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商与侠是一种手段工具?从汪道昆《儒侠传》探析徽商“侠”之精神

2023-09-08 00:16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汪道昆是明朝有名的文学家与抗倭英雄,他出生在安徽,自幼饱受书籍熏陶,而且此地商业气氛浓厚,徽商文化对他的人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曾经在自己的诗歌集《太函集》中创作《儒侠传》,体现了他坚持的理想与追求。

01 文武双全,时代淬炼

《儒侠传》其名表达的正是一种读书人对侠义精神的追求,这是与汪道昆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之乱在东南沿海发端,成为严重的国家紧急事态。自从明太祖一开始颁布的禁海条例,民间不许片下海,导致经济凋敝,大量失业人口成为流民,到处逃窜。而一些来自日本的下层浪人武士,因缘际会来到了中国,和这些破产农民相遇结合,便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结成利益共同体,到处为非作歹。


明朝官方派出军队到处进剿,但是效果不佳,野火烧不尽。当时人曾经明言,虽然号称倭寇,但其中“三分真倭,七分假倭”,日本人数量很少,大部分是打着倭寇旗号打家劫舍的中国人,所以越剿越多。没办法,国家失败的政策导致剩余农业人口庞大,大家没有生计只能铤而走险,“倭寇的群众基础”太庞大,源源不断,导致社会危机愈加严重。

汪道昆身处其间,对于倭寇的恶行看在眼里,虽然他也可能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但毕竟皇命难违,必须顺从。


在朝廷派大军征讨倭寇期间,汪道昆也积极参与,并且习得一身好武艺,在乱世中派上了用场,投笔从戎,保境安民,建功立业,在此期间,他还遇到了抗倭名将戚继光,与他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互相引为知己。


汪道昆自小聪慧过人,满腹经纶,凭借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按照朝廷安排前来倭患剧烈的浙江义乌等地任职。他整军经武,构设海防,认真备战。并且和戚继光等人密切配合,联合平乱,政绩斐然。此外,汪道昆任职的义乌与好友戚继光的渊源颇深。

据说当年戚继光在抗倭期间,到处征兵,却苦无合适之人。有一天当他经过义乌等地,发现当地人正在与永安人进行械斗,场面非常壮观激烈。戚继光“观摩”之后,大为震撼,于是赶紧上表,希望可以征募义乌人为戚家军,果然不出所料,在后来发挥了巨大先锋示范的作用,为后人津津乐道,戚继光也因此成为了一代名将。


汪道昆在这样的环境中任职,应当耳濡目染,有所收获。为了对付强悍的倭寇,地方长官必须具备果敢的性格,而当地彪悍的民风,也令其人变得特立独行。


02 儒商从政,儒侠入世

1.儒商为表,儒侠为里

汪道昆在长期的仕途当中,与外敌和家贼一直打交道,而他天生也非常具有侠客的性格,因此变成了一代“儒侠”。

古语有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两者兼有的汪道昆,自然不同凡响。


儒家追求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匡君扶国理念,而侠客则强调为国为民,锄强扶弱,实现公平正义。


为了支持抗倭大业,汪道昆必须毫不留情地对抗流寇的侵犯,但他体恤黎民,需要区别对待,将当中“误入歧途”的百姓救出来,这样才能起到分化的作用,从根本上治理。

他在任期间,除了努力构建城防之外,便开始安抚百姓,开拓财源,让各家各户安居乐业,这样才不至于为敌人有可乘之机,拉良民下水,堵不如疏,这样能够从根本上杜绝倭寇问题。


汪道昆来自经商氛围浓厚的安徽地区,他身上具有的治理才能毕竟卓越,只要解决经济问题,其他潜在隐患都可迎刃而解。虽然中国历史上对商业比较鄙视,视之为末页,但特殊时期进行运用还是大有裨益。汪道昆在此发扬了他儒商的本领,用商人思维管制地方,令倭患逐渐减轻。


不过,汪道昆的仕途并非十分顺利。由于他性格张扬,非常跋扈,有时对待上级也显得特别激烈,因而遭受排挤,后来脱离官场,醉心文学事业。他经过毕生经历,总结了《儒侠传》,其中提到读书人与侠客精神的关系,但也渗透着儒商的理念,两者并行不悖。

2.儒商的作用

按照传统思维来看,儒家对待商业致富似乎是相当反感的,其实在历史上这并不完全符合孔孟之人的原意。儒家被历代统治者高高推举,融合了法家化的改造,使其成为了洗脑工具,受到当权者的信赖推广。而实际上儒家在一开始与道家的关系很紧密,尊重人的本性与自然规律,虽然同时强调礼乐对言行的规范,却并不无限上纲上线。


儒家强调“舍生取义”与“杀身成仁”,却没有坚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荒谬观念。对待经商方面也是如此,正统的儒家原教旨主义捍卫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并非厚此薄彼,认为经商下流,务农高贵。孔子曾经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从中可以明白,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地发财致富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后世将儒家无限夸大成为戕害人性的工具,完全在于统治者利用法家把儒学彻底异化,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儒家因此也被污名化,长期遭受非议唾弃。


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商与儒侠都是对于“儒法”与“法儒”的纠偏。儒家本来与法家是格格不入,而法家偏要“狐假虎威”,霸占儒家的道德权威,实践自己控制思想的“霸道”,令儒士背锅,确实可恶。


所以对待儒商和儒侠都应该弘扬,从商业伦理和侠客精神我们可以真正发现儒家有价值的一面,挖掘其有益内涵,破除糟粕,避免落入法家的圈套,贻害无穷。

汪道昆正是以上两者的践行家,看似放荡不羁,为时代所排斥,实则真正代表了儒家应该追寻的方向。


在儒商方面,汪道昆并不鄙视钱财,而是将之作为一种实现个人价值的工具,成就事业。他对资本的认识超越了同侪,与现代人接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作为当时的文化名人,他门徒众多,经常举行讲座,观众如织。而这一切并不是“免费”的,他曾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进行游学,赚取了不少钱财,这让他衣食无忧,继续可以潜心教学,努力创作。

此外,汪道昆对待钱财的态度也不痴迷,也很淡泊。他从容超脱,按照儒家的标准要求自己,占有金钱,并非金钱占有自己。他奉行“以义制利”,利用财富来回馈社会,帮助弱势群体,这样令他获得了道德上的制高点,为儒家和商人正了名,一切并非一成不变。


正是对于儒家核心理念的认知,令汪道昆对待商业非常优容。而在商业的实践中也令他明白了儒家的入世意义,不是临空虚蹈的贫乏理论,不是所谓的君子士大夫坐而论道的自娱自乐,是能够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造福黎民百姓的政绩,这也是侠义精神的体现。


3.儒侠的实践

汪道昆不仅有儒商的精明与宽厚,也有儒侠的信义与担当。他虽为一介文人,但秉性豪爽,为人慷慨,重情。

在自己的老上级胡宗宪因为党争问题受到构陷,被皇帝下狱之时,汪道昆没有计较往日的恩怨,愿意出来说句公道话。


胡宗宪曾经担任兵部尚书,奉命主持东南抗倭大业,在他的挑选任命下,以戚继光、俞大猷为首的一批抗倭名将脱颖而出,为平定海疆做出了重大贡献。而由于当时正值嘉靖一朝,严氏父子气焰滔天,胡宗宪不得已卖身投靠,忍辱负重,却因此给自己遭来了种种罪愆污名。汪道昆自诩清高,对此看不惯,多次发牢骚批评,由此被贬官。

在这位老乡如今落难之时,他没有落井下石,念在其人的功绩,多方奔走求告,最终令胡宗宪的污名得以平反。从中可见汪道昆的侠客精神,不以小怨而忘大功,这也是儒家提倡的“以德报德”和“以直报怨”的人生格言。


后来,他的好友戚继光也因为靠山张居正失势,遭受清算,被贬谪岭南,妻离子散,郁郁而终,结局悲惨。而汪道昆听说后,仍然勇敢地前去吊唁,不顾当时的风言风语和危难险阻。并且结合戚继光一生的生平事迹,写下了那篇流传久远的《孟诸戚公墓志铭》。这就是汪道昆为人处世的基础原则,对人对己,讲究公道,儒侠的情怀渗透其中。

03 总结

儒商之外的儒侠汪道昆更显得伟岸可敬,也许商与侠只是文人的一种手段工具,最终要达到的还是儒家的圣人理想。但这又如何?远离法家的儒道,无论是和商结合,还是与侠交融,都有其独到价值,这也是汪道昆这样一个徽商环境中出身的人反映的侠的精神,值得后人追寻学习。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商与侠是一种手段工具?从汪道昆《儒侠传》探析徽商“侠”之精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