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谁造就了白起

2022-10-24 15:26 作者:火凌天下  | 我要投稿

太史公评价他:料敌合变,出其无穷,声震天下。

教员说: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他就是秦将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郿城人,事奉秦昭襄王,生平大小七十余战,未尝败绩,逢战必求全歼。在《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中有明确斩首数量的有这么几行记载,秦昭襄王十四年 攻韩魏与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秦昭襄王三十四年,攻魏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两万;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 斩首五万,秦昭襄王四十七年攻赵于长平坑四十五万。

从几万,十几万到最后的几十万,粗略统计,白起一生经历的战斗中,有百万人死于他指挥的战斗。白起因此被人称为杀神,也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不乏残暴不仁。是白起真的残暴不仁还是有别的原因。

从《商君书》里我们或许能一探究竟

 

无论是要获得爵位 官职还是仆人只能通过作战获得军功

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法严苛,重刑轻赏,在利出一孔,壹刑壹赏的理念下,《商君书 弱民》中有“利出一孔”民众获取赏赐的途径只有一个,就是农战。

《商君书 赏刑》中有“壹赏 壹刑”“利禄官爵 ,抟出于兵”“富贵之门,必出于兵”要获得高官厚爵只有参军作战。

获得爵位,仆人的途径被限制在了军功授爵,贵族子弟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官职的方法被堵死,《商君书 垦令》中有“无得取庸。”不许卿 大夫 家长雇佣仆人。“均出余子之使令,以世使之,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概。不可以辟役,而大官未可必得也,则余子不游事人”给卿大夫 贵族嫡长子以外子弟担服徭役赋税的法令,再提高他们免服徭役的条件,让他们从掌管为服徭役之人供给谷米的官吏那里领取粮食,他们就不可能逃避徭役,而且想做大官也未必能够获得,那么他们就不再四处游说或投靠权贵。《商君书 境内》中有“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其无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军”  。有爵位的人乞要无爵位的人做他的仆人,每一级可以申请一个。没有军役的时候,庶子每月为其大夫服役六天。有军役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役使庶子。

军功也是简单粗暴的数人头记军功,一颗人头一个军功,低级爵位升迁只要一颗人头,高级军官升迁就要看军队整体斩首数量,高级军官的任务是指挥不是冲锋杀敌,高级军官亲自杀敌甚至有罪,《睡虎地秦墓竹简 效律》中有“故大夫斩首者,迁”也就是降级处罚,只有军队大量斩首之后才能计功授爵,《商君书 境内》“其战,百将、屯长不得首,斩;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百将、屯长在作战时如果得不到敌人首级,是要杀头的;如果得到敌人三十三颗首级以上,就算满了朝廷规定的数目,可以升爵一级。“战及死吏,而刭短兵,能一首则复。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行间之吏也,故爵公士也,就为上造也;故爵上造,就为簪袅;就为不更;故爵为大夫。爵吏而为县尉,则赐虏六,加五千六百。爵大夫而为国治,就为大夫;故爵大夫,就为公大夫;就为公乘;就为五大夫,则税邑三百家。故爵五大夫;皆有赐邑三百家,有赐税三百家。爵五大夫,有税邑六百家者,受客。大将、御、参皆赐爵三级。故客卿相,论盈,就正卿。就为大庶长;故大庶长,就为左更;故四更也,就为大良造” 如果将官战死,卫兵要受刑罚;如果卫兵中有人能够得到敌人一颗首级,就可免除刑罚。

  军队围攻敌国的城邑,能够斩敌人首级八千颗以上的,或在野战中能够斩敌人首级两千颗以上的,就算满了朝廷规定的数目,所有各级将吏都可得到赏赐,都可以升爵一级。军官旧爵是公士的就升为上造;旧爵是上造的,就升为簪袅;旧爵是簪袅,就升为不更;旧爵为不更,就升为大夫。旧爵为小吏的,就升为县尉,赏赐奴隶六人,五千六百钱。旧爵为大夫,担任国尉的,升为官大夫。旧爵为官大夫的,升为分大夫;旧爵为公大夫的,就升为公乘;旧爵为公乘的,升为五大夫,并赏给他三百户的食邑。旧爵是五大夫,升为庶长;旧爵为庶长,升为左更;旧爵为三更的升为大良造。庶长、三更及大良造都赏赐三百户的封邑,另赏赐三百户的地税。有了六百户的地税和封邑就可以养客。将军、车夫、骖乘都赏赐爵位三级。原来客卿为相,满足了朝廷的规定就升为正卿。

《商君书 境内》“其战也,五人束簿为伍,一人兆而刭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 在战争中,五人编为一个名册,为一伍,若一人逃跑,就加刑于另四个人,如果谁能斩得敌人一颗首级,就可免除刑罚

利出一孔的理念下军功获得的利益是封厚的“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能够斩获敌人甲士首级一颗就赐给爵位一级,赏给田地一顷,宅地九亩,还一律赐庶子一名,就可以担任军队或行政部门的官员。

死后军功也可以用来彰显个人地位,《商君书 境内》“公士以上至大夫,其官级一等,其墓树级一树” 公士以上直到大夫,爵位每高一级,他的坟上就多种一颗树。

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军就不断进行屠杀。

公元前354年,秦孝公八年,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

公元前331年,秦惠文王七年,秦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

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八年,与魏战,斩首四万五千。
    公元前318年秦惠文王后七年,韩、赵、魏、燕、齐师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修武,斩首八万二千。
    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后十一年,樗里疾攻魏焦,降之。败韩岸门,斩首万。

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后十三年 庶长章攻楚与丹阳,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
    公元前301年昭襄王六年,伐楚,斩首二万七千。庶长奂伐楚,斩首两万。
    公元前298年昭襄王九年,大败楚军,斩首五万。
    公元前293年昭襄王十四年,白起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
    公元前280年昭襄王二十七年,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斩首三万(一说二万)。
    公元前275年昭襄王三十二年,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鸢,斩首四万。

公元前274年昭襄王三十三年,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

公元前273年昭襄王三十四年,白起击魏华阳军,芒卯走,得三晋将,斩首十五万。

公元前264年昭襄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公元前260年昭襄王四十七年,长平降秦,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赵人大震。
    公元前257年昭襄王五十年,攻晋军斩首六千,晋楚(走)流死河二万人。

公元前256年昭襄王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攻赵,取二十余县,首虏九万。

以上是从商鞅变法至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历次战争大屠杀的记录。前后一百一十年中,共屠杀一百六十一万七千人口。可以肯定,还有一一些小规模的屠杀数字没有记录下来。从屠杀的趋势看次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秦孝公时只屠杀一次,七千人:惠文王时屠杀五次,共杀二十九万七千人:秦武王屠杀一次,六万人;到秦昭襄王时达到最高峰,共屠杀十四次,杀百二十五万三千人。这种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应该说是秦国“计首授爵”奖励军功政策所引起的必然结果。秦军为了在战争中立功受奖,就要多杀人,而杀人的首级就是报功的证据。秦军为了增加斩首的数量,甚至不惜杀良冒功,故谯周所讲的,“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是有根据的。

在秦法的逼迫下,秦军从士兵到指挥官都渴望大量人头,士兵需要人头来赎罪升迁,各级军官需要不同数量人头完成指标不被处罚进而升迁,作为最高指挥官也有自己的人头数量指标,这样看白起逢战必求大量杀伤,是秦军上下集体的诉求也是秦法的要求,只不过白起随着战争的获胜他也不断升迁,他每次斩首数量也不断增加,直至长平之战,坑四十五万。

秦法铸就秦军这个虎狼之军,也成就了白起这个盖世名将,这一切都是六国子民的人头。秦法不作改变白起这样的将军还是会不断出现,因为军队整体的诉求是人头,军功授爵的量化也是人头。

文献取自《商君书》《史记》《军功爵制研究》


谁造就了白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