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2.1.4.1 十六——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论

2023-11-10 11:34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四节 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哲学中的积极成分

1、十六        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论


  历史的车轮进到十六、十七世纪,欧洲开始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的革命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社会生活中的这种重大的变化,引起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大变化。在中世纪,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支配了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人们如果稍微触犯了宗教教条,就要受到残酷的刑罚。但是,到了十六、十七世纪,由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自然科学终于冲破宗教的罗网而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刻卜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的力学原理,标志着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与此同时,地理上也有了伟大的发现。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们就开始对宗教实行批判,并建立新的哲学体系了。英国的唯物论,就是这种哲学体系的代表之一。

  由于当时的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软弱,也由于当时的自然科学还处在搜集材料的阶段,英国唯物论还不能摆脱宗教的束缚,并且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性。但是,它毕竟给了宗教和经院哲学以沉重的打击,为人类认识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英国唯物论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是弗兰西斯·培根。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

  培根尖锐地批判了统治欧洲近一千年之久的经院哲学。他认为,要使人类免除灾难和痛苦,就要去获得真正的知识;为了获得真正的知识,决不能像经院哲学那样盲目地引证“圣经”,而必须老老实实地研究自然界。他指出,必须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种种偏见(他把这些偏见称为“幻象”),以便在“人的理性中创造一个世界的模型,它要像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像各人的思维所妄想的那样”(《新工具》)。

  培根对知识的起源问题作了唯物论的解答。他认为,人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而感觉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要取得知识,首先就要用实验的方法去取得感性经验。他与狭隘的经验论者有所不同,他并不是主张简单地搜集事实,加以罗列,而是主张对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加工,得出定理。他把当时自然科学不自觉地采用着的方法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变成了自觉的方法论,即实验归纳法。这对于推动当时科学的发展是起了重大作用的。

  培根的主要缺点在于;他的唯物论具有神学的不彻底性。他一方面强调科学的重要性,一方面又承认有神学的真理;在认识论上,他对理性认识的作用估计不足。他片面地强调了归纳,忽视了演绎。他是唯物论的经验论的代表。

  英国唯物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霍布士。

  霍布士的主要功绩在于把培根的学说进一步系统化了,并且消除了它的神学的不彻底性。他认为,世界是物体的总和,物体的基本特性是广延,凡不具有广延的就是不存在的;上帝既然不具有广延,就是不存在的。霍布士根本不承认“宗教的真理”,他要求完全废除神学。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实验归纳法并不是万能的,在几何学和社会学这样的科学中就不适用。他主张在这样一些科学中以演绎法代替归纳法。这种见解,在某种意义上对培根的片面强调归纳法的缺点有所纠正。

  但是,霍布士的唯物论具有极端的机械性。他把一切事物都归结为物体,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把几何学的方法说成研究一切科学的方法。他虽然提出以演绎法补充归纳法,但他所理解的演绎法也仅仅是指数学上的计算方法,他并未真正了解归纳和演绎的相互关系。

  英国资产阶级在1688年实现了同封建贵族的妥协,稳定地取得了政权。这次妥协在意识形态上的表现,就是洛克的哲学。洛克是培根、霍布士的唯物论传统的继承者,但他在一系列的问题上都表现出妥协和折衷的特点。

  洛克的主要贡献,在于详细地论证了知识来源于经验的原理,发展了培根的唯物论的经验论。他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好像一块白板,一切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人们从外界环境中所获得的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无非是变相的感觉。他的名言是:“感觉中没有的东西,理智中也不能有。”他尖锐地批判了“天赋观念”说。他说,如果观念是天赋的,那么所有的观念就应该为一切人所具有;可是生而盲目的人并没有颜色的观念,无知的小孩并没有同一律和矛盾律的观念,善和恶的观念在各个人的心灵里也大不相同,这就可见“天赋观念”说是虚妄的。洛克的这种见解打击了唯心论,给了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论以很大的影响。

  但是,洛克的错误也是很多的。他虽然正确地论证了知识起源于经验,但他把经验分成外部经验(他认为这是由外物作用于感官而引起的)和内部经验(他认为这是主体内部的感受,如愿望、痛苦、快乐、爱、恨等等),把二者都看成知识的来源,这就向唯心论敞开了大门。他还错误地把事物的性质分为“第一性的质”(指广延、形状、运动、不可入性等等)和“第二性的质”(指颜色、声音、气味等等),认为“第二性的质”不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而是人的心灵附加到事物上面去的。这也是向唯心论的让步。正因为洛克的哲学具有妥协折衷的特点,因此它同时成了近代唯物论和唯心论两大党派的理论渊源。他的“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这个命题,一方面被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论者继承下来,作了唯物论的发挥;一方面又被贝克莱、休谟抓住利用,发展成为主观唯心论的体系。

  洛克以后,英国哲学上比较有积极意义的是托兰德的唯物论。托兰德反对几何学的物质观,主张运动和时空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霍布士不同,他认为物体的空间位移只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而不是唯一的运动形态。这是可贵的思想。不过,托兰德仍然不能把物质了解为无限发展的过程,他的唯物论仍然是形而上学的。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

《唯物辩证法大纲》2.1.4.1 十六——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