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2.2.3.2 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2023-11-14 11:18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2、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恩格斯逝世以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是列宁。

  西欧各国从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结束直到1904年为止,是所谓资本主义和平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各国无产阶级先后争得了政治权利,无产阶级可以选派自己的代表参加资产阶级国会,进行斗争。他们组织了自己的政党、工会、学校、合作社等,还发行了自己的报章杂志,并向资产阶级政府争得了改善自己阶级的生活条件的权利。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地传播起来了。“聚集和团结无产阶级的力量、准备无产阶级去作未来的战斗的过程,慢慢地、但是一往直前地进展着。”[1]各国资产阶级鉴于无产阶级势力的强大,就计划出向无产阶级进攻的策略,除了公开镇压以外,还派遣别动队混进工人队伍并收买工人中的落后分子,使他们变成工人贵族,来分化无产阶级的阵营。于是,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就出现了机会主义的领导者,“他们把为伟大战斗准备力量的时期说成是放弃这种战斗。他们把改善奴隶状况以便反对雇佣奴隶制度说成是奴隶们为了换取几文钱而出卖自己的自由权。他们怯懦地宣扬‘社会和平’(即同奴隶制度讲和平),背弃阶级斗争等等。在充当议会议员的社会党人中间,在工人运动的各种官僚以及‘富有同情心的’知识分子中间,他们有很多信徒。”[2]这样的实际斗争,在理论斗争、哲学斗争领域中的反映,就是资产阶级除了直接地、正面地攻击马克思主义以外,还用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社会改良主义,以及其他一切带引号的“社会主义”来冒充马克思主义;这些主义的哲学观点,是唯心论及其许多变种,即新康德主义、新贝克莱主义、新休谟主义、马赫主义以及对于唯物辩证法的种种曲解。这许多唯心论及其变种在工人运动中喧嚣一时,十分猖獗。1897年出现的伯恩斯坦、考茨基的修正主义,就是以新康德主义和马赫主义为理论根据的。这些叛徒们竟然宣称马克思主义没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叫嚷要“回到康德去”,“要把马克思主义同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结合”起来。这种修正主义,首先在德国和奥国的社会民主党中取得支配地位,往后波及英、法、意等国的工党和社会民主党之中,变成了国际工人运动中一股大逆流。它在俄国也成为最时髦的思潮。这些唯心论及其变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哲学限制在认识论的领域,就认识论的领域来向唯物论挑战,它们所采用的精神武器,主要是所谓物理学的唯心论。

  这就是列宁时代的哲学斗争的基本形势。

  列宁从青年时代起,就参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他对于马克思主义有广博的、精湛的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最犀利的精神武器。他为了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各种形式的修正主义,对于各种变相的唯心论,作了长期的、不调和的斗争。

  列宁的哲学活动,开始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他的批判的矛头,主要地指向民粹主义和各派修正主义,如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孟什维主义等。在这段时期,他所写的各种批判的著作捍卫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俄国的传播扫清了道路。

  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以后,一切反动势力向马克思主义猖狂进攻。资产阶级的学者、作家和记者,都想方设法要“驳倒”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论。革命队伍中蜕化变质的分子,也背叛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采取修正主义的立场,出现了取消派、召回派、孟什维克派、马赫派、“造神派”,宣传最反动的哲学观点,如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信仰主义和公开的僧侣主义。这类的宣传,成了普遍的现象。在这反动年代里,列宁认为,保卫马克思主义、保卫党的理论基础、保卫党的世界观,在思想领域中成了首要的任务。因此,列宁在1908年写成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粉碎了资产阶级思想家和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攻。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著作的伟大的历史意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说明。第一、它展开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列宁首先在这部著作中指出了哲学上的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是从古以来认识论上的基本问题,由于对这个基本问题的解答不同,哲学就划分为唯物论和唯心论两个对立的阵营。并指出:从物质到感觉和思维,与从感觉和思维到物质,这是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前者是唯物论的路线,后者是唯心论的路线。他揭穿了那些自命为认识论上“新”路线的代表的经验批判论、经验一元论等流派的实质,指出他们同康德主义、贝克莱主义和休谟主义一样,都是坚持从感觉和思维到物质的认识论路线的唯心论的斗争,具有原则的意义。另一方面;列宁还指出,真正要把唯物论的认识论贯彻到底,就必须在认识论的领域中贯彻辩证法。他批判了形而上学唯物论在这个问题上的根本缺陷,并教导说:和在其他一切科学领域中一样,在认识论上,也要作辩证法的考察。这就是说,不要把我们的知识当作完成的不变的东西,而是要探求怎样从不知产生出知识,并使不完全不确切的知识变为较完全较确切的知识,因而唯物地解决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问题、真理的实践标准的问题,阐明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以及因果性等范畴,驳倒了一切唯心论及其变种对于这些问题的曲解。列宁把唯物论的认识论原则应用于社会历史方面,严厉地批判了经验批判论和经验一元论把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等同起来的主观唯心论的错误,阐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他说,“一般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真实的存在(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感觉、经验等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的社会意识。”[3]列宁深刻地提出了哲学党派性的问题,说明现代的唯物论属于无产阶级的党派,现代的唯心论属于资产阶级的党派。他深恶痛绝地反对那种妄图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之上、或者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所谓中间派或无党派的资产阶级哲学。列宁的这些深刻英明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划时代的贡献。

  第二、《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著作,总结了自然科学上的最新发现,丰富了辩证唯物论。十九世纪末年以来,自然科学上许多新的发现,打破了从前物理学上的传统的形而上学观念。从前的物理学认为物质有不变的性质(如不可入性、惰性、质量等),认为原子是一种不能再分割的物质粒子,由于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这种关于物质结构的传统观念打破了。于是那些不懂得唯物辩证法、受了唯心论影响的物理学家就认为“物质消灭了”,物理学的“危机”到来了,形成了物理学的唯心论。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利用关于科学上的最新发现之唯心论的解释,来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大声叫嚣着“物质消灭了”,“唯物论也消灭了”。列宁为了粉碎这类敌人的攻击,唯物地概括了自然科学这些最新的成就,指出自然科学中所发生的急剧的变革,不仅不否定主张世界物质性的唯物论,并且进一步证实了唯物论的正确,加深了关于物质及其特性的观念,丰富了唯物论的内容,并且赋予了唯物论以新的形式。列宁还指出,自然科学家只有自觉地成为辩证唯物论者,才能在自然科学研究的领域中开辟广阔的新途径。

  列宁的这部著作,不仅清除了一切唯心论派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作的种种“修正”和曲解,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并且总结了恩格斯逝世以后革命斗争的新经验和自然科学上的新发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部著作在反动的年代里,奠定了布尔什维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人类智慧的宝库。

  《哲学笔记》是列宁钻研哲学问题所作的大量笔记的汇集,包括对几十种哲学著作的摘要和批注。这部笔记虽然并不是准备公开发表的著作,但是却记录了列宁对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的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文献。这部笔记的一小部分写于1895年,大部分则是1914年到1916年写的。列宁非常重视唯物论的辩证法,认为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他的一切著作,都是应用辩证法分析革命问题的榜样。1914年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爆发以后,无产阶级直接冲击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已经迫在眉睫。关于帝国主义矛盾的问题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破帝国主义锁链的薄弱环节的问题、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胜利的问题、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问题、民族问题、殖民地问题,以及反对修正主义者拥护帝国主义战争的问题,等等        所有这一些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都是马克思、恩格斯时代所没有出现过的新问题。为要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具体的、深刻的分析。列宁正是为了这个紧迫的革命任务而用极大的努力研究哲学问题,写成了这部《哲学笔记》。

  《哲学笔记》的中心问题是辩证法。在《笔记》中,列宁着重钻研了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剥取黑格尔的神秘主义外壳中的辩证法,加以改造。他一面摘录黑格尔著作中含有合理内核的片断,一面作出自己的论断。列宁研究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提出辩证法的十六要素,分析了三大规律的各个基本环节。他主张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其他两个规律都可以根据这个规律去说明,所以他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4]又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5]这些原理对于帮助广大的革命干部和革命人民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神实质,起了极大的作用。

  列宁认为,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他说:“辩证法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6]因而断言,“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7]因此,在《哲学笔记》中,除了辩证法问题以外,认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列宁着重说明了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是辩证法的反映论。他特别用很多篇幅,研究了黑格尔对康德的不可知论的批判,论证了世界及其规律的可知性。他指出了唯物论的认识论的许多基本原则,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客观标准,认识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辩证过程,认识不是直线而是螺旋状的曲线,等等。这些原则,都是研究唯物论的认识论所必须遵守的。

  列宁认为,辩证法又是逻辑学,他给逻辑学的本质作了科学的规定:“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换句话说,逻辑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8]从这个规定的内容来看,它和关于辩证法的规定是符合的。列宁还谈到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关系,他说:“逻辑学是和认识论一致的”。[9]“逻辑学是关于认识的学说,是认识的理论。”[10]因此,他认为:在《资本论》中,逻辑学、辩证法和唯物论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11]。列宁关于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的同一性的指示,以及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的一致、理论与实践的一致的指示等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总起来说,《哲学笔记》是辩证法的宝库,其中每一个原理都需要作专门的研究。

  此外,列宁为反对民粹主义的主观社会学而写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1894年),为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思潮而写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年)和《国家与革命》(1917年)等著作,都捍卫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列宁的哲学的斗争,反映了他从前世纪末年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并领导这个斗争的数十年的历史经验。他的哲学的斗争与他的革命的政治斗争联系着,他之促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与他对于帝国主义时代的战争形势的分析,与他对于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的指导相联系,并且他还摄取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充实了唯物辩证法,使唯物辩证法发展到了新的高级的阶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列宁阶段。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粉碎了列宁主义的敌人托洛茨基派和布哈林派的进攻,捍卫了列宁主义。他根据列宁的遗教,领导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依靠自己的经济力量和国防力量,击败了希特勒法西斯主义者的进攻,保卫了社会主义的祖国。在这些艰巨复杂的斗争中,他创造性地运用了唯物辩证法,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他的哲学专著《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以及《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书的关于哲学的部分,或者是尖锐地批判了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对唯物辩证法的歪曲和攻击,或者是纠正了革命队伍内部在理论问题上的错误认识,或者是以简洁通俗的形式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这些著作在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斯大林的著作尽管包含着一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论点,但是总的说来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朽文献。


注:

[1] 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列宁全集》第18卷,第583页。

[2] 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列宁全集》第18卷,第583页。

[3]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344页。

[4]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8页。

[5]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407页。

[6]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0页。

[7]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0页。

[8]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89-90页。

[9]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6页。

[10]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194页。

[11]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第357页。

《唯物辩证法大纲》2.2.3.2 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