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3.1.1.2 物质范畴同物质结构观念的区别和联系

2023-11-14 11:20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2、物质范畴同物质结构观念的区别和联系


  为了正确地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物质范畴,必须把物质范畴同关于物质结构的观念区别开来。有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一个问题是,有没有离开意识而独立又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唯物辩证法肯定地回答这个问题,并用“物质”这个范畴来标志这种客观实在。另一个问题是,物质按其物理结构说来是怎样的?这并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仅仅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学说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学说,是相对的、可变的,是必然要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日趋深化的。在这一方面,比较不完善的观念为比较完善的观念所补充或修正的过程是没有止境的。在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末(1896年以前)的这段时期中,自然科学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永恒不变的、不可分割的“宇宙之砖”,并且认为一切物体(从天体到原子)的运动都服从于力学的规律。这就是世界的机械图画。

  十九世纪末(1896—1897),物理学作出了两个划时代的发现:电子和放射性现象。这两个发现证明,原子并不是什么最小的粒子,并不是什么永恒不变和不可分割的“宇宙之砖”,而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而电子的本性也不是机械的,而是电磁性的。于是,旧的世界的机械图画的不完善性就暴露出来了(新的发现所推翻的只是把原子看作不变的和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的那个观念,至于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单位这一点,仍然是正确的),世界的电磁图画补充和修正了世界的机械图画。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的电磁图画的不完善性又暴露出来了。因为在世界的电磁图画中,电子仍然被想象为按照力学的规律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的普通球体(原子的模型被设想为太阳系的缩影)。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电子的衍射现象,表明了电子并不是普通的球体,而是具有二象性(微粒的特性和波的特性)的微观客体;电子的运动服从于本质上不同于古典力学的量子力学规律。以后又相继发现,原子和原子核等微观客体也都具有二象性,也都服从于量子力学的规律。于是世界的量子力学的图画又补充和修正了世界的电磁图画。

  但是,近二十年来,量子力学也逐渐显露出它的不完备性。不包括在量子力学范围内的更为复杂的现象(原子核过程、核内过程等等)正在被揭示着,量子力学的世界图画又正在被更新的世界图画所补充和修正。

  从以上的简略叙述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物质的物理结构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的无限发展过程。每一种关于物质结构的观念或学说,都只能达到为一定的历史条件所规定的界限,都只是人类认识的无限长途中的一个里程碑。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比较片面和比较不深刻的观念为比较全面和比较深刻的观念所代替,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而是认识运动的必由之路。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那种试图发现“最终的”物质实体的设想是没有根据的。当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把原子看作“最终的”物质实体时,恩格斯就指出:“原子决不能被看作简单的东西或已知的最小的实物粒子。”[1]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灿烂地证实了恩格斯的预见。当二十世纪初期的自然科学把电子看作“最终的”物质实体,并认为当时对电子的认识已经穷尽了电子的一切特性时,列宁又指出:“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2]现代科学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电子的复杂的特性,例如,它的质量会随着运动速度的改变而改变,它同时具有微粒的特性和波的特性,它具有磁矩和自旋,等等。显然,不仅在二十世纪初期,就是在今天,对于电子的认识也仍然没有穷尽电子的一切特性。同时,继发现电子之后,自然科学还陆续发现了质子、中子、中微子、正电子、各种类型的介子、光子等许多种基本粒子,[3]发现它们各自的复杂特性,发现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复杂关系。现代科学还发现,物质除了“实物”的形态之外,还有“场”的形态。显然,这一方面的发现也决不会达到止境。这一切,都灿烂地证实了列宁的预见。

  如果说,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的物理结构的观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可变的,那么,哲学上关于物质的范畴又是怎样的呢?能不能说,物质的范畴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可变的呢?不,不能这样说。这是因为,物质的范畴回答的不是任何别的问题,而仅仅是有没有离开意识而独立又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的问题。正如列宁所说,“物质概念,除了表示我们感觉到的客观实在之外,不表示任何其他东西。”[4]物质在意识之外存在着的事实,是不会由于自然科学上的任何新发现而改变的。因此,尽管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观念正在随着新的发现而不断地变化,物质的范畴却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由此可见,作为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的,不是关于物质的结构如何的问题,而只能是关于有没有在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问题。列宁说得好:“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依如何解答我们认识的泉源问题即认识(和一般‘心理的东西’)同物理世界的关系问题而区分开来的,至于物质的构造问题即原子和电子问题,那是一个只同这个‘物理世界’有关的问题。”[5]例如,一个根据现代物理学的观点来认识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家可能是一个唯物论者(如果他认为原子和电子等等是在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话),也可能是一个唯心论者(如果他认为原子、电子等等是“精神”、“意志”等等的产物的话)。

  把物质的范畴与物质结构的观念区别开来,对于坚持唯物论的路线、揭破唯心论的攻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现代唯心论者攻击唯物论的重要手法之一,就是故意把哲学上关于物质的范畴同自然科学上关于物质结构的观念混为一谈,硬说唯物论是必然地同某种不变的世界图画联系着的。于是,当自然科学上的新发现引起了旧的物质结构观念的改变时,他们就宣称物质本身“消灭”了,物质的范畴“过时”了,唯物论被“驳倒”了。有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了解物质范畴同物质结构观念的区别,也把物质结构观念的改变误认为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改变,不自觉地陷进了唯心论的泥坑。这种情形,在近代哲学史和科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例如,当十九世纪末叶发现了电子,因而改变了关于物质结构的机械观念时,唯心论者就作出了“物质消灭了”的结论。这个荒唐的结论是怎样作出来的呢?原来他们的手法就在于把物质结构的观念同物质范畴混淆起来。十八世纪以来流行的关于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具有固定不变的质量和不可分割性等等的观念,本来只是关于物质的物理结构、物理特性的观念,而且是一个远不完善的观念,本来是同物质是否存在于意识之外这个哲学问题无关的。可是唯心论者却故意要把事情说成是这样;仿佛唯物论的且是按照牛顿力学所理解的那些属性,例如不可入性,固定质量等等)就是唯物论所说的“物质”的一般属性。现在既然电子不具有原子的物理属性(例如电子没有固定不变的静止质量),就说明电子是非物质的东西。既然原子是由非物质的电子组成的,可见“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灭了”,“唯物论被驳倒了”。唯心论者就是这样宣布他们对唯物论的“胜利”的。

  又如,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现了电子和其他一些微观粒子不仅具有微粒的特性,而且具有波的特性时,唯心论者又一次唱起了“物质消灭了”的滥调。按照他们的说法,波不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而是主观的东西,是“我们知识的不完善的波”,是“无知的波”。既然电子和其他微观粒子具有波的特性,就证明了它们只存在于我们的“智慧”之中。唯心论者琼斯发表谬论说,微粒是物质的“后代”,波是精神的“后代”;而波是“控制”着微粒的,可见精神是“控制”着物质的。于是唯心论者又轻而易举地宣布他们“驳倒”了唯物论。

  总之,每当自然科学上有一次比较重大的发现,因而引起了关于物质结构观念的某种改变时,唯心论者总是要乘机叫嚷一阵,宣称物质的“消灭”和唯物论的“破产”。

  但是,唯心者的这些喧声究竟有什么根据呢?一点根据也没有。只要把物质的范畴同物质结构的观念区别开来,就足以揭穿唯心论的全部“论据”的荒谬性。试问:辩证的唯物论究竟在什么时候断言过它的理论是奠基于某种不变的物质结构观念之上的呢?从来也没有这样断言过。相反地,它断言:“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哲学唯物主义是同承认这个特性分不开的。”[6]至于“承认某些不变的要素、‘物的不变的实质’等等,并不是唯物主义,而是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唯物主义。”[7]难道原子是客观实在,电子就不是客观实在吗?难道宏观物体存在于意识之外,微观物体就不存在于意识之识之外这个基本事实吗?只要这样提出问题,唯心论者的一切伪科学的“论据”就无法立足了。实际上,正如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时所深刻地指出的:物质结构观念的改变,并不意味着物质的“消灭”和物质范畴的“过时”,而只是意味着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认识物质结构的界限正在消失(即人的认识正在深化);并不是“驳倒”了唯物论,而只是暴露了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唯物论的缺陷;并不是“证实”了唯心论的“正确”,而正是证实了辩证唯物论的正确。在辩证唯物论的真理面前,唯心论者企图利用物质结构观念的变化来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来驳倒唯物论,完全是枉费心机的。

  唯物辩证法强调物质范畴同物质结构观念的区别,并不是否认二者的联系。相反地,正确地解释二者的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联系主要地表现在:第一、只有当人们对于物质结构的认识达到了一定深度的时候,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物质范畴。第二、唯物辩证法的物质范畴的科学性,将继续被关于物质结构的新发现所不断地证实;它的内容也将继续被关于物质结构的新发现所不断地丰富。第三、自然科学对于物质结构的研究,也只有在把物质了解为离开意识而独立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时,才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可能避免走上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迷途。


注: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47页。

[2]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277页。

[3] 基本粒子是现代物理学的术语。其所以叫做基本粒子,是因为现在的认识水平,还不能发现它们具有什么明确的结构或更小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些粒子中的任何一种都不是“最终的”实体,它们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就这个意义说,它们又不是基本的。

[4]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282页。

[5]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274页。

[6]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275页。

[7]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275页。

《唯物辩证法大纲》3.1.1.2 物质范畴同物质结构观念的区别和联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