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2.1.5.1 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根据

2023-11-11 14:36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五节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和唯物论

1、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根据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的德国哲学。这个哲学,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论哲学,后一部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哲学。

  这个时期的德国经济政治情况,比较英法两国落后。英国资本主义发达最早,在十七世纪时已经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在十八世纪后期,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十八世纪的法国,则已经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而德国当时还是手工业生产,封建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境内各小邦各自分离,还没有成为统一的国家,所以不论在经济上或政治上都异常落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还不成熟,在政治上还不能成为对抗封建制度的统一力量,因此非常软弱,不得不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贵族相妥协。当“法国革命像霹雳一样击中了这个叫做德国的混乱世界”[1]时,德国资产阶级也曾感到兴奋,希望能在德国实现政治上经济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法国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愈趋激烈时,他们又感到恐惧,由同情革命而转为反对革命了。德国资产阶级一方面要求反对封建制度,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一定程度的进步要求;另一方面又害怕对社会进行根本的革命改造,害怕群众的革命运动,向封建势力屈从和妥协;因而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德国哲学也就具有进步的和保守的两个方面的矛盾。马克思曾说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的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2],恩格斯也指出,十九世纪的德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一样,哲学革命充当了政治革命的序幕,但是这两种革命却是非常不同的[3]。这就是说,德国古典哲学曾感受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进步要求,这表现在辩证的方法方面;但是德国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妥协和对革命的反对态度,又表现在唯心论的体系方面。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哲学中,德国庸人的面孔有时从肯定方面表现出来,有时又从否定方面表现出来。”[4]

  德国古典哲学也直接承受了十七        十八世纪以来某些先进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一些卓越的思想家如笛卡儿、斯宾诺莎、菜布尼茨等的辩证法思想,都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先导。如恩格斯所说,“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十八世纪的法国对英国(而英国哲学是法国人引为依据的)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5]

  德国古典哲学一方面反映了封建制度崩溃的倾向,反映了法国革命斗争的经验,一方面又或多或少地综合了当时自然科学的知识,例如天文学、地质学、力学、化学、生物学等等,这也是德国古典唯心论哲学具有进步的一面的原因。

  以上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根据。


注:

[1] 恩格斯:《德国状况》,《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第635页。

[2] 马克思:《法的历史学派的哲学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00页。

[3] 参看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0页。

[4] 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页。

[5] 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页。

《唯物辩证法大纲》2.1.5.1 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根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