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大纲》2.1.5.3 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3、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代表,他创造了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论的哲学体系,并且第一个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唯心论的辩证法。处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交替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作为资产阶级哲学家同时又是普鲁士官方哲学家的黑格尔,在他的方法之间的矛盾。
黑格尔主张存在和思维两者统一于绝对观念,因而在唯心论的基础上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黑格尔认为,思维并不是人类的思维,而是在世界存在以前即已存在的一种精神或理性,即所谓“绝对观念”,它在世界以前早已存在,是世界的本体,是一切事物的泉源。
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逻辑阶段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产生以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绝对观念作为纯粹抽象的概念、范畴在发展转化。在这阶段的最后,绝对观念就否定它自身而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即从思维“外化”为自然界,到达于自然阶段。人类出现以后,绝对观念就转入了精神阶段,于是摆脱了自然物质的形式,回复到了与它相适合的精神形式,在这里,绝对观念就通过“艺术”、“宗教”和“哲学”三种形式完全认识了自己,而黑格尔的哲学是绝对观念的最后完成和最高体现,是哲学史发展的最高峰。绝对观念在这里就完全认识了自己,终结了自己的发展。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其实质是同上帝创世说一样的。黑格尔的哲学其实也就是装扮成哲学的神学。
黑格尔的哲学虽然是唯心论的,但是在这个体系里面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合理内核”,这便是以唯心论观点表述的辩证法。黑格尔研究了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历史哲学、美学和哲学史等等,在这些领域中,黑格尔都找出了贯串于其中的发展线索,这就永远结束了那种认为自然、历史和人的思维都是永不发展的形而上学的见解。黑格尔企图在这些发展过程中,通过一切表面的偶然现象,找出它内部的规律性来。尽管由于他个人及其时代知识的限制,以及他的唯心论立场的限制,他只能提出这个任务,而并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但是他的哲学中的这些合理因素对于唯物辩证法的产生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
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主要如下:
首先,黑格尔天才地猜测到了思维规律和客观现实规律的一致性。黑格尔既然认为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客观存在是绝对观念的产物、绝对观念的体现。因此,他就自然会把思维规律说成就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即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规律。在他的逻辑学中,不仅研究了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而且把思维规律推广到客观世界,并从逻辑上来研究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这是黑格尔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结果。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指出:“黑格尔确实证明了: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更正确些说,不是证明了,而是天才地猜测到了。”[1]
其次,黑格尔表述了运动、变化、发展和联系的思想。黑格尔认为任何概念和范畴都是不断地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由一个必然地转化、过渡到另一个。列宁指出:“黑格尔在一切概念的更换、相互依赖中,在它们的对立面的同一中,在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转化中,在概念的永恒的更换、运动中,天才地猜测到了的正是事物、自然的这样的关系。”[2]黑格尔将自然、历史及精神的世界都想象成为一种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精神现象学》里,黑格尔提出了认识的主观能动性,批判了对认识过程的形而上学的理解,还提出了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的一致性;在《历史哲学》里,他把历史的发展过程看作是各个历史阶段前后相随的统一的过程。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次 这是他的巨大功绩 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3]
再次,黑格尔提出了辩证法的三个规律:
从量转化为质和从质转化为量的规律;
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依照恩格斯的说明,这三个规律是被黑格尔以唯心论的方式当作思维规律来表述的。第一个规律表述在《逻辑学》的存在论中;第二个规律表述在《逻辑学》的本质论中;第三个规律是整个体系构成的根本规律。黑格尔的错误是在于:“这些规律是作为思维规律强加于自然界和历史的,而不是从它们当中抽引出来的。从这里就产生出整个牵强的并且常常是可怕的构造:世界,不管它愿意与否,必须符合于一种思想体系,而这种思想体系自身又只是人类思维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如果我们把事情顺过来,那末一切都会变得很简单,在唯心主义哲学中显得极端神秘的辩证规律也立刻就会变成简单而明白的了。”[4]
此外,黑格尔还揭示了认识的过程是不断地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揭示了本质和现象、偶然性和必然性、自由和必然等范畴之间的辩证联系,等等。所以,虽然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论的,是概念的辩证法,但是他“在概念的辩证法中天才地猜测到了事物(现象、世界、自然界)的辩证法”[5],而且这种辩证法是异常丰富的。正因为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具有这样一些积极的成分,所以它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导。
注:
[1]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192页。
[2]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210页。
[3]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0页。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6页。
[5]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2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