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代交通图考·凡例

2021-05-08 00:55 作者:九零_Reburn  | 我要投稿

1.全书以区域分卷,以路线为篇。每篇考论沿途所经州府军镇、馆驿津梁、山川形势、道里远近,并及古迹诗篇,引证史料繁富,且多委曲辩论处,故文体至繁,若以一般「常行体」为之,势必使读者如坠五里雾中, 不辨东西。故各篇惟引言及总结用「常行体」,其本论皆采「纲目体」, 期能以简驭繁,使读者易于领会。(最后改订稿,本欲改用「复合体」, 惟预计费时太多,不克如愿,只于目文中,就可独立为节目者,加小标题,以助检识。)至于附篇各交,则不拘体式。

2.本论纲文大字顶格,目文小字低格,以清眉目,使纲目分明,不致混淆。读者若只欲略识大体,可仅读大字纲文;若欲明悉得此纲文之原委,则须详读小字目文。惟引言与总结无纲文目文之别,故只用小号字,读者仍须详看。

3.简注书于正文中,以( )瞰之。较详之注,以①②③...识之,分别排于正文本页之下栏。

4.( ),除注今地及作其他简注外;引书原文有脱佚或省略者,亦加( )以补足之。又引书原文中有【】者,其前一字疑鸟此字之。

5.数目字以中文书写为原则。惟下列数字用阿拉伯字书写:一、经纬度。二、海拔高度(以公尺计为原则)。三、 ( )中西元年数。四、 目文中里数有须作表或比论里距作计算者。

6.除标目外,所有人名、地名、书名、年号皆标专用符号,以便阅读。

7.地名今释,除别有考证者外,大体以读史方舆纪要(参青山定雄《中国历代地名要览》)、《嘉庆一统志》及臧励龢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出版)为依据。故今地实包括清代而言。

8.参考地图,以国防研究院出版《中华民国地图集》(简称民国地图集)及美国Operational Navigation Charts (简称ONC)为主,间亦参考其他地图。两图经纬度偶有参差而不能判断何者可能较准确者,则折衷书之,旨在使读者能在任何地图中識别此地名之大体位置。

9.每篇考论结果,皆绘成地图,附于每篇之末,以便读者之了解与应用。有数篇合绘一图者,则以置于最后一文之后为原则。诸图皆由作者绘袭稿本,请黄庆乐先生技术誊绘。限于种种条件,诸图标记及文字大小不能一致 ;且所制地图仅能略示大体,若图中经纬度与篇中文字有出入者,以文字为准。

10.本书主要为考论唐代国内交通路线。对外交通,除北通回纥,东北通奚及契丹外,皆未论及。盖对外交通路线除唐代志书所记者外,其他可考资料殊少,况国际学人多有大体之研拟,余亦无力更事详考,故辑录唐史旧文附于编末,以待后人作进一步之研究。

11.末附参考书目,以本书会引用者局限,不烦滥列。就基本书籍言,可谓已参取殆遍;惟惜宋元明清方志未能一一旁参,亦势不得已也。

12.此书涉及唐代地名极多,为便于检读计,各卷末皆附【纲文古地名引得】, 其两卷合订一册者,则合编【引得】, 置于册末,逮全书出齐后,再编「总引得」,附于全书之末,以增加读者之便利。惟附篇多非纲目体,故其古地名未能编入。

唐代交通图考·凡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