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者养也》作者:行德学派创始人·李向东

孔子在《论语·季氏篇》有云:“不学礼,无以立。”由此可知礼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另外荀子也在《荀子·礼论》篇有云:“礼者养也。”这里的意思是说:礼仪是一个人素养的外在表现。中国人喜欢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这种礼的作用《孟子·离娄章句下》有云: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 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这里孟子的“敬人者人恒敬之”正好体现出牛顿的物理学第三定律,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表述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恰恰说明牛顿弟三定律的实质是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篇中的表述是:“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意思是:用违背情理的话去责备别人,别人也会用违背情理的话去回报你;用违背情理的手法得到的财物,也会不合情理的失去。所以在《论语·卫灵公》篇孔子有云:“知(通“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是不完善的,所以事情的最终完善和完成,是得益于礼的落实。
《礼记-曲礼上》对违礼者的忠告是:“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太上贵其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礼记中这段话意思是: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仪来教化人们,使人们有了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上古时,人们崇尚“德”,后来却讲求施报,礼则崇尚往来。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不合礼的;别人施恩惠于自己,却没有报答,也不合礼。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社会便会倾危,所以说:礼,不能不学啊!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明白对于那些不懂得礼尚往来的人,就是没有基本的素养,就是等于把自己降格到禽兽的地位,还不以为耻。进一步来讲,对于那种不懂礼尚往来的人也是不值得人们去尊重的,并且是因为他们自己不遵守礼仪,而间接的放弃了受人尊重的权利。因为礼是法的基础,合起来叫做礼法,我们现行的法律,都是人类在生活与交往中产生的约定俗成的礼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而对礼的破坏就是对法的藐视。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把礼作为四维之一,并且而放到了第一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让礼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书中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道家对礼的重要性上有老子在《道德经》弟38章的讲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在句末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意思是说对礼的践踏是失德的人,是没有道德的人。而不遵守礼仪的人,正是忠信衰薄的表现,也是祸乱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