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学中医:5.7问饮食口味

5.7问饮食口味
同学们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中医问诊之问饮食口味。

问饮食口味,是指对病理情况下的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口中气味等进行询问的方法。问饮食口味主要是为了解体内津液的盈亏及输布情况,脾胃运化功能及疾病的寒热虚实性质。

(一)问口渴和饮水

⑴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个就是问口渴和饮水。
问口渴和饮水,主要是用来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以及津液的盈亏及输布的情况。
首先我们看看第一个就是口不渴饮。
正常人,津液没有损伤,是不会出现口渴的,也不想喝水。
但是在病变的时候,也会出现口不渴,不想喝水。口不渴,说明津液没有受伤。津液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受伤呢?通常感受寒邪或者湿邪,引起的寒证、或者湿证的时候,是不会损伤人体的津液,所以也会出现口不渴饮。
口渴欲饮,根据它的表现,可分成3种:微渴、大渴,以及渴不多饮。
我们来看第一种口渴:微渴。
微渴,是指一般的口渴,想喝水。通常表明津液有损伤,但并不严重。常见于热邪和燥邪,损伤了津液,但并不严重。
另外一种微渴是,口干微渴,同时兼有发热,微有恶寒。这是外感温病初起,热邪损伤津液也不太严重,而表现出的微渴证。
第二种口渴:大渴。
大渴,有两种表现。
如果口渴非常明显,而且,喜欢喝冷饮,常见于里热炽盛的阳明经证。里热炽盛,津液大伤,所以,口渴表现很严重,而且,喜欢冷饮;
另外还有一种大渴,喝水很多,伴有多食多尿,同时身体逐渐消瘦,这是消渴病。相当于西医上所说的糖尿病病人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
第三种口渴,就是渴不多饮。
渴不多饮,有4种表现:
一种是渴不多饮,伴有身热不扬、心中烦闷、苔黄腻者,通常是湿热证导致的。这是因为热邪伤津,所以口渴;因为体内有湿,所以不会多饮;
另外一种渴不多饮,伴有身热夜甚,(就是发烧,在晚上的时候,会比较明显),同时,也有心烦睡不着觉,舌红绛的表现,这见于热病、温热之邪进入了营分证。因为热邪耗损阴津,所以口渴;但是又由于热邪,能够蒸腾营阴,上承于口,所以渴,却不想多喝水;
再一种渴不多饮,表现出虽然有饮水,但是喝进去的水,会把水它吐出来,我们称为水入即吐,通常见于痰饮停于胃。这是因为痰饮内阻,津液不能够上承于口,所以口渴;体内有饮邪,饮与津液同样是属于阴液,体内并不缺水,所以,渴不多饮,水入即吐;
最后一种渴不多饮,表现出口干,但是漱水不欲咽。也就是说,他口里面含着一口水,但是不会把它吞下去。这种病人会伴有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的表现,与瘀血阻滞有关。因为瘀血内阻,津液失去输布,而出现口干。但是体内津液并没有亏乏。所以喝不进去水,只是漱水,不欲下咽。
以上是口渴和饮水的意义。

(二)食欲和食量
下面,我们来看看食欲和食量。

食欲,是指进食的要求和对进食的欣快感觉,通常是指想不想吃;
食量,是指实际的进食量,通常是指吃饭,吃的多不多。
想不想吃,吃的多不多,这是判断脾胃功能强弱以及疾病的预后和转归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下,就是胃气。胃气,就是指脾胃的功能,也就是脾胃的运化水谷津微的功能。
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就是说,当脾胃功能强的时候,表明有胃气,那么这个人要么就是健康的,要么即使他有病,病情也比较轻,预后也比较好。
而当脾胃功能不足的时候,既不想吃,吃的也很少,这表明无胃气。无胃气表明病人病情比较重,预后不太好。
当然,这里“无胃气则死”,并不表明胃口不好,吃的很少的人就一定会死。只是说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对于疾病的预后和转归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要判断一个病人的疾病的轻重和预后转归,就要看他的脾胃功能到底好不好,他想不想吃,吃的多不多。
关于食欲和食量,我们这里分成3个部分来学习,
第一个,我们来学习食欲减退和厌食。
食欲减退,是指进食的欲望减退,甚至不想进食。中医又称之为不欲食,食欲不振,纳少、纳呆、纳差等。
通常只要脾胃有病变,都一定会有食欲减退的表现。比如:脾胃虚弱,湿邪困脾,饮食停滞等等,都可以导致食欲减退。
另外,肝胆湿热,也会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导致食欲减退。
厌食,是指厌恶食物,甚至是闻到食物的味道,就不想吃饭了。
这与饮食积滞,脾胃湿热、肝胆湿热所引起脾胃的病变密切相关。
但是在临床上面,我们碰到有一些早孕的孕妇,如果有厌食的表现,这属于生理的现象,不属于病态。
第二,我们来看看,就是饥饿的表现。
饥饿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消谷善饥,一种是饥不欲食。
消谷善饥,是指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食后不久又会觉得饥饿。这种吃的多,饿的快的症状,又称为多食易饥;
而饥不欲食,是指虽感饥饿,但不欲食,勉强进食,但是食量很少。
饥饿与胃的受纳腐熟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胃火比较明显的时候,通常会使胃的受纳腐食的功能增强。胃火有两种:一个是实火,一个是虚火。
当胃实火亢盛,腐熟太过,它就会表现出来多食易饥的症状。
如果多食、伴有多饮、多尿以及身体消瘦,这是消渴病典型的症状。
如果吃得多,但是大便稀溏,这是属于胃的腐熟功能正常,但是脾的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弱,我们称为胃强脾弱。
饥不欲食,也是由于火热导致了胃的腐熟功能太过。但这种火热,不是实火,而是由于胃阴不足的虚火。虚火内扰,同样可以使胃的腐熟太过引起饥饿感。而人体的阴液亏虚,阴虚失润,胃的受纳功能减退,所以不想吃。这种病人通常会这样描述病情:人已经饿的不行了,但就是吃不下。或者即使要吃,也只能吃一些流质食物。
第三个,就是偏食食物和异物以及食欲的变化。
通常偏食食物和异物,比如:嗜食生米、泥土、纸屑等等,与小儿的虫病有关系。
食欲的变化,要分3种情况来看,
1.如果,在疾病中,食欲慢慢减退,食量也慢慢减少,这是胃气减退,疾病加重的表现;
2.如果,在疾病过程中间,食欲渐渐地恢复,食量渐渐地增加,就是胃气渐复,疾病向好一个标志;
3.如果,久病重病的病人,本来是不能够吃饭,但突然想吃,而且吃的还很多,中医这种现象称为除中。它是胃气将绝,病危的一种征象。

(三)口味
下面,我们来学习问口味的意义。
口味,是指口中异常味觉或者气味。

口味,可以反映脾胃的功能,因为脾开窍于口。另外,五味合五脏,所以口味还可以反映五脏的病变。

口淡,是指口中乏味甚至无味。
请注意,有些人觉得自己口中没有异味,这是否就是口中无味的口淡呢?其实不是的。口淡,是指什么味道都尝不出。正常人口中没有异味。但是,如果吃甜的,可以感觉到甜味;吃酸的,可以感觉到酸味等等。所以,我们不能够把正常人口中的没有异味,来称为口淡。
口淡,是指口中没有味道,而且也尝不出任何味道。通常是指虚证和寒证的病变。比如:脾胃虚寒、运化失职或者是寒湿中阻,以及寒邪犯胃,导致的阴邪不损耗阴液,引起的口淡。
口酸,酸入肝。所以,肝胃郁热的病人,比较容易见到口酸,泛吐酸水。
另外,吃多了,饮食积滞,它会出现嗳腐吞酸表现。
口苦,苦属火。所以,肝胆火旺,或者心火上炎,都会表现出来口苦。
口甜,甜入脾。所以口甜,通常是与脾病有关。比如:脾胃湿热,或者脾气亏虚,都可以感到口甜。
口粘腻,是指口中总是感觉到不爽。通常与湿热、痰热、饮食积滞有关。
口中黏腻,常常与味觉异常同时并见。
如果口黏腻,伴有甜的味道,通常表明了湿热、痰热在脾胃;
如果口黏腻,伴有苦的味道,通常代表了湿热、痰热在肝胆。
口涩,涩,是干燥的意思。口涩,就是口中没有水分。燥热伤津,阳热气火上逆,都会表现出口涩。而且口涩通常与舌燥同时出现。
口咸,是指口中有咸的味道。咸入肾。所以口中有咸味,通常代表的是肾虚水泛的病变。
以上是我们学习的饮食口味的病变及其意义。 本节课就讲到这里。
各位同道,本人自学中医并取得了行医资格,其中走了很多弯路,这是暨南大学孙立老师讲的课程,我认为这个课程非常优秀,我整理制作,同道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