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刘仁轨 字正则

刘仁轨 字正则

刘仁轨(602年-685年3月2日),字正则,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刘仁轨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自幼“恭谨好学”,“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唐高祖武德初年,刘仁轨补息州(今河南息县)参军,转任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尉。贞观十四年(640年),因故杖毙折冲都尉鲁宁,为唐太宗所赞赏,后累迁给事中。显庆元年,刘仁轨因处理大理寺丞“毕正义案”得罪李义府,贬青州(山东省青州市)刺史。
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攻百济,督海运遇风覆船,所部死伤严重,朝廷派监察御史袁异式审讯,李义府暗示袁异式:“君能办事,不忧无官。”李义府对唐高宗说:“不斩仁轨,无以谢百姓。”舍人源直心说:“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仅将之免职,以白衣随军自效。龙朔元年(661年)三月,唐军留郎将刘仁愿率数千唐兵留守百济城,以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不久王文度病死,诏以刘仁轨代之,刘仁轨高兴说:“天将富贵此翁耳!”百济起兵,围攻屯其府城的唐将刘仁愿部。刘仁轨任检校带方州刺史,率军赴救,于熊津江(今韩国锦江)大败百济。唐军因战事外利,又值大雪,遂退出平壤,刘仁轨自请留守。
龙朔三年(663年)日本毛野稚子等率二万余人攻新罗,八月,刘仁轨水军率行至白江口,四战皆捷,焚烧倭国战船四百艘,百济王扶平逃奔高句丽,王子忠胜等人投降。日本势力退出朝鲜半岛。当时叛军主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纠集逃散的兵卒,凭借险要地势接应福信,到这时投降了唐军。刘仁轨对他们表示了诚意,让他们攻取任存城来证明自己的真诚,于是百济国的残余势力全部消灭。孙仁师等人整顿部队班师回朝,朝廷诏令刘仁轨留下率领军队镇守百济。
麟德二年,封禅泰山,仁轨领新罗及百济、耽罗、日本四国酋长赴会,唐高宗大悦,擢为大司宪。袁异式大惧,内心不安,刘仁轨告诉他忘掉过去的事,乾封元年(666年)六月,刘仁轨迁右相,兼检校太子左中护,累前后战功,封乐城县男,推荐袁异式任中台司元大夫。监察御史杜易简曰:“斯所谓矫枉过正矣!”咸亨元年(670年)正月初三,刘仁轨乞老归养,获准,不久复出,出任陇州刺史,以防吐蕃。咸亨三年(672年),出任太子左庶子。咸亨四年(673年)三月初十,奉命改修国史。
仪凤二年(677年)五月,吐蕃犯扶州(治同昌,今甘肃文县)临河镇,唐军兵败,朝廷以刘仁轨为洮河道(军在鄯州城内)行军镇守大使,建议屡遭李敬玄反对,仁轨因此怀恨在心。一日刘仁轨上奏:“西边镇守,非敬玄不可。”李敬玄推辞不掉。仪凤三年(678年)九月,李敬玄大败,唐军损失过半。韦述曰:“世刘公逞其私忿,陷人之所不能,覆徒贻国之耻,忠恕之道,岂其然乎?”
武则天亲政时,意图诛杀裴炎,派郎将姜嗣宗自洛邑出使长安,问刘仁轨意见。刘仁轨问姜嗣宗洛阳的情况,姜嗣宗说:“我觉得裴炎举止很奇怪,有异于常。”仁轨说:“您察觉了吗?”姜答道:“是的。”刘仁轨告诉他:“仁轨有事禀告,请帮我顺便上奏罢。”姜嗣宗答应他。第二天,姜嗣宗带着刘仁轨的奏章返回洛阳,结果刘仁轨在奏章说“嗣宗知裴炎造反,而不上奏。”武则天则处死裴炎,并在都亭驿将姜嗣宗处以绞刑。
垂拱元年(685年)正月二十二,刘仁轨逝世。武则天停朝三日,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撰有《行年记》、《永徽留本司格后本》十一卷。
统帅 B+
(刘仁轨将兵严整,转斗陷阵,削平辽海,其勇无前。高宗时之良将,苏定方、裴行俭外,应推仁轨。)
武力 D+
(不详。)
军谋 B+
(刘仁轨治戎安边,绰有心术,儒将之雄者也。高宗时,围平壤不克。诏仁轨与诸将议去留。将士咸欲还,仁轨曰:“今平壤不胜,熊津又拔,则百济之烬复炎,高丽之灭无期。吾等虽入新罗,正似坐客,有不如志,悔可得邪?扶余丰猜贰,表合内携,热不支久。宜坚守伺变以图之,不可轻动。”众从之。时敌守真岘城,仁轨夜督新罗兵薄城扳堞,比明,入之,遂通新罗饷道。而丰果袭杀福信,遣使至高丽、倭丐援。会诏遣孙仁师率军浮海而至,诸将议所向,或曰:“加林城水陆之冲,盍先击之?”仁轨曰:“兵法避实击虚。加林险而固,攻则伤士,守则旷日。周留城,贼巢穴,群凶聚焉。若克之,诸城自下。”于是仁师等帅陆军以进,仁轨率水军自熊津江往白江,遇倭人白江口,四战皆克。扶余丰脱身走,伪王子扶余忠胜等率其众与倭人降。百济诸城,皆复归顺。)
智略 A+
(刘仁轨少恭谨好学,遇隋末丧乱,不遑专习,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初,
苏烈破百济,沙吒相如、黑齿常之啸亡散,据险以应福信,至是皆降。仁轨谕以恩信,令自领子弟以取任存城。二人讫拔其城,百济余党悉平。时刘仁愿至京师,帝劳曰:“若本武将,军中奏请,皆有文理,何道而然?”对曰:“仁轨之辞,非臣所能。”帝叹赏之。先是,仁轨任带方州,谓人曰:“天将富贵此翁邪!”乃请所颁历及宗庙讳,或问其故,答曰:“当削平辽海,颁示本朝正朔。”卒皆如言。仁轨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凡仕高宗、武后,奉上则瞿瞿若不及。)
内政 A-
(刘仁轨为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搒杀之。及守百济。时经福信之乱,僵尸如莽,仁轨始命瘗埋吊祭焉。葺复户版,署官吏,开道路,营聚落,复防堰,赈贫贷乏,劝课耕种,为立官社,民皆安其所。遂营屯田,以经略辽东。初,贞观、永徽中,士战殁者皆诏使吊祭,或以赠官推授子弟。显庆后,讨伐恩赏殆绝;及破百济、平壤,有功者皆不甄叙。州县购募,不愿行,身壮家富者,以财参逐,率得避免。所募皆伫劣寒惫,无斗志。仁轨具论其弊,请加慰赉,以鼓士心。)
魅力 A-
(刘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肋使引决。及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曰:“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执政,荐为司元大夫。后镇洮河,奏请机急,多为李敬玄抑却,仁轨乃表敬玄为帅以代己,果覆其众。裴炎下狱,仁轨方留守京师,郎将姜嗣宗以使来,因语炎事,且曰:“炎异于常久矣。”仁轨曰:“使人知邪?”曰:“知。”及还,表嗣宗知炎反状不告。武后怒,拉杀之。史臣韦述论曰:“刘乐城甘言接人,以收物誉,故乐城之善于今未弭。呜呼!高名美称,或因邀饰而致远。刘公逞其私忿,陷人之所不能,覆徒贻国之耻,忠恕之道,岂其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