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学原理课程全集 共28讲 2021年春

2022-07-15 21:44 作者:月見の桜_  | 我要投稿

2021年美学原理第四到六、第八到十讲笔记(待续)

第四讲 美学本体论·康德美学与审美现代性

(一)人生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

出生于东普鲁士格尼斯堡

16岁进入格尼斯堡大学哲学专业

31岁获得硕士学位,到格尼斯堡任教

46岁成为哲学教授,开始学术研究

重要著作

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

1788年《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

1790年《判断力批判》→美学

《纯粹理性批判》的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二)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

1.提出问题:感性与理性,谁能抵达真理?

(1)理性主义(唯理论):人有理性,而且是被先天植入,而后用理性认识先天的能力

(2)经验主义(经验论):知识都是后天,只能用经验获得

经验主义发展的极致——休谟:未经经验证实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

2.目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唯理论与经验论都认为知识是“判断”

表现为“XX是XX”

(1)先天分析判断(唯理论的倾向)

例:

  • 红花是红的,其有必然性,但无新的意义。红已包含在红花词意内
  • 数学中为解决问题,需要不断数学变形、推纳演绎

(2)后天综合判断(经验论的倾向)

例:红花是香的,不具有必然性,但有新的意义。是经验感知,无法从红花概念中得出“香”

(3)先天综合判断

例:7+5=12,具有必然性

所有数学判断都是先天综合判断

3.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 :自然界具有规律,人(主体)的目的在于认识规律
  • 康德:自然符合先天认知形式,主体有特定的认知形式得出共同普遍必然的答案。即将事物所有概念除去,当主体去认识时,一定通过了某种认知形式

(1)先验认知形式

认知事物时一定带有“时间”与“空间”的认知形式

人为自然立法(非意识决定物质)

康德认为自然无法认知到,是认知对象透过本体认知能力,恰好符合我的观念


美学本体论(3)康德美学思想(... P7 - 31:57


(2)真正的自然:物自体

人如何要认知物自体会陷入二律背反

(3)二律背反:a命题与b命题都成立,都有普遍性,但两者矛盾

康德提出的四种二律背反:

Ⅰ.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Ⅱ.宇宙是否有可再分的东西

例:如原子等基本粒子是否有不可再分的点?如果有,那么那个点由什么组成?

Ⅲ.世界上是否存在自由意志

Ⅳ.宇宙是否有成因

(4)

  • 感性: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靠感官收集起来形成感性
  • 知性:人的认识能力。将感性收集的信息通过“概念”形成理性
  • 理性

(5)十二认知范畴(先验)

(转自网络)

量的范畴

  • 单一性
  • 多数性
  • 全体性

质的范畴

  • 实在性
  • 否定性
  • 限制性

关系的范畴

  • 依存性与自存性(实体与偶性);
  • 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和结果);
  • 协同性(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

模态的范畴

  • 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 存有与非有;
  • 必然性与偶然

(三)伦理学《实践理性批判》

核心问题:人的道德规范从何而来?

情景问题:是否对恐怖分子行刑或利用其他无辜的人来迫使其就范(类电车难题)

康德态度:人是目的,人不能成为手段

1.伦理学的前提:人是自由的

人具有自主意识,不是被外界环境所强制推动的,否则,道德不存在

人在做事时需要原则与理性→主观

人为自己立法

但人不能随心所欲沉溺于欲望,需要用理性约束

2.人为自己立法

(1)假言命令:道德准则条件

例:如果我赚钱了,我将讲诚信

(2)定言命令:道德准则条件

例:不论是否赚钱我都要讲诚信

定言命令因为“信仰”所以可普遍化,且是个人将其普遍化的结果,从个人准则到全世界都应当进行的准则

(3)必然与自由的矛盾

在特定情况下的违心情况(人常会成为手段,比如服务员)

康德认为人不能单一看待,人自由又必然

  • 处于现象界的人必然,无法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 处于本体的人自由

总结推引: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 ↓

认识论 伦理道德

↓ ↓

感性、知性 自由、理性

↓ ↓

概念范畴 普遍化

↓ ↓

理性 道德

判断力

(四)美学《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是将知性与欲求连接起来的能力,分为审美判断力与目的判断力

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关键

(1)无利害而生愉快

  • 美感:无利害的,无功利性
  • 快感:使心情愉悦,但具有功利性

例:关于暴力美学与悲剧的情感发泄

(2)无概念而有普遍性

有概念则为认识论,所以审美无概念

解释:指还未形成概念时,只停留在形式,无具体概念形容,此时才是审美的


美学本体论(3)康德美学思想(... P8 - 25:28


概念具有普遍性,但审美也有普遍性

当事物不止满足我需求,而且认为别人也会有

(3)无目的而合目的

一般认识是由愉快而生判断

美感是由判断而生愉快,而此判断就是先验目的

①目的

  • 经验目的:人做事情都有目的
  • 先验目的:人先天认知的形式,一定形式过滤信息后形成对世界的认知,称为“心意状态”

②美

  • 纯粹美:只有形式的,无目的的美

例:大自然的花鸟鱼虫、花纹图案

  • 依存美:有一定的目的,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美

(4)所有的前提逻辑:审美共同感

无概念的必然性

人与人间存在共同感,所以审美也是有共同感的,是先前理论的前提与底线


第五讲 美学经验论·本体论的解构与唯意志论美学

↗心理:弗洛伊德、实验心理学

康德

↘社会: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

一、美学本体论的解构

美本质的问题不需要再进行探讨

西方哲学演变: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

最大的解构美学本体论,进行了语言论转向——维特根斯坦

重要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1889——1951)

(一)人生简介

1889年出生于奥地利,家庭显赫

22岁时在柏林与曼彻斯特学习航天工程,对数学与逻辑学发生兴趣

到剑桥大学从师罗素学习逻辑学与哲学

但因一战爆发回到奥地利参军,后被俘,在战壕内待了九个月,写出重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其在1921年出版

回到家乡进入小学教书

后又回到剑桥大学教书

写出《哲学研究》,开启日常语言学转向

(二)理论

1.语言图像论

语言就是在描绘世界这个图像,强调语言的确定性,语言可以精确表达现实,但美与道德无法精确描述

问题一句话可能有不同的语境,语言和图像不一定是一一对应

2.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

3.语言游戏说

本质由用法决定,不存在永恒的本质

4.家族相似

“家族”难以定义,难以界定

所有的语言都有家族相似性,“美”这个概念也具有家族相似性

“美”没有本质,所以“美的本质是什么”是个伪命题

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美学

(1788——1860)

(一)人生简介

1788年出生于德国的银行家家庭

1819年写出《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后申请大学教授

后定居法兰克福孤独终老

(二)意志哲学

1.人的世界分为意志(意欲)与表象

意志:盲目的生命冲动,无指向、无目的

此后一直会建构一系列表象

世界的一切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2.悲观主义人生观→易导向虚无主义

因为叔本华认为生命与世界的本质都是意志,会产生满足与不满足

欲望不满足会痛苦,欲望满足会产生新的欲望

愉快是生命的片刻,痛苦是生命的本质

3.摆脱痛苦的方法

(1)禁欲:消灭欲望

(2)审美

审美直观:不涉及任何欲望

发生条件:

❶审美的对象不是具体的,而是理念本身

❷审美主体是纯粹无意识个体,直观到事物的理念的对象时,产生审美愉悦

审美特点

无功利、不涉及利害

物我两忘、主客交融→康德的自失

③艺术的分类(等级)

由高向下等级越高(功利性越弱)

建筑

造型艺术(图画、绘画)

语言艺术(文学:小说比诗歌更高级)

戏剧(最高级:悲剧)

音乐

三、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美学

(1844——1900)

(一)人生简介

1844年出生在德国基督教家庭

大学期间到波恩大学学习,再到莱比锡大学学习古典语言学,后对哲学产生兴趣

25岁时未论文答辩就被聘为巴塞尔大学古典文献学教授

1872年出版《悲剧的诞生》

后辞去大学教授,到欧洲四处游离,期间写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899年精神失常

1900年在德国魏玛去世

(二)思想理论

1.尼采的思想核心:生命意义与文化批判

(1)生命意义

酒神精神、权力意志、“超人”

(2)文化批判

批判西方形而上学传统

批判理性主义

批判基督教(主人道德、奴隶道德,发起口号“上帝已死,重新估计一切价值”)

2.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

(1)象征义

酒神象征世界的本质,意味着的艺术,体现在音乐艺术

日神象征世界的外观,意味着的艺术,体现在造型艺术

合二为一为“悲剧

(2)原则

酒神体现“醉”的原则,是生命的原始冲动,打破个体,是种过度原则

日神体现“美”的原则,维持个体,是种适度原则

3.悲剧的本质

(1)矛盾→悲剧

酒神与日神的冲突(原始欲望推动人进行表达,但日神谨慎又让人一定程度上保持克制,以此发生矛盾冲突)

艺术中能呈现快感的是酒神

(2)快感→形而上的慰藉

人对此悲剧产生的情感是站在“上帝视角”,是观众看着剧中人物本能的冲动产生矛盾,在矛盾中个体消亡

加缪《鼠疫》

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


美感经验论(1)本体论的解构与... P10 - 36:37


4.权力意志

一种创造性力量

审美中其作用的就是权力意志

人对事物美与丑的判断,取决于对象是激发还是压抑热闹的意志

挫伤了意志就是“丑”,激发或提高了意志(生命本能)就是“美”

尼采将审美问题换到了审美能力问题,且审美与权力意志有关

尼采美学的梳理总结:

美感是意志投射到客观对象的结果

艺术是通过改变体现某种生命创造力


第六讲 美学经验论·精神分析美学

一、弗洛伊德

(一)重要著作

1895年《关于歇斯底里症的研究》

1906年开创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

1908年弗洛伊德与荣格、阿德勒创办国际精神分析学会

50年代后逐渐融入其他学派,例如:法兰克福学派

(二)无意识理论

1.精神结构

精神的三重结构: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

其中潜意识是无目的冲动,但起到决定性作用

2.梦

梦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显现

(1)一般儿童的梦较为简单,但成年人的梦是被伪装过的

(2)梦的四种伪装方式

压缩:不同的意象被浓缩、集中起来

移置:一件事物转移到另外一件事物上

象征:“性”的欲望

①男性生殖器:枪、棍、棒、雨伞、匕首

②女性生殖器:坑洞、罐、箱子、口袋

③性行为:有节奏的活动(舞蹈、骑马)

二次加工

3.过失心理学

口误现象

遗忘现象

都是潜意识显现出的必然

(三)心理结构理论

1.本能论:人内心的欲望冲动

(1)早期理论中的两种本能

自我本能——维持生存

性本能——繁衍

(2)后期理论两个方面的本能

生本能(自我本能、性本能)

死亡本能

自我本能:对“爱”的本能诠释

如恋人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班级同学间的友谊都与性有关

即所谓人类原始的乱伦的欲望

例:古希腊神话、《雷雨》、《快把我哥带走》

性本能:性是一切的快感

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

死亡本能:人都有倾向于死亡的状态

①向外:攻击(破坏外在事物的冲动)

②向内自我惩罚、性虐待、受虐狂

死亡本能的替代:讣告、参加葬礼、欣赏哀乐

2.人格结构理论《自我与本我》

自我:潜意识的欲望,遵循快乐原则

本我:现实中的自己,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对崇高的追求,遵循道德原则

纳博科夫《洛丽塔》

3.情结论

俄狄浦斯情结:男孩的恋母仇父情结

厄勒克特拉情结:女孩的恋父仇母情结


美感经验论(2)精神分析美学(... P12 - 03:08


纳西斯情结:自恋

(四)精神分析的美学分析

1.升华理论

艺术创作→源于人的本能→性本能

通过艺术创作实现未满足的愿望,否则欲望的发泄会愈发变态

弗洛伊德解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美感经验论(2)精神分析美学(... P12 - 14:14


2.作家:白日梦

创作行为类似于儿童的游戏,想象空间

艺术作品就是作者某种被压抑的欲望,升华成为艺术创作冲动

3.美感

(1)美感是本能释放的快感,艺术为本能释放提供替代性的满足

(2)幽默

是以开玩笑的方式合理合法正当的把自己无意中的欲望发泄出来的方式

同时也与被压抑的创伤性经验有关

二、荣格

(一)心理结构

1.对弗洛伊德的反驳

(1)反对弗洛伊德将性欲作为唯一驱动力

(2)所有的无意识不能归咎于个体无意识

2.荣格的三层意识

有意识

个体无意识:可被感知,人的早期生活(即童年生活)

集体无意识:人类在遗传中在天生就具有的共同记忆,具有普遍性

(二)原型

在人类历史中不断出现,然后不断呈现的一种意象的可能性

例:神话中的母亲形象、儿童形象、生与死、自然植物、月亮的意象

1.四种基本原型

1)人格面具:人在扮演某种社会角色

(2)阿尼玛:男性心中女性的那一面

阿尼姆斯:女性心中男性的那一面

(3)阴影:人最原始的欲望与本能

(4)自性:人的各个人格是协调起来相互协作构成一个整体的

(三)艺术与美学分析

1.艺术类型问题

(1)抽象:抵御对象的影响→否定性的投射

(2)移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对象中,对对象灌注生命以产生审美→肯定性的投射

(3)内倾:强调作者意图

(4)外倾:作者必须遵循现实,作者不能左右自身意图,有无形的外力推动

2.集体无意识与艺术

作者的创作不受自己控制,是受集体无意识控制

可以通过疯癫、不正常的方式激活集体无意识

3.作者与作品问题

作为个人的艺术家:强调作者本人

作为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强调作品

个人与作品间无必然联系

不能通过作家的个人解释作品

艺术作品不是作家个人生活的展现,越是伟大的作品,往往越能呈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个人性的东西越少

不正常的作者往往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美感经验论(2)精神分析美学(... P12 - 44:30



第八讲 审美建构论·审美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发展史

1、1796年特拉西《意识形态的要素》

建立观念学→意识形态指人的某种观念

2、1845年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不全是观念科学,而是一种特定人群(统治阶级)自我辩护的某种虚构

→意识形态属于观念性上层建筑

3、1929年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知识社会学:思想不是凭空产生,来源于特定的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应当非政治化研究


审美建构论(1)审美意识形态(... P15 - 23:12


4、1929年葛兰西《狱中札记》

文化领导权理论:革命不仅要靠暴力,还需要向群众传输社会观念,则需要争夺文化领导权

5、1970年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意识形态具有物质性特征

6、西方马克思主义

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

7、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

美学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8、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

(二)后意识形态时代(意识形态终结)

从20世纪50或60年代开始

1946年加缪提出意识形态终结

1954年法国理论家雷蒙·阿隆发表《意识形态时代的终结》,其指出人们已不常谈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

1960年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发表著作《意识形态的终结》

八九十年代时后意识形态概念再被提出

1989年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写出《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的人》,其中认为自由主义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结,提出“历史终结论

1996年亨廷顿发表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文明冲突论”,即文明冲突取代意识形态冲突

(三)原因

1、宏大叙事(真理、意义、崇高)消解了

人们开始讨论产生愉悦的东西

2、人们感到虚假意识对人们的欺骗,认为讨论“宏大”无大的价值意义,转向更能直接感觉到的愉快

(四)分析

1、意识形态的终结→冷战思维→对资本主义的辩护

2、“意识形态终结”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补充齐泽克《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犬儒主义意识形态

犬儒:不信奉、谈论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政治≠操控

(五)内涵

1、意识形态不是科学,因为意识形态≠知识,不是一种论证


审美建构论(1)审美意识形态(... P15 - 33:53


2、意识形态是一种想象(≈三观),是对社会“本该如此的想象”,不是认识

补充佩里·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这个概念就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为什么人们开始想象在远方跟我们不一样的人就是我们的同胞?

会体现在当同胞受难时会产生同情感,而对其他民族国家受难会有幸灾乐祸的情况

3、意识形态对自我与现实的关系想象

人可能通过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来定义自我:如社恐、内向、外向

体现意识形态建构性,导致人成为什么

4、询唤个体为主体

(1)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

①自我的形成

婴儿0~6个月(前镜像阶段):从母胎内到陌生世界中,第一次心理挫折,被动感受外界

6~18个月(镜像阶段):比如孩子面对镜子会手舞足蹈并笑,镜子会随着自己的动作而动。在想象中获得某种控制感

我最初的诞生就是一种想象,“镜子”源于外在一切的反射,如父母对待孩子的回馈

我他结构

家长与教师会不断回馈“你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他着印证自我是什么,则自我永远是他者的自我

询唤

通过召唤获得认同,认同后成为某种人


审美建构论(1)审美意识形态(... P16 - 16:18


5、实践导向

实践中完成自我想象

网络争论一方一定会想要说服陌生的对方,以维持原有意识形态的想象

6、“前理解

理解之前所具备的一系列的基础

类似于认识某物需要有一定的知识

二、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审美的矛盾性

审美即是个人的,又具有普遍性

美的背后是一种权力,制订一种客观化的美学原则,让个人感受到美

最高级的意识形态作用于审美

(二)同构性

“某种审美已经过时了,现在流行XXX”

审美——温柔的权力,内化的压抑

消费社会定义出的精致——小资审美


审美建构论(1)审美意识形态(... P16 - 28:38


反思审美很可能是被社会意识形态建构出的结构,所以探讨美时不要探讨美本身问题,而要探讨是什么让人觉得美

在意识作品中会无形灌输、迎合某种意识形态

《夺冠》对女排精神、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的反思

《小舍得》、《虎妈猫爸》、《银河补习班》等教育剧中将传统应试教育观与快乐教育观进行二元对立

《还珠格格》呈现宫廷与民间割裂的社会,强调宫廷中情与爱先天不足,民间与之相反,小燕子以民间身份感化皇阿玛

《步步惊心》中若曦对最高权力的臣服

《后宫甄嬛传》中所有关系变为利益交换,集体主义价值观失效


审美建构论(1)审美意识形态(... P16 - 31:28



第九讲 审美建构论·阶级与审美趣味

文化研究三方面:阶级、性别、种族

一、提出问题人的匮乏感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伪文青?为什么会存在鄙视链?

(一)分析问题【阶级与审美趣味】

1、人是群居动物

①人会要自己变强,会获得很多资格,可以制定很多标准

②人会像强者靠拢,让自己更合群

则真正的社会强者,会影响到大众审美,审美是少数精英决定的

杨贵妃、楚王好细腰、裹小脚

关于人的认同也有一部分能反驳的现象

2、休谟《论审美趣味》

审美的标准由有鉴赏能力的人决定,即少数精英群体

(二)车尔尼雪夫斯基

俄国美学的三驾马车“别车杜”,即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

1855年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核心观点:美是生活,艺术品呈现出想象生活的样子,就是美

阶级地位的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审美具有阶级性,会体现在体型美

(三)凡勃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1、有闲阶级

掠夺更多资本不从事生产性劳动,成为有闲阶级,通过炫耀性消费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2、炫耀性休闲

(1)相较于生产没有用的礼仪修养、学识:需要金钱与时间

(2)代理休闲制度:佣人、仆人、贵妇


审美建构论(2)阶级与审美趣味... P18 - 01:27


贵妇是男性的代理休闲,体现男性的地位与价值

3、炫耀性消费

“贵”取代了“美”,社会审美受到金钱影响

西方银制品与铝制品地位的转变

真品与赝品审美上大致相同,但赝品金钱意义下降会导致审美下降

(四)保罗·福塞尔《格调》

不同阶级有不同偏好,衣服穿着、家庭摆设等可以识别阶级

(五)布尔迪厄1984年《区隔:对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针对康德的本质化判断

1、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就是带着习性与资本进入特定的场域


审美建构论(2)阶级与审美趣味... P18 - 27:46


(1)习性:受到社会规则影响,运作在个体上,产生本能的选择

(2)资本

  • 物质性资本:经济资本(金钱与其相关事物)
  • 非物质性资本:社会资本(人脉关系)、文化资本(学识、修养、阅历等)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人区隔社会靠文化资本

(3)场域:社会关系环境

2、审美趣味问题

审美趣味不仅是审美,还是一种阶级区隔。审美天然无绝对的高低,但有阶级的高低

如对生活方式的审美,不同的审美判断审美倾向,决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空间归属

解析现代艺术品需要解码能力

3、审美趣味阶级划分

  • 统治阶级审美趣味:拥有大量文化资本,追求自由的趣味,显示自己与下层人的不同,重视文化、教育、知识
  • 中产阶级审美趣味:不从事直接的生产性劳动,一方面努力摆脱工人阶级,彰显与众不同,但又缺乏一定的文化资本
  • 工人阶级审美趣味:处在被统治的状态,偏好实用功能的消费品


第十讲 审美建构论·单向度社会与文化工业批判

一、马尔库塞:本能革命与新感性美学

1968年历史事件·法国“五月风暴

1、历史过程

3月,法国学生反对美国侵略越南,袭击美国新闻处,部分学生被捕,导致学生围困总部大楼要求释放学生,并与警察进行街垒战

5月4日法国的大学开始罢课

5月13日巴黎80万人大游行,法国其他城市也相继爆发游行

5月17日法国全国工会宣布罢工,支持学生

5月底,全国预计1000万人罢工,学生与工人分别占领学校与工厂,法国进入瘫痪状态

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出逃,请德国军队镇压学生革命

后法国总理通过各种方式平息事态

2、学生运动“三M”精神领袖

马克思、马尔库塞、毛泽东

3、诉求与口号

商品是人民的鸦片

不要改变雇主,而要改变生活的被雇佣

消费社会不得好死、异化社会不得好死,我们要独创一个新的世界,我们拒绝用一个无聊至死的危险去换取免于饥饿的世界

4、后世评价为“丰衣足食的反叛

5、马尔库塞的活动

成为五月风暴学生运动的领袖

1955年《爱欲与文明》、1964年《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当中的意识形态研究》

(一)总体思路

1、总体性的变化

社会由原本的阶级矛盾尖锐变得非常稳定

2、物化的新形式

工人阶级表面上物质逐渐富裕,但异化加深了

3、传统阶级意识转化为了“新感性”

4、进入艺术中,否定总体性

(二)单向度社会与技术理性

背景二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物质极大丰裕,蓝领工人白领化,福利国家的崛起,导致工人生活水平提升,工人阶级与资本主义矛盾减弱,马尔塞尤称为“发达工业社会”进入“单向度社会”

理论资源:异化与商品拜物教,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观点的补充

1、单向度的人:只有认同而没有批判,产生单向度的意识形态,被其控制下的人即单向度的人。失去否定批判、超越维度

如果一个工人与他的老板,欣赏同一个电视节目,游览同一圣地,如果一个写字员打扮的和她雇主的女儿一样漂亮,如果黑人拥有一辆凯迪拉克牌的汽车,如果他们都阅读同一种报纸,那么这种童话并不标志着阶级的消失,而是标志着现存制度下的全部人口在很大程度上分享着用以维持这种制度的需要和满足

——马尔库塞

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依然是奴隶

——马尔库塞

2、产生原因:科技发展,技术进步

技术看似中立,实则具有极权性

3、对文化工业批判

技术会作用在审美意识形态上,制造一种虚假需求

消费社会中企业通过广告创造需求

(三)发达工业社会的艺术状态

1、发达工业社会前的艺术

  • 以肯定的方式表达否定(超越现实)
  • 以否定的方式表达否定(破坏性/矛盾形象)

2、现在的艺术变成了对现实的某种认同,缺乏了否定的维度

艺术变得生活化、日常化、庸俗化、商品化

(四)新感性

将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思想进行结合

1、《爱欲与文明》

爱欲指弗洛伊德的“生本能”

人必须压抑原本作为动物的本能属性,才成为了人

  • 基本的压抑:维持文明必不可少的
  • 多余的压抑:为了维持某种统治而强加于人的本能压抑。发达工业社会文明对人的压抑就属于此

2、本能革命

彻底解放爱欲,建立一个所谓的以快乐原则、爱欲为基础的社会,以达到真正的自由

3、新感性美学

艺术在于对现实的否定,体现在某种陌生化的方式,而不是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的虚构世界,以此体现出艺术的理想性,展现现实中被异化的人性,从而展现希望

二、阿多诺:否定辩证法与文化工业批判

中心问题:反体系、反总体性

(一)否定辩证法

1、总体性、同一性:追寻事物的本质问题,所有问题归咎于共性的本质,阿多诺认为其背后是一种权力

体现在用一种标签概括一个群体

2、传统辩证法

阿多诺认为传统辩证法强调事物的肯定方面

阿多诺认为辩证法应从特殊事物出发,强调特殊性与差异性

艺术领域:艺术不是多方面的同一,否则会被扭曲,应强调特殊性与个别性

(二)文化工业批判《启蒙辩证法》

文化工业

将文化产品作为了一种商品,按生产商品的逻辑,建立工业体系(流水线)

1、工具理性问题

  • 工具理性:一种为我所用的计算,强调功利性目的
  • 价值理性:强调一件事物本身的独特性价值

①文化工业遵循商品交换原则,文化本身不再具有精神价值

②文化工业是一种标准化的生产,人们消费接受的方式也是被标准化的投放

美国漫威电影,明星人设

③文化工业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

(三)文化工业的艺术

1、限制人们认识现实和世界

2、让艺术成为了娱乐

3、让人成为了某种意识形态所需要塑造的样子,导致艺术类型的凝固化

美国牛仔裤流行时,破洞裤作为个性的体现被资本企业收编,个性又被纳入生产循环中

(四)现代艺术→具有政治功能

1、现代艺术是对现实的否定性认识

传统艺术强调模仿,模仿现实容易变为认同现实

所以阿多诺支持先锋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即对现实的疏离,具有激进性

2、艺术要有自恋性

拒绝交流,拒绝进入市场

意识形态自由的艺术:不被任何意识形态裹挟

问题①:如果艺术拒绝交流,容易形成小圈子中的游戏和娱乐,是否还具有政治批判功能?

问题②:真的会有艺术脱离意识形态吗?

问题③:质疑文化工业真能没有能动性且没有社会反叛吗?阿多诺的认识是否太过精英主义?

美学原理课程全集 共28讲 2021年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