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代交通图考·序言》

2021-05-08 00:54 作者:九零_Reburn  | 我要投稿

交通为空间发展之首要条件,盖无论政令推行,政情沟通,军事进退,经济开发,物资流通,与文化宗教之传播,民族感情之融合,国际关系之亲睦,皆受交通畅阻之影响,故交通发展为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基础,交通建设亦居诸般建设之首位。中国疆域辽阔,交通建设尤为要务,故中山先生避总统之位,即以铁道建设为已任,其立意盖以交通建设为国家一切建设之基本也。

其在古人亦早有此认识。先秦史事邈远,姑不涉论。秦人为政,尤重交通。惠文图蜀,先诱蜀人通石牛道。昭王承之,【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既利巴蜀物资,且以加强控制。始皇大治【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北凿直道至九原,世责其便游幸,实则此项建设与【堕坏城郭】为加强国家统治之两项相对政策,一为削弱六国余烬之抗拒力,一为加强中央军政之控制权。始皇虽暴,但极勤政,车驾屡巡,亦有其重大政治意义,何得以游幸薄之!至汉武帝通西域,而恃河西走廊为孔道,故【列四郡,据两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罗布泊),往往起亭】(译者按:出自汉武帝《轮台罪己诏》)。亦以交通建设为加强军事外交之手段。汉制,县有蛮夷者曰道,正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主要行政措施惟道路之维持与控制,以利政令之推行,物资之集散,祈渐达成民族文化之融合。下及隋炀,大开运河,唐人利之,【交广荆益扬越等州漕运商旅往来不绝】。虽云【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但唐代后期,以东南财赋支持西北之军政,正赖此河之运输,而南北经济文化之沟通,运河自亦有共重要之作用。故李吉甫已云,【隋人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皮日休更谓【共禹论功不较多】也。于以知交通之畅阻对于国家之盛衰,地方之开发,与民生之调剂,皆具有莫大之作用,治史者岂得不三致意焉。

余自青少年时代留意历史地理,尤重国计民生诸大端。民国三十五六年,决定从事唐代人文地理之研究,视野所界,除一般政区沿革外,泛及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各万面,凡涉区域分布发展者,皆在搜讨之列。而特置重交通路线一课题,诸凡正史、通鉴、政书、地书、别史、杂史、诗文、碑刻、佛藏、科技、杂著、类纂诸书,及考古资料,凡涉中古交通,不论片纸巨篇,搜录详密,陈援庵先生谓【竭泽而渔】, 余此项工作庶几近之。至民国五十五年,所录基本资料殆逾十万件,遂开始分区逐题撰述,首成《蓝田武关道篇》。迄去岁( 1983)又已十七年,完成《京都关内》、《河陇碛西》、《秦岭仇池》、《山南剑南》、《河东河北》诸地区之写作,都凡五卷五十余篇,约一百四五十万言。尚有《河南淮南》、《江南岭南》、《河运海运》及《馆驿交通卷》待续撰述。承史语所丁邦新所长邀约回台工作,并促完成此书,付本所刊行。念前写五十馀篇,成文或逾十载,续获材料多可增订,遂暂辍第六卷《河南淮南》以下诸卷之写作,就已成旧稿逐一增补,或且改写。余于此书已付出三十七年之岁月,亦为平生功力最深、论辩最繁之述作,然问题不得其解者仍甚多,学术求精,固无际涯!如有同好,盼共商榷。

回想余为此书本不期有现今之成果,以为二十万言即可毕事,不意耗时四十年,文繁两百万,而内容所获尤非事先所能想像者。举其大端,如松潘高原,向视为荒芜境域,人迹罕至;乃其实,自汉末南北朝以来,岷巅、松潘草原即为西北河湟青海地区南通长江流域一要道。唐置馆驿,南通成都,东接散关,北达河陇,为唐与吐蕃必争之地。此其一。

唐蕃兵争之核心在河湟青海地区,盖地形所限,两国交通惟此为坦途也。故唐人于此极力经营,州军镇戍星罗弈布,前人皆矇然莫辨。经此详考,当时唐蕃兵争之形势,使臣商贸之进出,皆得按图指证。此其二。

凉州(今武威)境域,两宋以来,久陷荒残,但于唐世,实为繁荣大都会之一,驿道两线东达长安,亦斑斑可考。其西所谓河西走廊,远通西域。其道虽早有经营,但前人于此仍多茫然,岑仲勉先生云:【汉唐在玉门以西未见驿传之记裁】,此非一人之见也。乃其实,唐代驿传之推行远达安西(今库车)、北庭(今吉木萨尔)以西诸属国,唐代史志与唐人诗篇累累可考。而近代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瓜州常乐(今瓜州县西)西通沙州(今敦煌)有南北两道,及北通伊州(今哈密)大碛道,馆驿名称里距皆一一详明;西州(今吐鲁番东七十里阿斯塔那南五里E89°40',N42°50')东西道上馆驿名称可知者亦数逾十五,且北朝已置驿,不始于唐。此其三。

长安北通河上三驿道,分达灵州(今灵武南) 、 丰州(今狼山、晏江间约N41°E107°40'-50')、胜州(今托克托西黄河南十二连城E111° N40°13'),丰州驿使通传长安不过四日馀,亦尽中古驿传快捷之能事。而河上重镇之天德军(约E109°N41°之西北,今乌梁素海东北水滨), 其地望久不能详,近亦准确知之。且贾耽所记天德军东通云中(今归绥、托克托间)之塞外道,为自古用兵之要,后人无能明之者,亦得据今图,考故事,一一证之。此其四。

唐与回纥邦交常睦,有丰州高阙(今狼山口E107°25' N41°20',或石兰计口E107°30'N41°20')、甘州居延海(约E101°30'N42°30')、庭州特罗堡子(今北塔山南,约E90°30' N45°稍南地区)三道相通。此三道今虽不能详,但大要途程可晓。且回纥入唐先取䴙䴘泉([pì tī])入高阙至丰州,南下灵州、夏州(今白城子E108°50'N38°),后避吐蕃之逼,使臣商旅乃由高阙东行亲经天德、振武(今呼和浩特),取太原入长安,迂回千余里,是亦非研史者所能想像。此其五。

东北边塞,居庸(今居庸关)、 古北(今古北口)、卢龙(东晋至唐道出青陉,盖今青山口E118°35'N40°25')、潋关(今山海关)四道并出,而取途不详,今得历历指证。此其六。

飞狐(E114°35'N39°35')之险,久著史册,而关险之要,因时代而转移,中古北魏前期,尤为入塞之第一要道,南北通使,君主南巡,皆所取途,朔代之雁门反居其次,此寓有经济、历史、地理之意义,非一般读史者所能想像得之。此其七。

剑南边区,诸道并出,而通南诏之青溪、石门两道为著,此蛮书已著录者,前人考研,颇失粗疏,今皆详为比证,事乃大明。此其八。

云南通安南交州之陆道,前人论者多家,皆以今红河线当之;实则取叶榆河谷,今盘龙江,此其九。

以上所言,皆边区也。反顾内地,长安、洛阳为西东两都,交通至繁,沿途馆驿相次,检柳荫翳,轩骑翩翩,铃钤应和,固唐代之第一大驿道也。以云途程,必谓大抵与今陇海路相当,而实不然。自崤山以东,南取永宁(今洛宁东北、三乡镇西北), 东循洛水,与今道异,与汉以渑池、新安道篇主者亦异。而两都间计程八百余里,置驿三十四五,今考其名号尚十得八九。他如长安太原道、洛阳太原道、蓝田武关道、骆谷道、褒斜道、金牛道、荆襄道、太行东麓走廊道等,馆驿名称亦颇有可考者。

凡此馆驿多出于诗人之吟咏,而可考位其今地,亦出想像之外也。此其十矣。

此外如褒斜、阴平诸道之名实,洛南三关、太行八陉之通塞,黄河关津之建置,永济通渠之流程,三峡水运之兴盛,大堤商贸之繁荣,渤海海运之发达,河套、代北水运之绩效,以及东南沿海海运之萌芽,诸如此类,殆难尽列。

大抵唐代交通以长安、洛阳大道为枢轴,汴州(今开封)、岐州(今凤翔)为枢轴两端之伸延点。由此两轴端四都市向四方辐射发展,而以全国诸大都市为区域发展之核心。如东北之太原、 幽州(今北京),西北之灵州(今灵武南)、凉州(今武威)与鄯州(今乐都),西南之成都,东南之扬州,直南之荆州(今江陵) ; 而广州、交州(今越南河内)则对外海运之港口也。全国大道西达安西(或至葱岭),东穷辽海,北逾沙碛,南盐海隅,莫不置馆驿,通使命,而国疆之外,凡唐之声威所会层达处,亦颇有中国馆驿之记录。唐制三十里一驿,开元盛时,凡天下水陆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量闲剧置船马。水驿船数自两艘至四艘,陆驿马数自八匹至七十五匹,都亭驿有逾百匹者。按实考之,驿距疏密无定准,交通繁忙大道或不到三十里,而边远地区,有疏距八十里以上者,平均距离当在四十里以上,则全国驿道逾六万五千里。交通路线既长,驿置船马亦伙,可想见其时之交通量。官驿之外,民间亦置私驿客舍供商旅,沿途寺院亦具客舍之作用。前文已言两京大道交通繁忙,国史补记渑池道中一次前车故障,后队客旅钤铎qián duo (铃铛的意思)数千,罗拥不能行,尤见两京交通之盛况。而通典(卷七)云,【东至宋 (今商丘)、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至荆襄, 北至太原、范阳, 西至蜀川、凉州, 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则四方交通亦显活络。杜翁诗云,【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一月凡一束】私人信件来往频繁,正见当时交通之便利也。

交通之外,有随文旁涉者,如国疆,如互市,如军镇,如唐诗地理等。兹仅以国疆言之。古代国疆,载籍模糊,前人绘图,多以意为之,不得已也。但至唐已可略考。乃杨守敬历代舆地沿革图之唐地理志图,竟绘唐代西疆止于瓜、沙二州, 其西北之伊、西、 北庭皆摒于唐疆之外。按安西(今库车) 焉耆(今县)各自为国,中央仅置镇,为之统摄,其势虽略胜于今日苏俄之于东欧,然究非中国正州,摒归藩属,不入版图,犹自可也。但其东之伊、西、北庭三州,乃唐室正州,在括地志三百六十州之列,通典、元和志、唐书地志亦在版图,其行政领县视瓜、沙以东之正州绝无差别。庭州最西领县为轮台,在州西四百二十里,约今阜康县(E87°56'N44°10')地区,西州最西领县为天山,在州西一百五十里,约今托克逊(E88°35'N42°48') 地区,唐有西州、庭州几三百年,故唐代西疆最保留之拟定当在今迪化西山,与天山南支之阿海泉山口(约E88°30'N42°30')。 宋祖玉斧一划,尽弃大渡河以南之地,壮士断腕,势不得已;杨图何竞率笔一挥,弃地几三千里!自后日人箭内互编东洋读史地图,一承杨图,瓜沙以西皆属蕃界,国人依样葫芦,一仍旧贯,宜乎俄人谓新疆自古未入中国版图矣!可为一叹!余详考交通,必涉国疆所届,凡所考获,指证分明。例如北疆,自今迪化而东,循北塔山脉(N45°E90*-93°)至吉奇吉奈山脉(N45° E96°-99°), 此唐代北庭通回纥道所经之国界也。又东微南,至戈壁阿尔泰、诺颜博格多山脉(约N43°E101°-105°),即唐史所谓花门山也。居延海北三百里之花门山堡(约今鄂博图庙E101°25'N43°), 盏居延道中唐疆之最北镇戍,杜诗【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已非】, 此其地矣。又东䴙䴘泉(约今乌尼乌苏E107°30'N41°45'至贡噶泉E106°10'N41°30'-40'地段)、 木刺山(天宝间置横塞军,约今乌拉特中旗E108°10'N41°50'地区)、 黑沙城(约今乌拉特后旗地段)、诺真水汉(今百灵庙E110°28'N41°40') ,此四地皆当碛口,属唐境;其北属突瞅、回纥。又东云州(今大同),【北至长城蕃界三百里】。 殆今乌苏木海子(E113°15'N40°50') 地区。又东至大宁城(今张家口E114°45'N40°45') 北数十里,又东包御夷故镇(今独石口、云州堡之正中间,约E115°45'N41°10') ; 今马尼图山脉东至独石口外之长城,盖即唐之国界欤?御夷镇塞外之冷陉山(契丹名炭山)即奚王避暑牙帐矣。又东南度云岭,一名墨斗岭,唐置墨斗军,在柳河(今伊逊河)西二十里,滦河北岸(约E117°30'N41°)。柳河即唐、奚国界也。又东北营州(今朝阳)西北百里有松陉岭(约今朝阳西北大青山E120°5'N41°40' 处) ; 其西奚,其东契丹。而秦长城在此北二百里外,视唐疆为远届矣。营州东出驿道,经燕州(今义县),巫闻守捉城(约今北镇), 渡辽水至安东府故城(今辽阳)。 城西北、东北八十里皆契丹境。盖驿道线之北不远处亦皆契丹境。以上所陈,皆唐代长时期稳定之北疆。就中除北庭通回纥道中之国界稍涉推测外,余皆有实证,不可易。

凡此百端,皆详征史料,悉心比勘,精辨细析,指证详明,俾后之读史治史,凡涉政令之推行,军事之进退,物资之流通,宗教文化之传播,民族社会之融和,若欲寻其径途与夫国疆之盈亏者,莫不可取证斯篇,此余之职志也。至于解诗、正史,补唐宋志书之夺识,利明清志书之失误,皆馀事矣。

抑余尝思,过去所出两书,及此图考,所得成果,无论规朴与创获,皆大出自我预计之外。推原其故,殆亦平生治学之方式有以致之。盖余为学,既详征史料作深入之研究,又期广被于全面,严密组织,成其系统。深入与广面本难余顾,而余奋力为之。余才思平庸,尤病迟钝与记忆,特以强毅沈潜,遵行计划,深思虑,穷追索,不畏艰辛,不求近功而已。幸故籍不吝其宝,勤力能用心思者,皆得深掘冥搜,出其隐蕴,加以仔和辨析,精心组构,宜能密实有获,且具规模也。方今青年学子每以治学相询,当以诚告,不觉坦言,语病自信,读者谅之!

再者,当代前辈学人晚年著述,往往寄寓心曲,有一【我】字存乎笔端。余撰此书,只为读史治史者提供一砖一瓦之用。【今之学者为人】,不别寓任何心声意识。如谓有【我】, 不过强毅谨密之敬业精神与任运适性不假外求之生活情怀而已!再则,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少年时代,深契斯言,初中毕业,尝欲投考安徽二中,以就黄山,而未果,意甚憾之。民国三十四五年,在李庄本所,听李霖灿先生讲玉龙雪山,峻拔雄丽,异花积雪,令人神往,平生聆讲,感受之深,至今不忘,未有逾于此者,亦好奇探胜之心情也!今者,书读万卷固有馀,路行万里,则托足空航,留鸿异域耳;祖国山河,惟溯三峡,攀峨眉,揽青城,登钟阜而已。乃于古人诗文书史故纸堆中,遍识华宇山川形势,景物民情,舟车繁会,夷夏走集,僧道游化,墨客吟踪,以及关塞镇戍,政区背景,战略进退,兴亡百端;【读记忆仇池】,神游千万里,亦静坐书斋之一赏心乐事也。如谓有【我】, 此又其一端矣!

此书撰述,尚未竣事,本不期即时出版,承丁邦新、管东贵、毛汉光、陈庆隆诸位先生之雅意,多方筹划,又承黄庆乐先生绘制地图,廖华淑、廖幼华两位小姐之誊录与校稿,华淑小姐且为编制引得,而印刷诸务委烦卢建荣先生,赖诸同人之协力,俾此稿能早日问世,衷心感荷,并此谨致谢忱。

草序既竣,不觉念及傅孟真先生。若当年先生不能大公无私接纳一位毛途自荐之陌生青年,或不能雅量优容其入所前郎憨拒第一项指令,则余纵能勤力为学,成绩所获,定必远逊。先生胸怀之磊落,爱护青年之热忱,令人至深感念,走笔至此,不禁涕泪之交零也!

民国七十三年(1984) 双十节初稿,十四日增订再稿,二十日三稿。嗣续饰订,十一月四日毕功。承徐叙贤、殷正慈两位学长指正数字,谢谢。七十四年四月四日初校,十六日再校,增交通概况一节。五月九日三校定稿。时在七十岁驹隙中,敬以献慰。

双亲暨诸兄嫂在天之灵。

《唐代交通图考·序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