,做到内外合一,心手相应。

二、论艺术构思中的“虚静”“物化”和“妙观遐想”

  1.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诗人对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深入了解,将现实世界种种奇观异景统统摄取到自己的脑海,供诗人艺术构思时选择、综合之用,作为艺术创造的素材。

  2. 物化:艺术家达到兴会神旺、万象竞萌、才气横溢、心灵手巧的最佳创作状态,艺术家的主体和创作对象的客体融合为一,难分彼此。

  3. 妙观遐想:艺术想象与外界的各种生动景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受常情、常理的束缚,而以“反常合道”的“奇趣为宗”。

三、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生动“传神”

  1. 总的原则:随物赋形,尽物之态。要求艺术形象的刻画应以合乎自然造化为最高标准。

  2. 要得自然真态的关键在努力做到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并茂,要善于抓住体现创作对象之“神”的特殊的“形”,着力加以刻画和描写,使之起到传神的作用。

四、论“无法之法”

  1. 艺术创作需要法度,但不能拘泥于“前规”。诗歌妙处正是在灵活自然脱口而出,不受法度的束缚、限制。

  2. 反对搜索枯肠、堆砌雕琢的创作倾向,崇尚天工,提出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基本创作原则,多次赞扬天工之奇妙。

五、论“平淡”的艺术意境

  1. 意境须在具体描写之外,给人以无穷的联想。景生象外,正是艺术意境的最基本特征,即言有尽而意无穷。

  2. “外枯”“中膏”:意境外在形式之平淡朴素,内在含义之丰富充实。


(三十)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