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33岁,500个孩子的妈妈

2023-11-10 11:35 作者:We我们工作室  | 我要投稿


“m”属于双唇音,相比其它音节的发音,更简单。 “妈妈”原本是婴儿最容易发出的声音,但对于听障宝宝来说,想要喊出妈妈,却需要付出百倍甚至千倍的努力。


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约有2780万人,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0—6岁听障儿童约有13.7万,每年新生听障儿约2.3万。


面对被按下“静音键”的群体,90后言语康复师曾耘,帮听障儿童推开了一道门。她用15年的时间,教会500多个听障孩子学会说话,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


她是孩子们的“老师妈妈”,也是一位领航员,划破“十聋九哑”的黑色幕墙,带给听障家庭逃离黑暗和迷茫的希望。


她是老师妈妈        


“我叫凯文,今年4岁,我会说话了。”


今年10月底,凯文从小葵花康复中心毕业,他要回到正常的幼儿园去上学了。除了头上的人工耳蜗,很难看出他其实是个听障宝宝。


“当鸟儿鸣叫的时候,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我听不见,当我想妈妈的时候,我说不出。老师妈妈教我发音,a-o-e,我终于会说话了。”


从一个字也不会说,到如今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老师妈妈”曾耘带着凯文训练了11个月。

曾耘是武汉小葵花康复中心的言语康复师,主要工作是给言语障碍等群体做测评,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其中包括听障、自闭症、发育迟缓等,而听障是最主要的群体。


据2021《世界听力报告》数据,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约有2780万人。而据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0—6岁听障儿童约有13.7万,每年新生听障儿约2.3万。


语言康复黄金期是2—6岁,曾耘的学生也大多集中在这个年龄段。看着小小的人,却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她很心疼,也担心没及时做康复的孩子,贻误了成长节奏。


曾耘在和时间赛跑。她极力压榨自己的休息时间,从周一到周六,每天早上8:00连续工作到晚上7:00,中午吃饭也只用20分钟,一天至少帮21个孩子做康复训练,周日也常常加班。“做康复是抢救工程,抓紧每分每秒,别耽误孩子黄金时间,也别让家长等太久,给他们节省点支出。”

当了15年言语康复师,曾耘帮助过500多个听障宝宝学会说话,她清楚地记着每个宝贝第一次喊妈妈的场景。


“m”属于双唇音,相对其它音节更简单,更容易发声。“妈妈”是婴儿最容易发出的声音,可对于听障群体,想要喊出妈妈,却需要付出百倍甚至千倍的努力。


2岁的泽泽,是曾耘教“妈妈”最多的宝宝。“这是什么呀?”“m......”“再念一遍,ma——”“妈.....”就是这个简单的发音,重复教了两个多月,粗略估算,至少教了5000多遍。


尽管这样的时刻经历了几百次,但她依然像第一次般欣喜,“太棒了,泽泽会叫妈妈了!”


泽泽是先天重度听力损失的耳蜗宝宝。第一天跟曾耘见面,小家伙怯生生的,眼睛紧盯着妈妈。曾耘把他抱过来,他还死死搂着妈妈的脖子,大哭着不肯松手。


那时的泽泽,除了哭并不会其它表达方式,但在毕业那天,他紧紧抱着曾耘,一遍遍地说,“老师妈妈,我爱你。


曾耘教孩子们说的第一个词总是“妈妈”,除了专业考量,也有情感因素,“妈妈们太不容易了,我想给她们一个惊喜。”


起初,孩子们都喊曾耘妈妈,但她让宝贝们叫她老师妈妈,“毕竟跟他们的妈妈比,我这点付出实在不算什么。”

2019年6月9日,曾耘开通快手账号,分享了一个双耳极重度听障宝宝发声训练视频,仅34秒的视频,引来许多关注。这让她意识到,此类需求的家长很多。有家长看到视频,带孩子来武汉找她。“最远的有西藏的,还有新疆的,差不多30%的孩子,是通过快手找到我。”


“大多听障家庭,都是妈妈辞职陪孩子康复,爸爸赚钱养家。”与这个群体密切接触后,曾耘愈发感受到他们的艰辛,“人工耳蜗一般在10—20万,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受。”很多从外地来武汉的家庭,还要承担康复、租房、吃住、交通等费用。


日子再难,也极少有家庭放弃孩子说话的机会。有一个听障宝宝的父母、妹妹都是聋哑人,爷爷去世后,奶奶又罹患癌症,但老人从未动摇让孙子康复的信念。与所有听障家庭的忧虑一样,她害怕孙子因不会说话遭到歧视,更害怕长大后,连立锥之地也没有。


500个孩子的妈妈     


曾耘从来也没想过,18岁就当上了“妈妈”。


那一年,她在湖北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读大一。90年出生的她,是一个武汉姑娘,父母是普通工人。作为家中的独女,她一直被妥帖、细致地照顾着。


“我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教师”。一次偶然的机缘,她去小葵花做志愿者,很快就实现了这个梦想。


15年过去了,她已经想不起来,第一次去小葵花是星期几,但对孩子们的感受却无比清晰,“特别特别喜欢他们,那么单纯、可爱,就很亲密地过来抱着你的腿,感觉很需要你。”每次去小葵花,她都给孩子们买零食,带他们做游戏。“那天正玩得开心,一个3岁多的小女孩,突然指着嘴巴,发出啊、啊的声音。”曾耘回忆,那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梳着两个小啾啾,齐刘海,小脸肉嘟嘟的。


她以为女孩要吃东西,可她却一把推开饼干,依然指着嘴巴,曾耘又以为她牙痛,女孩急得拽着她的手,去指小杯子,“我这才明白她是想喝水,当时就很难过。”


喝水或吃东西,对一个3、4岁的孩子来说,极容易去表达,可听障宝宝只能如此艰难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受到触动的曾耘,想教女孩说“喝水”,起初她跟大多数人一样,感觉教孩子们说话没什么难的,可足足教了一个小时,也没学会。


一位特教老师走过来,让女孩摸着她的发音部位,只教了几次,就发出了“喝水”的音。这让曾耘感觉很神奇,那一刻,她重新理解了这份工作,并萌生了留下来的念头。“有爱心、善良、有朝气、有耐心”,18岁的曾耘,满足了特殊教师的所有要求。


可正式成为一名特教,她才真切体会到,要教孩子发音,是一件很难的事,“如果不是真心爱孩子,根本干不了。”比如说“妈”,不是说一声“妈”,孩子就能配合,事实上,他们并不理解发音是要把嘴巴打开,以声带震动。“m的音节,把本音教会,还有旁系音节,妈、猫、妹......韵母口型都不一样,每一个词,都要拆开了反复练。”


当年的小葵花是托管制度,孩子们全天住校。曾耘不仅要教孩子语言训练,还要照顾吃喝拉撒,“2、3岁的孩子,很淘气,我又是新手,孩子要尿尿,要拉粑粑,甚至有时还拉到裤子上,要去换裤子洗屁屁”。18岁的她,就这样成了“妈妈。”


有一次,她去接一个新生,孩子很害怕,不愿放开妈妈,便挥舞着小手使劲打她,曾耘的脸被打得通红。父母起初就不太同意她的选择,看到女儿如此辛苦,爸爸更加反对,“去学校或幼儿园当个普通老师不好吗?为什么要遭这个罪?”


曾耘也有点动摇了,但无关苦累,而是在教孩子说话时,经常没有进展,她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她拜小葵花李建军老师为师傅,和她学习与孩子互动、相处的方法,也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根据不同孩子设计教案。


小葵花接收的听障宝宝,大多是先天性的,也有药物原因,或噪音致聋。他们依靠植入人工耳蜗或戴助听器,接收外界的声音。


从听障世界迈入健听世界,开口说话,是听障宝宝要过的最难一道关。“孩子们并没有发声的肌肉记忆,模仿发声时,常是舌头位置不对,口型也不对,最简单的发音,对他们来说也很难。”


俊逸刚来小葵花时,两岁多。他的听神经发育不全,外耳畸形,左耳听力补偿值40分贝,右耳则达至100分贝,听力损失为极重度。“这意味着,至少达到100分贝的声音,孩子才能听见,我们正常说话的声音只有50—60分贝。”足足用了两个多月,小俊逸才学会发第一个音“a”。


除了教说话,曾耘还融入了情景教学。“遇见别人说谎怎么办?看见别人摔倒怎么办?如何学会与人分享?我设计了很多,孩子们回归正常生活可能会遇见的事情。”


“哎呦喂”,旁边一位老师猛推了一下曾耘,“胡老师,不许推人,推人不礼貌,我们要好好相处。”耳蜗宝宝逻辑清晰且完整地说了一个大长句子,让曾耘很激动。她就想让这群孩子早点和正常孩子一样,快速融入社会。


她也常把教学视频,分享到快手,给更多听障家庭“云教学”。而快手友好的社区氛围,也总会带给她感动。“一大部分快手粉丝不是听障群体,他们只是看见我的分享,特别喜欢这些可爱的宝贝。”


长相甜美的曾耘,无论多忙也要打扮美美的上班,买衣服特意挑选马卡龙颜色。“我想让孩子们一看见我就开心,早点建立情感,康复效果好。”


“老师妈妈,这朵小花送给你”,“老师妈妈,你咳嗽了,我给你倒水”,“老师妈妈,这是我最爱吃的零食”,“老师妈妈,我用零花钱,给你买了一杯奶茶”......。孩子们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表达着对她的爱。


15年,她成为500个孩子的“老师妈妈”,帮助他们重新回到人生的正轨,她也是快手上十几万人的“言语康复曾老师”,帮助了数不清的家庭,重新回到生活的轨道。


她的遗憾          


500多个听障宝宝人生第一次喊妈,是对着她喊的,也是她一遍遍教会的。可她自己的孩子,第一次说话,喊的却不是妈妈,而是“家家”,这是武汉的方言,外婆的称呼。


儿子3岁之前,她一直托付给父母照顾。不到一岁时,儿子会说话了,妈妈欣喜地告诉她,但儿子喊的却不是“妈妈”,甚至她都没听到儿子的人生第一次说话。


一提到儿子,她满眼愧疚。孩子不到8个月,她强行断了母乳。断奶后,孩子胃口不太好,3岁以前总爱生病。她常答应带儿子周末出去玩,又总因来了听障宝宝,着急做测评而爽约。


家庭和事业两全,对于女性而言就是个伪命题。选择了别人家的孩子,便只能忽略自己的孩子,这种忽略,甚至是从怀孕开始。


怀孕两个月时,她担心上班迟到,从楼梯踩空,滚了5个台阶。坐在冰冷的瓷砖地面,十几秒没站起来,尾椎骨疼了半个多月,身上一大片淤青。怀孕7个月,她站在凳子上给上铺的听障宝宝穿衣服,从椅子上跌落,坐在地上缓了30多分钟,站起来,又接着工作。


第二件事,她没敢告诉丈夫。第一次摔倒,丈夫已经强烈反对她继续上班,与当年父母的反对一样,初衷都是为她好,可放弃一份渐有起色的事业,并不是那么容易。紧接着,又发生的一件事,她真的决定放弃了。


儿子8个月时,康复中心有两个宝贝得了手足口病,这个病对于5岁以下孩子,传染性极高,她很害怕,每天回家各种消毒,可没想到,儿子还是被感染了。嘴巴、手上、脚上、屁股上长满了小泡泡,孩子疼得直哭,不肯喝奶,又饿又躁。


忙碌的曾耘,放下高烧的儿子,还要去上课。这一次,丈夫不想妥协了,夫妻大吵了一架,“你还要不要这个家,你还要不要自己的孩子?”这个问题让曾耘很痛苦,看着因高烧坐不稳的儿子,她犹疑了。


如今,曾耘经常收到500多字的快手私信,“惊喜”,“感激”是私信里的高频词汇。她不仅打开了听障宝宝的语言世界,也治愈了焦虑的父母。


事实上,治愈系的曾耘在那段时间,一直因焦虑而失眠,晚上偷偷流泪。言语康复师带给她多少荣光,就带给她多少压力,当家庭与事业的天平左右摇晃时,她感觉自己快要走不下去了。


她让丈夫给她一个月时间,办离职交接。“当时我在给9个孩子做康复,不能说走就走,得让其他老师先跟孩子建立信任,不然会影响孩子康复效果。”


现在问曾耘,一个月的交接时间,是不是缓兵之计,她坚定地摇摇头,“当时就是想放弃了”。可一个月之后,事情却发生了转机。


一次,曾耘手机落在家里,让丈夫给送去。“冥冥之中,似乎一切都有定数。”这是曾耘如今的感慨。如同她第一次去小葵花,丈夫也被这群可爱的孩子感染了,他们那么热情,那么可爱,那么依赖曾耘,只是因为先天缺陷,没办法融入正常生活。似乎是一瞬之间,他理解了妻子的选择。


丈夫不再强迫她辞职,甚至为了支持她,承担了更多家务。原本就不舍得放下的曾耘,也放弃了辞职的念头。


阳台上挥手的女孩     


“天呐,这工作给多少钱我都干不了。”


这是一个快手粉丝,在曾耘视频下的评论。很多人以为曾耘是高薪,她刚上班时,一个月工资仅700块钱。即使现在,小葵花在言语康复行业收费也算低标准,特殊教师们的薪资也仅是当地普通教师的水平。


一周工作6天,从早忙到晚,要有极高的耐心、爱心,这份工作让很多人带着期待来,又带着失望走。“如果不是热爱,真的很难坚持。”曾耘的嗓子又哑了,几乎每一天,她都处在高亢奋状态,要充满激情地教孩子们说话,要争分夺秒地给不同的孩子设计不同教案。


“泡泡”,当浩浩哈哈大笑,捏碎一个泡泡后,终于说出这两个字。吹了一上午泡泡的曾耘,兴奋地直跺脚,“太棒了,简直太棒了!”


事实上,曾耘早已是言语康复领域的优秀人才,也是很多听障家庭排队也要等到的人。她的档期已经排到了明年,但这件事,她没有半分欣喜,反而因为家长的等待,感到焦灼。


家长们对曾耘的情有独钟,除了她的专业度高,对孩子更有方法和耐心之外,还有一个社会现实。据2021年数据,我国言语治疗师不足1万人,而国际上对于言语治疗师的标准是,每10万人中配置20名言语治疗师,由此推算,我国言语治疗师缺口超20多万人。


与之相对的是,若儿童的发音和构音,早期干预不及时,就意味着未来这个家庭可能要付出更大的金钱、时间、精力代价。


如今的曾耘再也不想放弃了,除了要帮这个群体摆脱困境,她还多了许多牵念。乐乐、豆豆、轩轩、林林、阳阳......提起这些宝贝,她满是爱意和怜惜。


很多毕业的宝贝,还会跟曾耘保持联系。他们拿妈妈的手机给她发私信,“老师妈妈,你在干什么?”“老师妈妈你辛苦了,要多喝水”。还有宝宝从外地来武汉,也会特意到小葵花看她。


这份爱是一场双向奔赴。曾耘会带着孩子们出去玩,带到家里给他们做饭,遇到贫困家庭的听障宝宝,还会给他们买衣服、买围巾......


一个叫豆豆的6岁小女孩,从小葵花毕业3年了。前段时间和曾耘一起去央视录节目,从前不会说话的耳蜗宝宝,如今在央视的舞台上,落落大方,表达流畅。但她还和以前一样,拽着曾耘的手,不愿松开。


豆豆家也在武汉,距离小葵花康复中心很远,可女孩太想念曾妈妈了,这让忙碌的曾耘偶尔会挤出时间去看她。有一次,从豆豆家出来,女孩站在阳台上跟曾耘挥手告别,一遍一遍喊着“老师妈妈”。天很黑,屋子里的一道光从背后照着豆豆,像天使一样的女孩,拼命挥着的手,就这样挥进了曾耘心里。


这个画面她始终忘不了,一如教室里的90多面锦旗,她从不认为这代表荣誉,“每一个锦旗背后都是一个不幸的家庭,又有了一个幸运的开始。”


洒满阳光的教室,曾耘仍在热情迸发地教孩子发音,“m—a—ma”,当孩子终于发出常人看来最简单的声音,她的眼里又噙满了泪水。 


一个叫We的工作室出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作者:小未

编辑:丑橘

图片:言语康复曾老师(快手ID:xkhkfzy2008)

我,33岁,500个孩子的妈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