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凯利个人建构主义(补发)

2018-07-20 20:36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凯利认为每个人都是“科学家”:普通人在探索现实,建构自己的生活;科学家在探索世界,用假设、实验等来预测未来。(建构:人们用来解释世界、分析世人的观点,是人们用来对事件整理分类的一种概念)

人格即个人的建构系统。建构依据作用可以分为核心建构和外围建构,核心建构处于基础地位,基本决定了个人行为的一致性,很难更改,而外围建构则是比较容易变化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核心建构,比如,Up的核心建构是真诚,在与他人交往时,首要看的就是真诚(包括看待很多事物)——对别人是否真诚,对自己是否真诚。我的外围建构是诸如学习能力、经济能力等。

根据建构通透性,可以分为可渗透建构和非渗透性建构,可渗透性建构即较容易允许新的成分纳入其中,非渗透性建构则很难让新的内容纳入其中。完全的可渗透或非渗透性建构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太容易纳入新的信息,完全不筛选,会导致个人建构的混乱;太严格的,不让任何新的信息纳入,则会固守其中,如陷入抑郁状态的人,多半是难以纳入新的信息,固守那些具有威胁性的信息、建构。

根据建构的可变性,可以分为紧缩建构和松散建构。紧缩建构,即用同一个建构去预测其他情境(保持一致性);松散建构,即对事件的预期随着情境、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单纯集中于某一种,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单纯紧缩建构的人,会用单一的眼光看世界,如果是具有敌意的,那么他会将很多事件和行为都解释为具有攻击性的;单纯的松散建构,如精神病患,用随机、混乱的预测方式生活。

凯利还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由个人预测事件的方式引导,以下是几种引导方式:

二分推论,即建构相似性和相异性(每个建构都必须要有的),所以,要形成建构,至少要三个要素(挑选其中两个寻找相似性,另一个与这两个寻找相异性),由此可以得出建构级(如好-坏、善-恶、聪明-愚笨)。

选择推论,在二分建构中作出选择,是确定建构还是扩展建构,确定建构即根据旧有概念进行解释,扩展建构是采取新的概念进行解释。一般来说,趋于保守的人,更喜欢安全,喜欢确定建构;而乐于冒险的人,会更多选择扩展建构。

凯利的研究方法,之前在生涯咨询的个人建构主义中有介绍过。大概流程是,让被试罗列出一系列的要素(如职业、亲戚的特征),然后用二分推论找出建构级(相似与相异背后对应的是什么要素、什么特征)……一个人的建构数量越多、越复杂,则这个人的认知复杂度越高,更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预测未来他人的行为或是预测未来的职业选择);而建构数量少的人,认知结构简单,预测的准确性较低(通俗来讲,把握人性的能力也越低)。

凯利的建构理论中,有一个很有趣的治疗方法,大家若感兴趣,可以试一试。

固定角色疗法: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构系统,因而,要改变一个人的建构,或需要一个新的建构系统(如要矫正心理问题,可以采用新的建构系统)。具体方法是,设想一个新的角色,该角色有理想的建构系统,并以理想的新建构系统生活。构想新角色完毕,自己就把自己当成那个角色(虽然一开始会感觉很虚伪,但是随着扮演的时间拉长,新的建构系统也会慢慢的形成)。比如,我不满意我在陌生人面前胆怯,于是,我设想一个理想角色(在陌生人面前能够滔滔不绝的人),揣测他的建构系统,并使用他的建构系统(把自己当成他)来生活,直至我形成了新的建构系统,获得了新的角色能力。

前期工作要做好:比如要准确详实地描述出新角色的特点、建构,要充分接纳新的角色。


凯利个人建构主义(补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