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重耳无即位合法性,为何却能在流亡中成为一代霸主?

2023-09-08 00:19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5月到10月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的战役,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野地歼灭战。

两国交战的起因是北中国战略要地上党郡的归属问题,战争的结果是秦军在将军白起的领导下,斩首坑杀赵卒约45万。


历史上对此战的评价大都为赵国此战之后元气大伤,加速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等。


人们如果没有历史全局观的话,在了解此战后对赵国命运的认知通常会进入一个误区——赵国在之后会轻而易举地被秦所灭,因为长平之战后赵国一蹶不振了。


然而真正的历史是,在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战争中,赵国的反抗是最激烈的,赵军也是唯一可以和秦军在野战中硬拼的军队,甚至一度在将军李牧的带领下让秦军受挫。


再观秦始皇一统六国的顺序——韩赵魏三国位于前三位。这片土地上的人为什么会这么顽强?秦又为何必须要先灭此三国?这一切的答案都要从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的一个诸侯国——晋国说起了。

晋——西周时期的姬姓诸侯国,晋国自晋文公重耳之后开始称霸,我们所熟悉的春秋五霸为“齐桓、晋文、宋襄、秦穆、楚庄。


但结合称霸具体影响力,其中的大部分只是徒有其名罢了。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认为:“齐一而晋四也”,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时期晋国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进而称霸中原。晋国称霸中原达百年之久,影响深远。


由此,任何发生在晋国的大事件都会影响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如三家分晋成为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分界标志性事件之一,甚至于在晋国消亡之后由晋国分裂出的魏国、赵国也在战国时期称雄一时。


晋国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诸侯国,在讨论晋国的发展时,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分析晋国称霸的第一任霸主——晋文公重耳。


重耳的一生是传奇的,而对其一生的分析也引出了本文的主题——论重耳在流亡中成为一代霸主的原因。

一、时势造英雄,历史的不确定性让重耳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

1、乱世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重耳的生平很有意思,他是晋献公的儿子,却不是嫡长子,父亲在位时也从未被立为太子,这就给他的晋君即位路程带来了天然的劣势——无即位合法性。


在周朝建立之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诸侯国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传统势力主张立嫡立长,这个继承制度在此后中国的封建王朝中也一直延续了下去。


而重耳两者都不具备,无即位的法律依据。若晋献公去世之后晋国的君位和平交接,重耳绝无即位可能。


但晋献公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各个强大的诸侯国开始称霸。


由于世道的混乱,传统的封建礼仪制度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违背纲常的事情在这个时期大量发生,而此时的晋国就发生了骊姬之乱。

“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绛。”——晋献公宠幸的妃子骊姬向晋献公发谗言,让除了自己和妹妹的两个儿子之外的所有公子都移居到外地,京城只剩下她们的儿子。


之后由于位于异地,献公与其他儿子的通讯不流畅,互相猜忌了起来。结果是当时晋国的太子申生自杀了,其他两个儿子重耳与夷吾逃到了外地。


重耳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这就是当时名噪一时的骊姬之乱。


若此时未发生其他动乱,骊姬的儿子奚齐顺利继位,晋国正常发展,那重耳也再无翻身之日。


但申生的支持者大夫里克等人并不这样想,他们连续刺杀了骊姬势力新立的两位国君,晋国政局混乱一时。


后来在里克等人的邀请,外加秦国的支持下,公子夷吾继晋君之位,史称晋惠公。现在来看重耳依旧毫无机会,因为竞争对手已经继承了晋君之位,并且得到了秦国的支持。

但历史的不确定性又一次上演了,晋惠公即位之后,违背了与里克等人的约定,并且杀死了里克一派的七舆大夫等人,这让晋惠公一脉的信用在晋国大族官员与百姓眼中丧失。


且此时晋惠公又背弃了与秦国的约定,并未将河西之地交予秦国。这让晋惠公一脉在各国诸侯之中名声扫地。重耳在道义方面占尽优势。


之后,在秦国和晋国内部大族和百姓的支持下,在流亡了十九年之后,重耳终于即晋君之位,史称晋文公。


2、诸侯国的轻视与迷信让重耳多次死里逃生

重耳在晋惠公即位之后的不久就遭到了晋惠公的追杀,原因是晋惠公自认为自己多行不义之事,恐国人归附重耳,于是重耳就离开了生活了十二年的翟国,开始了在诸国的流亡之旅。


在流亡过程之中,重耳虽然受到了很多国家的礼遇,但也经受了几次性命之忧。重耳在郑国时受到了郑文公的轻视,遭到了不公的对待,但也因为郑文公的轻视,重耳得以死里逃生。

郑文公的大臣叔瞻主张礼遇重耳,若不礼遇则杀之,以免后患。但郑文公非常轻视重耳,既没有礼遇他也没有杀他,重耳因此逃过一劫。在楚国时,楚成王非常礼遇重耳,但大将子玉却认为重耳威胁太大,欲除之而后快。


但楚成王相信重耳能成事是因为天命,不能逆天命而行之。重耳再次逃过一劫。事实证明郑与楚的两位大臣都是正确的。


晋文公在即位后开始与楚国争霸,晋国也成为了楚国一段时间之内的最大敌国。郑文公最后更是因为对重耳的轻视丢掉了性命。


二、外部的贤臣与内在的品格成就了一代霸主

1、外部的贤臣让重耳克服重重苦难

春秋战国时期的领军政治人物与后世的领军政治人物有很大的区别,他们通常出身高贵,为各诸侯国的王室后裔。


其次,他们通常培养着大量的门客,高贵的出身为这点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重耳也不例外。


作为晋国王族的公子之一,重耳也结交了大量的有识之士,在逃亡过程中他们与重耳一起经历了各种磨难,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等。

子犯在重耳沦落五鹿被当地乡民用土侮辱以致发怒的时候劝谏重耳“天赐也!”,认为应以大局为重。


不如将献土块为食理解为献土归附,应对乡民礼遇,这种行为让重耳在当地乡民眼中留下了崇高的形象,其代表的乐观胜利主义的精神也勉励着逃亡之路上的重耳,让其坚持奔走。


且在重耳沉迷于齐国安逸的生活而不思进取时其与姜氏一齐将重耳灌醉送出齐国,让重耳重燃即晋君之位的斗志;赵衰在重耳拜见秦穆公时以“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为重耳赢得了谈判主动权,也为重耳与秦国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正是有了无数贤臣志士在重耳逃亡路上倾力相助,重耳才能在日后成就一番霸业。

2、重耳自身的光辉为霸主之旅点睛

纵观古今,有贤臣相助却不得成功的例子也有很多,比较远的有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刘禅,拥有诸葛亮这般千古贤臣也不能一统江山。


在蜀汉将亡之际有姜维的奋力一搏却选择放弃,不禁让后世感叹:“如此乐不思蜀?悲乎!”


近代的清廷在拥有曾国藩、李鸿章之类的洋务大臣的情况下愈加腐败,终获亡国之果。重耳没有辜负他的跟随者的良苦用心,其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人性光辉。


在父亲下令讨伐重耳以“君父之名不可违”为由不作抵抗的逃走,不忍与父亲为敌。


在里克等人想接他回国为晋君之时他以未能及时在父亲去世时为其守丧为由拒绝了。

在遭受乡下之人侮辱时他可以虚心纳谏,向乡人道歉赢得了普通人的好感。在其被逐出齐国时他能及时接受自己的错误向臣子纳谏改正自己,重耳并不完美,但他那人性的光辉之处吸引着众多仁人义士来到他的身边。


最终,君臣合作成就霸业!


总结

重耳能在流亡之后顺利即位并成就一番霸业的因素有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时代性让本无可能即位的重耳顺利地登上大位。


郑文公的短视与楚成王的保守让重耳在流亡过程之中得以保全自己的生命才有了以后的晋文公霸业;狐偃等人的辅佐让重耳能最终获得成功,而重耳自己所显示的人性光辉也不负臣子们的努力。


古往今来,贤臣与良君始终难以兼得之,现代人经常感叹:“南宋初年有收复之臣而无收复之君,中期有收复之君却无收复之臣。”

重耳和他的臣子们在历史长河之中无疑是幸运的,贤臣与良君相会在了一起,他们一同造就了晋文公的一代霸业!


参考文献

《解析《左传》,晋文公重耳之亡》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重耳无即位合法性,为何却能在流亡中成为一代霸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