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玩家》:或许这个献给游戏玩家的电影并不懂游戏?

1
这两天,只要是玩游戏的朋友,应该多多少少都被一个叫做《头号玩家》的电影刷了屏。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说“这是一场给游戏迷的盛宴”。
于是作为老游戏玩家的我,自然不可能错过。
约上了几个同样是游戏宅的朋(基)友(佬),一起去观看了这部电影,在友人的反复强调下,我购买了IMAX版的电影票,看完了这部非常“爽”的电影。

2小时20分钟的观影,让我看完之后一时之间不知道应该怎样用语言去表达内心被冲击的感受,只能在我贫瘠的词库中找到一个“爽”字。
夸张的视觉特效,劲爆的战斗画面,震撼人心的立体音效,让我从开场就不断压迫膀胱的尿意直到电影结束后才得到释放。
可能除了一点现实生活中的感情戏之外,我真的找不到一点点的尿点。
但在走出电影院的过程里,我一直觉得哪里有点不对,有那么一点似是而非的感觉,和我一起去的朋友也同样有了一点这种“奇怪的感觉”,那就是——
在游戏玩家的眼中,似乎斯皮尔伯格并没有那么“喜欢”游戏。

真的是这样么?

※虽然我会努力避免,但可能以下的内容还是会多多少少有点剧透,大家可以选择性阅读。
2
在这两天的各种文章中,我看到的文章大多都在聊电影中的各种彩蛋,不管是游戏制作人身上的《小蜜蜂》还是多次在电影中闪过的“猎空”“春丽”等等角色。

甚至是那些只在电影的远处或者边边角角中出现的角色乃至道具,都在极力向大家表达一个观点——
“这个电影非常懂游戏。”

我不得不说,对于游戏的梗和彩蛋,这个电影确实几乎做到了极致,相信在我二刷的时候,依然会有各种新的发现。
但作为自己常常接触游戏的普通玩家,依然觉得“还不够”。
这是一种来自游戏玩家的“矫情”。
是的,我们看到了《光环》的士官长,看到了《街霸》的春丽,看到了《星际争霸》的雷诺,当然还有上百个其他的角色和场景道具。

但除了主角最后使用的“波动拳”以及《真人快打》里面goro的“破胸”之外,我们很难看到游戏和电影的某种真正的“融合”。

就是那种真正地把“游戏梗”融合到电影中的感觉。
更多的时候,那些游戏的“彩蛋”,更像是一个个精致的“手办”,被制作方买来版权,放在了电影中。

每次这些角色出现的时候,都会让观影的群众惊呼“那个不是XXX里面的谁么?”或者和最后主角手中不停变换的武器一样,大叫“这不是XXX游戏中的XXX枪么?”

确实,这对于一直被许多主流文化视为边缘和亚文化的游戏文化来说,在这种量级的电影中出现如此多的游戏梗,已经足以让玩家们尖叫和兴奋。
不过如果是一个真正的“游戏玩家”来主导电影,那可能更多的会借用游戏中的场景,而不是那么多的电影场景。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各种和电影结合的紧密的梗,更多的是来自于各种80年代的电影。
比如在电影中用了较大篇幅展现的经典恐怖电影《闪灵》的相关桥段和梗,如果是游戏迷的话,可能就变成了《生化危机》又或者是《死亡空间》。


比如电影中开始的赛车比赛,也就是竞速类游戏,那能够被拿出来说的相关游戏实在是太多了,无论是《极品飞车》还是《Froza》甚至是《GT》系列,用更加“游戏”的方式去展现,对斯皮尔伯格来说,并不算什么难事。


但他还是选择了蝙蝠侠,劳拉,《回到未来》,当然还有《侏罗纪公园》和《金刚》。



虽然许多元素都有很多游戏的版本,比如蝙蝠侠,比如《金刚》,但更多的大家还是将他们看做一个影视IP。

所以当时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这个电影并不那么“懂游戏”。
3
不过说了这么多,我真是是要非议这个电影么?
很抱歉,在短暂的疑惑之后,我只会更想TM的吹爆!
因为斯皮尔伯格老爷子才真正知道,应该怎样去拍一部优秀的,商业化的,能让更多人接受的好电影。
虽然每年我们都看到一些“爆款”游戏,我们能看到“游戏玩家”的人数疯狂增长,我们看到无数小朋友和年轻人开始接触游戏。


但是,真正能够看懂这些彩蛋,经历过这些经典时刻的人,又有多少呢?
很抱歉,且不说国内这贫瘠的游戏文化和氛围,就是国外,能够了解这些梗的玩家也不算多。
无论是雅达利2600,还是《辐射2》的神圣手雷,它们被提及的频率,远远低于那些大众的影视作品。


“游戏玩家”,是一群孤独的人。
正如电影中,主角陷入网恋后,他的好基友和他说——
“那个妹子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250斤的胖子,成年之后也依然住在妈妈家里的地下室里,和你谈情说爱!”

是的,即使是在电影设定的几十年后,即使同样是游戏玩家,他们对其他游戏玩家的揣度依然是这种“肥宅”的设定。
不过,网恋确实需要谨慎= =

可以说,现在的许多人对游戏玩家的看法就是这样——无所事事,精神颓废,浑浑噩噩,肥头大耳,没有自己的梦想和工作的动力。

所以这部电影的许多情节,其实为“游戏玩家”在许多大众心中的形象进行了一次更新,或者说展现了一种新的游戏玩家的形态——
玩家也可以有梦想,有担当,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有生死契阔的恋人。

而相较于那一批很少的“游戏玩家”,更多的人,尤其是被这些80年代的流行元素打动的人,或许都是比较年长的那一辈,比如我们的父母辈。

他们不能理解你玩游戏,但是如果用这些当年的流行元素去帮助他们理解你为什么对游戏如此深爱,或许会比你冲着他们大喊大叫,加剧矛盾更加有用。
而无数电影和招牌人物的梗,也相较于游戏,更加能被他们所接受。

或者说,更能被那些未必看得懂游戏元素的人所接受。

至于充满我们所熟知的元素的梗的电影,或许要等我们年长一些的数十年后,那时,如果有一个优秀的导演,我们也许能看到属于我们的“80年代梗电影”。

4
最后,关于有些人非议的电影有点“主旋律”,没有新意。
我只想说,即使是作为一个资深游戏阿宅,如果让我来对我的孩子的游戏生涯进行指导,我也只会送他这48字真言。
我想这应该是对这部电影主旨的最好总结了。

游戏虽好,但并不是逃避现实的借口。
-END-

※我也来个彩蛋
游戏中的反派IOI公司,他们靠卖游戏的相关体感外设成为了世界第二的公司。
其实,这是影射的是许多卖“辅助道具”或者说“增强设备”的公司,他们扮演了“掘金路上的卖水人”的角色。
他们信仰的,则是“PAY TO WIN”。

同样,这也是我在看完电影后唯一觉得可惜的——中国游戏文化的输出可能只有反派口中的“会员制度”吧(苦笑)
而电影中对他们报以否定态度,让我非常开心,也很欣慰。
即使我知道现实生活中他们并不可能真的被消失殆尽。
但我也想说,如果一个公司,只有这些内容。
或许这些公司可以变得富有,但永远不会变得伟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