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取经传法
如是我闻
这四个字,几乎是每部佛经开头的第一句话。
翻译出来就是:我听到的是这样。
为什么佛经要用这一句话作为开头?因为释迦摩尼佛在世传法四十五年,却只言传身教,并未书写出版佛经。
佛陀灭世后,后世弟子为了留存佛法,进行过数次聚会集结,将各自听到的佛陀的思想背诵出来,并与大家讨论,最后将结果集结成经书,这就是历史上最初佛经的由来。因为当初还未发明纸笔,佛经都是口述背诵相传。
第一次集结是在佛陀弟子大迦叶尊者领导下,五百名已证四果罗汉的弟子于灵鹫山下王舍城七叶窟进行,大家推举阿难尊者口述结集。最终形成了最初的佛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和杂藏。其中《杂藏》,记录的是佛陀的偈语。
第二次集结发生在佛灭世百年后,于吠舍离进行,此次集结发生了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这是僧团的第一次分裂,影响深远。原因在于大家对于戒律的理解不同,作为长老团的上座部坚持持行小戒律,但青年僧团的大众部却更愿意不拘小节。自此佛教进入部派阶段,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分化出大小乘佛法。
义净法师在其《南海寄归内法传》对大小乘佛法的定义是:若礼菩萨,读大乘经,名之为大。不行斯事,号之为小。
到阿育王时代,在其强大的政权推动之下,僧团进行了第三次集结,并一举奠定了佛教向印度以及世界各地传播的基础经典。
上座部部众不承认阿育王的集结,于是在斯里兰卡进行了第四次集结。并将佛经记录在煮过晒干后的贝叶棕树叶上,这便是最早脱离人口独立存在的佛经,也称贝叶经。
其效用和我国竹简类似,但并不如竹简牢固便以保存。
后来,在缅甸南传佛教还进行过第五次第六次集结。
九死一生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这是唐朝义净法师写的一首关于取经的诗,这首诗如实地描写了:取经不易,法不轻传。这也是西游记中对于取经传法的态度。
义净法师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乘坐商船从南海出发前往印度取经求法,于咸亨四年(673年)抵达南印度。在印度25年间义净大师周游了30多个国家,登灵鹫山,游鹿野苑,拜大觉塔,礼佛陀涅槃地,留学那烂陀寺十年。其与东晋的法显大师和唐代的玄奘大师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求法高僧”,与后秦的鸠摩罗什大师、梁朝德真谛大师和唐代的玄奘大师并称为“四大译经家”,为我国古代海上求法第一人。
据梁启超先生考证,我国古代前往印度取经的法师有明确记载的有一百零五人,其中留下姓名的有二十三人,佚名者八十二人。但根据典籍记载,当时印度佛教中心,如迦湿弥罗,既今天的克什米尔,和王舍城,既灵山所在地,均设有汉寺。
所谓汉寺,差不多就是会馆,可见当时中国求经僧人是有一定规模的。
但求经之路异常艰难曲折,世界屋脊绝非浪得虚名,雪山戈壁横绝万里。法显法师《佛国记》中记载:沙河中多热风,遇则无全;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莫知所拟,惟以死人枯骨为标帜。
慧立法师《慈恩传》记载:莫贺延碛,长八百里……四顾茫然,人马俱绝;夜则妖魅举火,灿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
《昙无竭传》记载:悬崖壁立,无安足处;石壁有故杙孔,处处相对;人各执四杙,先拔下杙,右手攀上杙,辗转相攀,经三日方过;及到平地,料检同侣,失十二人。
即便面对如此艰难险阻,取经人依然前赴后继,纵九死亦犹未悔。国人求经求法信仰之坚定,追求上进精神之纯粹,实在是我中国人之精魄,与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一脉相承。
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独独能在中国发扬光大,不是没有原因的。
舍身传法
大家都熟悉佛经中佛祖剜肉饲鹰的故事:相传释迦牟尼前世为尸毘王,帝释天为了测试他,化身老鹰追逐一只白鸽,尸毘王为救白鸽,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老鹰,以偿白鸽。
这说起来也只是一则寓言,且看历史中几个真实的故事:
慧可断臂
当年达摩祖师在印度学习禅宗之时,他的老师就曾告诉他:你以后必须要去震旦传法。震旦就是古印度对当时中国的称呼。达摩乘海船在广州入境,与南朝梁武帝话不投机,一苇渡江,于少室山面壁九年,以背示人,意:无人可谈。
慧可禅师前来求学,于雪地中用利刃切断左臂,以示法器。达摩回头,传他佛法,慧可便是禅宗二祖。
剖臂藏经
前文提到的经中之王,楞严经,是到唐朝中叶唐中宗神龙元年才传到中国的。这部经书当时被印度的一个国王视为稀世珍宝,将其藏于宫中,并严禁传出国外。
而中国的僧人,在通读已经传到国内的经书后,已经总结出了跟楞严经极为类似的理论,他们将佛经分类,定成三观:空、假、中。而等天竺僧人来到中国,见到此论后大为吃惊,因为这和楞严经几乎完全吻合,而楞严经此时尚未传入中国。
般剌密帝尊者为了将楞严经带出印度传入中国,便将经书抄写在细绢上,用刀划开手臂,藏入绢经,待手臂伤口愈合,这才将经书带出印度传入中国。
船子传法
夹山禅师于华亭礼谒船子和尚。 船子和尚一见,便问:“大德住甚么寺?” 夹山禅师道:“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船子和尚问:“不似,似个甚么?” 夹山禅师道:“不是目前法。” 船子和尚问:“甚处学得来?” 夹山禅师道:“非耳目之所到。” 船子和尚道:“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接着,船子和尚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
夹山禅师刚要回答,却被船子一船桨打落水中。 夹山禅师挣扎着抓住船舷要爬回船上,船子和尚追问道:“道!道!(快回答!快回答!)” 夹山禅师正要说,船子和尚又举起桨页把他打回水里。
这一下,夹山禅师终于大悟,于是点头三下。 船子和尚道:“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夹山禅师接着问:“抛纶掷钓,师意如何?” 船子和尚道:“丝悬渌水,浮定有无之意。” 夹山禅师道:“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
船子和尚知道夹山禅师已悟,如释重负,说道:“钓尽江波,金鳞始遇。” 夹山禅师听了便掩耳。 船子和尚于是赞叹道:“如是!如是!”并嘱咐他说:“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汝今既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
夹山禅师听了,便辞行上路,却忍不住频频回顾。船子和尚看在眼里,知道他心不坚信,于是大声喊道:“阇黎”!夹山禅师听到回首,只见船子和尚竖起桨来,说道:“汝将谓别有(你认为还有别的什么妙法)!”说完便将船覆过来,没水而逝,以绝其疑虑。
佛经就是这样从无纸笔时代,口口相传,到写在叶子上,到被中国僧人冒着艰难险阻取回国内,证道传法,这种思想的传承,实乃人类文明之光,每每思及,心潮难平,眼含热泪。
林中之象
独步天下,
吾心自洁,
无欲无求,
如林中之象。
这是日本一个动漫中的一句台词,出处亦是佛经。今天就以此来描述那些孤独的取经者,证道者,传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