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的高峰《战争与和平》

我认为,在历史事件中,所谓伟大人物只有微小的作用……不知道这是不是错误,但我在写作过程中完全相信,当我在描写一八〇七年的历史事件,特别是一八一二年的历史事件时,这种宿命的规律格外明显,我不能添写那些人的意义,他们似乎控制着事件,其实他们比其他事件参加者更少作出自由的人的行为。——《略谈〈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
读完《战争与和平》,你会感觉安德烈、娜塔莎、皮埃尔甚至还有普拉东似乎是你的老朋友,下一秒就会登门拜访,你会想前往莫斯科、彼得堡还有童山,循着他们的足迹,去看看他们生活过的地方。托尔斯泰想要人们去热爱无数永不枯竭的生命,他做到了,《战争与和平》完稿150多年后,人们仍为他写的东西而哭泣、欢笑和热爱生活。因为这里有最深层次的共鸣,在平铺直叙的文字背后是最真实的你我。

毛姆认为最伟大的小说家是巴尔扎克,而最伟大的小说是《战争与和平》。他在笔记中评论道,托尔斯泰区别于其他俄国贵族的只有一点,那就是留下了两部作品,一部是《安娜·卡列尼娜》,另一部就是《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主要写1812年俄法战争(也即俄国“卫国战争”)期间俄国的社会风貌,既有宏大的历史变迁,又有细腻的家长里短,流露出史诗传奇的魅力,同时避免了历史纪事的枯燥。

不少人开卷读到安娜·舍勒家的宴会场景,看到一派奢靡又八卦的贵族生活,觉得索然无味。其实,写小说就像绘画,人物轮廓从不甚鲜明到精致剔透,这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功夫,人物形象的拼图只得随着情节发展逐步完整,任何作家都不可能在第一页就绘出一幅全景画。作为读者,一旦得以把握住人物性格,再读下去便是一个渐入佳境的享受过程,就像走进了舒适区,此时停止阅读反倒会不适。随着主人公渐次出场,作家的视角也开始在宏观和微观之间不停切换,宏观是指两军形势,微观就是几大家族间的往来与情仇,二者始终在同一个故事中和谐共生。虚实结合也甚是巧妙,拿破仑一世、亚历山大一世、缪拉、库图佐夫等是真实存在的,而小说主人公都是虚构角色,二者没有主体和背景之间的明确划分,读者甚至不会注意分辨安德烈公爵和库图佐夫孰虚孰实。

小说的核心是三个贵族家庭:别祖霍夫、保尔康斯基和罗斯托夫。娜塔莎·罗斯托夫是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颇受欢迎的女性角色,是为数不多称得上有血有肉的少女形象:纯真背后是悯人的内心,善良之下也不乏普通人的欲望。娜塔莎是推进情节发展的核心力量和沟通各个家族的重要纽带,她天生具有开朗、乐观、活泼的积极品质,是难得一见的纯粹的人。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安德烈公爵)没有活到最后,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主角之一。托尔斯泰没有将他塑造成英雄,而是把他写成一个有魅力、有道德、有思想的男人。安德烈公爵和皮埃尔·别祖霍夫深邃的思辨式对话体现了托尔斯泰本人对生命和信仰的反思。纵观全书,他们是作者挖得最深的两个角色,也是最有想法的两个人。至于皮埃尔,他最朴实和真诚不过,不善于也不屑于社交,偏偏又因为继承家产成为数一数二的富豪。他始终在同自己的内心作斗争,永远在思考,想要洞察生命的意义。他尝试过解放农奴,还加入了共济会,最终,俄法战争期间的见闻让他变得成熟和果断。

字里行间明显看得到作者对拿破仑的贬抑与对库图佐夫的赞赏。古都莫斯科被占领了,为什么溃退的却是法军,倒下的却是拿破仑的第一帝国?洞若观火的库图佐夫认为不能从表面的得失进退来判断军队实力和国力的变化,他看到了自发形成的民间游击队,感受到士兵们想要反击法军的急切心情,因此判断临时丢掉莫斯科没有关系,在这样的“人民战争”气氛中,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俄国。果然,卫国战争的后半段成为“人民战争”,每一个士兵、地主还有农民的高昂士气让俄国人最终战胜法国侵略者。

在小说结尾处,难得的和平终于到来。时间来到8年后的1820年,度过艰难时世活下来的人开始过上幸福、平静的生活,但同时也归于平凡。不妨摘一段对娜塔莎的描述:“她发胖了,身子变粗了,从现在这位强壮的母亲身上很难认出当年那个活泼苗条的娜塔莎。她的面孔定型了,神情娴静、温柔而开朗。她的脸上已没有青春的魅力。”200年后,我们的变化轨迹莫不是如此。

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经历是生死;对人类文明而言,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战争。《战争与和平》共有四卷,长达110万字,塑造了559个人物,从奥斯特里茨战役前讲到俄法战争后,从拿破仑的巅峰写到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衰亡。从篇幅来看,战争部分远长于和平部分,除去尾声处“真正的和平”外,俄国人始终生活在被入侵的阴影之下。无论是公爵还是伯爵,无论拥有多少财富、多少农奴和多么大的庄园,一个人对拿破仑一定半是崇拜半是憎恨,排斥法国的同时又在社交场上讲着法语。托尔斯泰伯爵笔下19世纪初的俄国与今日世界并无两样——战争与权力永不眠,相似的勾心斗角和情感纠纷总是在不断复制,对一个时代或一个人来说新鲜的东西,在这个古老的舞台上已经上演了无数次。小说史诗般波澜壮阔的构图难掩作者对渺小个人的悲悯。“可他们也是人哪!”上至总司令,下到普通士兵,这句感叹被敌对双方不同身份的人说了许多次。与此相对应的,正是战场上不假思索的攻击和行军途中对俘虏的无情杀害。

作者在第三人称叙事中加入了很多议论,并借此展现了自己的世界观。托尔斯泰有一种强烈的宿命论和不可知论观点,他认为周围发生的一切不仅是为了达到每个人的目的,而是可能具有人们不理解的目的,或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而这种目的又为那人类无法理解的总目的服务——人类所能达到的,只是观察生活现象的对应关系罢了。历史的进程和战争的胜败都由推动人类的神秘力量决定: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绝不是由于拿破仑本人的英明领导,法军败走莫斯科也不是因为他的错误军事指挥——天才如拿破仑,也只是命运的傀儡。同时,托尔斯泰反对个人意志在战争中可以起到任何决定性作用,因为在卷入成千上万人的混乱战场上,将领的命令不可能得到执行,这也是军事报告充满谎言的主要原因。一场战役结果如何绝不像史学家说的那样依赖于某人的指挥,而是被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每一个士兵的思想和行为都需要被考虑在内。也就是说,战争是极其复杂和混乱的系统,不可能服从于两军领袖的意志。他的宿命论和战争理论并不矛盾,可以说所有微小行动的总和导致了战争结果,战争结果又能被解释为天意。

笔者近日读到一篇评论,对其中一句深表赞同,它说《战争与和平》不是托尔斯泰所有小说里的best,而是greatest。在艺术上,《战争与和平》也许没有达到《安娜·卡列尼娜》臻于至善的造诣,毕竟连陀思妥耶夫斯基都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但如果谈到历史意义和在代代读者心中留下的波澜,气势恢宏的《战争与和平》似乎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这个阅读碎片化和视频为王的时代,110万字显得太长,但我可以直言不讳地说,一些现实中没有或求而不得的东西,在这里你能够欣然寻获。另外,读完之后你可能会说,原来这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

本文有关内容可参见:
《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
《略谈〈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威廉·萨默塞特·毛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