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还是“假正经”?从《红楼梦》贾政的为人处世,看儒家思想观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作,里面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情节,塑造了面貌丰富的人物,令人印象深刻,而贾政在其中似乎显得比较呆板,只知其为宝玉之父,管理严苛,显得迂腐,糊涂。

似乎其名字正暗含此意,贾政即“假正经”,作者寓贬于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事实上,在这个大染缸里,贾政虽然存在感不强,但其表现更符合儒家的气质,代表了君子的风格。
一、怜恤下人,以仁处世
《红楼梦》里记载了很多“最毒妇人心”的例子,作为家庭的女主人,她们对下人非打即骂,下手非常狠辣。
王熙凤对待丫鬟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折磨,凭借心计,全为树立自己的形象权威,根本不拿她们当人看,心狠手辣,不留情面。试看她在听说自己的夫君贾琏在外面养了新欢后,本来已经恨得咬牙切齿,但不动声色,使用各种花言巧语将对方骗进府上,然后暗地里发动攻势,放出培养的鹰犬进行骚扰,破口大骂,蹂躏戕害。

对方终究招架不住,吞金自杀。这样的丛林手段在王熙凤的手里不止一次上演过,无论是对内对外,都赶尽杀绝,因此其最后的下场也十分悲惨,“哭向金陵事更哀”,除此之外,贾政的夫人王氏也比较“厉害”。
她治家严格,遵守礼法,上看豪门,鄙视寒族,所以对自己的儿子与丫鬟下人们打成一片很不以为然,尤其是对于诱使儿子“学坏”的林黛玉,还有类似的化身晴雯,非常蔑视,急欲除之而后快。
在大观园中发现一幅图后,王夫人“如获至宝”,捡到了枪,迅速发起了“抄检大观园”的整风行动,并且最终将责任栽赃嫁祸到了性格刚烈的晴雯身上,借机将她赶出了荣国府,得以除掉碍眼的“心腹大患”。晴雯流落无靠,惨死乡间,让宝玉特别难过,杜撰芙蓉诔以表纪念。

这就是贾府中一些掌权的老女人们的表现,十分冷血,显得残酷,而贾政作为男主人,尽管同下人也并不是很热络,要亲近,却也不会刻意刁难,故意找麻烦,有时候在他们发生困难的时候还会有所体谅,彰显自己的仁爱之心。
书中记载,在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贾政听说金钏投井后,非常震惊,因为她是此后贾宝玉的丫鬟,对此应当负有相关责任。所以不由分说,将宝玉叫来狠狠责骂,并且下手惩戒,为家规做出示范,当中提到:
贾政听了惊疑,问道:“好端端的,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大约我近年于家务疏懒,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生出这等暴殄轻生的祸患,若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

从贾政发怒生气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大家长,又是一位父亲,但发生触犯自己原则底线的事情之后,需要秉公办理,不徇私情。而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为了“避险”,让大家服气,还会故意惩戒与自己亲近的人,以此形成震慑,避免猜疑。这就是儒家方面倡导严于律己的体现,有时或许显得矫揉造作,不是公正平和,但从收拾人心的角度看,却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因此由贾政处事的行为和王熙凤等人对比,高下立判。

对方纯粹出于权谋算计的考量,拿下人作为出气筒,借此恐吓,杀鸡儆猴,这是法家追求的权术势。而贾政虽然也有狠辣手法,可主要是为塑造良好风气,而处置的对象还是自己人,对待他人尽可能手下留情,保持宽容,这就是儒家理念中修身养性的形象展现,以德服人。
二、刚正不阿,秉公执法
贾政出身豪门,才学博学,借助恩荫,走上了仕途。不过他并不像很多官场中的油腻老油条一样,没有随波逐流,更是廉洁自律,以勤治事,以公处人。
书中记载,贾政的小姨子薛姨妈生了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呆霸王”薛蟠,到处惹是生非,在和公子冯渊争夺香菱,打死对方后,非但没有从此收敛,却更加肆无忌惮。在高鹗续编的后四十回中,薛蟠又一次出手打死了人。这次作为惯犯闹大了,不得已薛姨妈去向自己的姐夫请托,希望帮忙。

听闻过后,贾政非常为难。本来作为一家亲戚,伸手助力亦无可厚非。但与自己的原则相比,如果一味只是徇私情,对此姑息养奸,似乎违背了君子士大夫的准则,所以一时之间很尴尬。
对这个屡屡惹祸的外甥,贾政真是一点好感都没有。这位混世魔王之所以走到今天,就是因为出身显赫,家族豢养溺爱,才让他无法无天,如果真的一味纵容,不知将来还有惹出多大的事端。
在权衡利弊之后,贾政还是答应协助,但是力量有限。他只是派人去与经办人员沟通,说明情况,可没有表示更多,态度相对冷淡。这也算是在人情与责任之间找平衡,真是难为了这位以儒家原则自命的“夫子”了。

当然这是处理家庭内部矛盾的一件事,贾政没有完全遵从自己的标准,有所妥协,但涉及具体事务,他还是能够坚持到底,秉公办理的。
书中第九十九回《守官箴恶奴同破例,阅邸报老舅自担惊》,记载外放贾政巡按,前去奉命盘查各属州县粮米仓库,当时下级官员个个贪污腐败,无所不用其极,唯独他能够“卓尔不群,洁身自好”,令这些蛀虫硕鼠噤若寒蝉,恨之入骨。足见贾政为人乐于造福一方,渴望救济百姓,这是他人格中比较光辉的一面,愿意为民请命,体现了儒家的担当,自古以来出仕的精神。
三、忠孝两全,奉命唯谨
1.事母纯孝,敬虔恭顺
书中提到贾政为人刻板固执,仿佛不可亲近,其实他也有十分可爱的一面。

在第三十三回记载贾政因为贾宝玉和丫鬟的纠纷,大动肝火,不由得亲自“操刀”,将儿子当众拉出,进行暴打。贾府中人看到后,惶恐不已,纷纷苦劝,但贾政依然不为所动,试图将宝玉“置于绝地”。
此时,有人“灵机一动”,前去请贾母出山,降服贾政。效果确实明显,贾母听说宝贝孙子快被儿子“干掉”后,匆匆赶来。贾政瞬间“投降”,赔上了笑脸:
正没开交处,忽听丫环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叫了儿子进去吩咐。”

这一段写得十分传神,不仅表现了贾母“知子莫若母”劝诫智慧,更反映出贾政这么一个贾府“霸道总裁”的人设,在孝道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可以瞬间被“收复性情”,乖乖“认罪”,这也是儒家伦理中所倡导的。
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中,女性作为附属品,受到压制。但在母子关系中,女性的地位是崇高的,不管是任何阶级的任何人,胆敢违背这样的规则,都是为社会所唾弃和鄙视的。正是因为如此,贾政才会对母亲毕恭毕敬,尽管在家里不可一世,但只要有贾母在,自己还是“千年老二”。
2.父女之情不若君臣之分
除了贾政需要遵守孝道外,他对忠君的要求也是始终持守,不敢偏废。

在自己的女儿元春得到征召为妃后,贾政虽为生父,但又有了臣子之分。所以当元妃回家省亲后,贾政在门口迎接,需要表示对皇恩浩荡的感谢。
书中记载,读来令人唏嘘心酸: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端……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报于万一!”

从中我们能够明白,在封建礼教的严格规定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即便是曾经的家庭关系,在三纲五常的要求下,贾政也必须服从安排。过去的女儿现在有了身份,不能等闲视之。自己是臣子,女儿是皇家成员,成为了自己的上级,这是礼法的束缚,形成了定例。
四、总结
贾政在《红楼梦》中算是一个“异类”,其实我们能够发现与那些为非作歹的权贵相比,他有自己的理想,尽管显得不近人情,甚至觉得厌恶,但作为儒家的代表,贾政是难得一股清流了。

有人评价他是“假正经”,那有谁是真正经呢?也许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只要不同流合污,就都是贾政,这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个人的宿命,也是儒家始终受到排挤,被人栽赃陷害却又无解的难题啊!
五、参考文献
曹雪芹《红楼梦》
蒋勋《蒋勋说红楼梦》
周汝昌《红楼艺术》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