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与藩镇关系的角度入手,探析唐宪宗时期的钱荒
提起大唐,很多历史迷会升起一种自豪感与失望并存的矛盾情绪。巍巍大唐建立之初,有说不尽的明君佳臣和风流才子,有看不够的美景绝色,更有道不完的大国威名。可是辉煌不过百年,战乱与民哀纷至沓来。
众所周知,盛唐始亡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带来的不仅仅是战乱动荡、遍野哀鸿,更重要的是生产破坏,经济倒退,民生多艰。

当时唐朝的经济社会普遍存在“钱荒”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各地藩镇割据,与唐朝中央分庭抗礼的政治乱局,等到唐宪宗李纯即位后,他面临的也是藩镇割据外加财政混乱的问题。
01 唐宪宗时期
唐宪宗李纯生于公元778年,是唐德宗李适的孙子,父亲是唐顺宗李诵。唐德宗在位期间任用宦官,造成唐朝后期宦官专权日益严重。唐顺宗即位没多久试图变法,却因为威胁到了宦官和节度使利益而被逼退位,李纯是被宦官拥立登基的。虽然登基过程颇有些离奇,但唐宪宗李纯本人是个很有政治抱负的君王。
唐宪宗即位后,将太宗的贞观之治和玄宗的开元盛世当作学习的榜样,誓要做一个励精图治的有为之君。他任用贤臣良将,平定藩镇叛乱,削弱了藩镇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的集权统治,同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进行改革,使安史之乱以后动荡的朝堂内外局势得以安稳,因此被称作“元和中兴”。
虽然后期迷信妖道,妄求长生,加上服食丹药引起脾气暴虐乱开杀戒,致使政局复归昏暗,最终又被宦官所害,但总体而言,唐宪宗李纯还是一个功大于过的皇帝。

因为对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各个君主而言,藩镇割据的乱象以及财政混乱加重的钱荒现象都是威胁王朝稳固统治的巨大威胁,很少有人能解决一二,不过唐宪宗在这两个问题上都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02 钱荒与藩镇割据
“钱荒”一词最早出现在宋朝,它是指民间商品交易过程中因为铜钱欠缺而导致的物品贬值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唐朝就已出现,不过当时用“钱重货轻”一词来替代。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唐朝钱荒的根源在于当时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对外贸易的规模逐渐扩大,使得铜钱的使用频率增大,流通中的钱币慢慢变得不够用了。
直接推动大规模钱荒现象的出现则是两税法的施行。唐德宗时期将以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货币为主,并且一年分两次收税的两税法。
当时铜钱是流通范围更广的主要货币形式,而这种收税法导致本来就短缺的铜钱更稀缺了,迫于无奈,许多农户贫民不得不拿价值更多的实物跟大地主大商人换钱交税。由此,钱重物轻第一次出现。

这种现象一经产生,迅速引发恶性循环。随着两税法的实行和推广,钱重物轻的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贵族地主和富商们纷纷大量囤积钱币,然后向需要以物换钱的贫民抬高兑换比率,用更少的钱换取更高价值的物品。
周而复始地压榨,兑换比率不断增高,再加上被囤积起来的钱币无法参与正常的社会流通,如此一来流通的钱币就变得越来越少,钱重物轻的现象就会愈加严重。
此外,当时唐朝对外与多个国家的贸易往来密切,还会对外颁赐大量铜钱以示上国的优抚之意,并且这种赠予并不以经济回报为目的,完全是撑面子的活动。
一些周边小国,如高丽和日本,自身的铸币水准达不到,更偏爱大唐的货币,因此每年也会从唐朝进口大量铜钱以便在本国流通使用。这些行为无疑也加重了唐朝国内铜钱短缺的情况。

各方因素致使铜钱的铸币速度赶不上消耗速度,再加上当时官府的铜矿储量和开采量都十分有限,每年投入市场的钱币都远低于民众的实际需要。究其原因,除了当时佛道盛行,统治者喜好用铜铸雕像和法器,浪费了大量的铜以外,还跟藩镇割据造成的动荡政局有关。
藩镇割据的源头在于唐玄宗时期将藩镇的节度使和采访权利合二为一。这就导致了盘踞在各地藩镇的节度使们军政一体,拥有了独立于中央管控之外的实力。安史之乱的根源也在于此,并且自从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的威望在各地节度使那里一落千丈,皇帝对藩镇的指挥力也大不如前。
唐德宗即位后,少数几个强大的藩镇割据一方,威胁到国家的稳定统治。唐德宗试图一举铲除这几个危害,结果爆发“泾原兵变”。虽然最终反叛被镇压,唐德宗安然无恙,但后期他心存畏惧,对藩镇诸事多姑息,以至于到了唐宪宗时期,藩镇割据闹得越来越严重。

藩镇割据的直接后果是使唐朝中央丧失了对大片国土的有效统治,其中也包括不少铜矿。可开采的铜矿数量降低了,铜产量自然也大大减少了,这也严重影响了唐朝中央的铸币速度,更重要的是四处割据的藩镇会设置通行关卡,阻碍了正常的市场经济活动和商品货币的流通,减少了国库收入,直接损害了唐朝中央的财政利益。
藩镇平叛的战事也使唐朝中央对全国货币市场的监控失效,不能及时收到反馈从而有效调节市场上货币的流通走向。藩镇节度使们还会私收苛捐重税以中饱私囊,也会与底层贫民以物换钱的地主富商一样,积攒大量钱币,妨碍了货币在市场上的正常流通。如此种种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钱荒的出现。
此外,为了藩镇平叛,唐朝中央政府还不得不投入大量军费整顿军队。作为货币投放的大量军费只能在军队内部有限流通,这也就意味着政府可掌握的流通货币数量再次降低受限。再加上军费不够之时,国家还要继续从百姓手中征税,更加剧了钱重物轻的局面。

03 治理措施
面对这种情况,唐宪宗首先决定的是平定藩镇叛乱,先把国内商业发展的环境稳定下来。他在藩镇征讨上先易后难,先集中兵力对付京畿地区和东南腹地的节度使,一举平定了这两地的叛乱。
随后他开始转向最难对付的两河地区的割据藩镇,此时在整体形势上,朝廷并不占优势,因为两河地区的藩镇占地面积广,发展时间长,实力强横。唐宪宗在两次对河北地区用兵后都未取得成效,于是朝廷内主流文官上奏退让。
唐宪宗则不同,他坚决反对停止削藩平叛,于是,他顶着朝野上下的压力,任命了一批年轻有为、忠君爱国、力主削藩的大臣进入军政中心,其中以宰相裴度,武将杜黄裳为代表,为接下来的藩镇平叛立下了汗马功劳。
元和十二年,唐宪宗将宰相裴度派往前线监军,讨伐淮西吴元济,唐朝节度使李愬率兵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自此,割据了三十多年的淮西重新纳入唐朝中央统治。
平定淮西之后,朝廷的平叛压力大大降低。随后承德王承宗、幽州刘总和魏博田弘正先后上表归附,至此到了唐宪宗一朝,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终于被打破,唐朝国内获得了暂时的和平与安稳。局面稳定后,唐朝中央获得了河北、西川和淮西等商品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统治权,保证了大量税源的收入,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经济,对钱荒现象有所缓解。
此外,藩镇归顺后所在地的铜矿和铸币厂加入中央财政统筹,大大缓解了之前铜矿不足,生产效率不高的窘况,唐宪宗能够向全国补充投入大量钱币,以改善钱重物轻的现象。
单纯使用钱币收税的两税法也被调整为允许实物征收,做完这些后,唐宪宗还下令严禁毁坏铜钱,严禁大量囤积货币,严禁制造铜钱等,采取种种措施缓解钱重物轻的现象,努力抑制物价降低。
总结
虽然唐朝时期钱荒的产生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缺乏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造成的,但归结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也有种种因素推波助澜,加重钱荒的不良后果,其中影响程度最鲜明的是唐宪宗时期中央与地方藩镇的关系,在平叛稳定之前和之后,国内钱荒的程度发生明显转变。

当中央失去与地方藩镇的联系时,钱荒的现象逐年愈演愈烈,对经济、民生乃至社会稳定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唐宪宗藩镇平叛取得显著的成效后,全国经济得以联系成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钱荒。虽然根本原因并没有解决,但为后来唐穆宗即位后进一步的财政改革提供了稳定的政权条件和灵感。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