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大纲》2.1.2.6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6、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大的学者。他研究了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美学等许多学问,并且是其中许多门学问的创始人。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在逻辑学方面。在他的逻辑学中,“他到处,在每一步上所提出的问题正是关于辩证法的问题”[1],他“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2],所以他被称为古代最大的思想家。
在哲学观点上,整个地说来,亚里士多德动摇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他把精神叫做形式。他主张物质和形式,对于实物的形成,都是必要的,两者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没有物质就没有形式。没有形式就没有物质。他承认物质是客观世界的基础,可是又主张形式是客观世界生成发展的原因,是支配物质并推动物质的东西。在他看来,物质和形式,都不是被创造的永恒的东西。但物质是未完成的东西,是被动的东西,是可能性;形式是完成了的东西,是能动的东西,是现实性。形式作用于物质,就使物质由被动而能动,由可能性转为现实性,因此物质和形式的统一过程,就是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是世界发展的第一原因,第一推动力,它是绝对不变的。这种形式的实质,就是宇宙精神,就是神,也就是世界发展的终极目的。所以,亚里士多德虽然动摇于唯心论和唯物论之问,最终还是倾向于唯心论。
但是,亚里士多德对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发展是作出了贡献的。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说的批判,具有重大的意义。他指出,柏拉图的所谓“理念世界”完全是一种虚构,这种虚构的实质就在于把本质从具有本质的事物中分离出来,变成了独立的实体。因此,柏拉图的“理念”说不仅没有使事物得到说明,反而使需要说明的事物增多了一倍。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这个批判,实质上是对一切唯心论的批判,它揭示了一切唯心论的共同的认识根源。这种有利于唯物论的见解,至今还保存着它的价值。[3]
亚里士多德在探讨逻辑学的问题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认为只有经过逻辑证明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所以他把逻辑作为人们获得科学知识的工具。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是一部流传最广的逻辑著作,在这本书中,他叙述了人类思维的各种形式,把概念,判断、推理作了透彻的分类,提出了三段论的格和式,制定了三段论的主要规则,并且还研究了下定义的方法。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了思维规律即矛盾律和排中律,也蕴涵地提出了同一律。他的许多重要命题在逻辑学的发展中一直保存下来,直到现在还有重要的价值。亚里士多德系统地研究了形式逻辑,使它成为了一门科学。他是形式逻辑的奠基人。
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中,把思维形式作为事物存在形式的反映,认为必须把二者密切地联系起来考察。列宁说:“亚里士多德处处都把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混合起来,而且混合得处处都显出客观逻辑来。”[4]这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的第一个特点。
其次,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中表现了他那种对思想活生生的泉源进行探索的才能,马克思把他比作“才能出众的探宝者”。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就是这种生动探索的很好说明。他研究了一切存在的最基本的形式和最普遍的关系,列举了十种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形态、领有、能动、被动,而且探索了各种范畴的相互关系,指出“实体”是基本范畴,是自然界中独立存在的东西,其余九种是确定实体的各种不同的方面和状况的附属范畴,亚里士多德就是这样来把握范畴间普遍联系的辩证法的。
亚里士多德逻辑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演绎法,注重于从普遍抽引出特殊与个别。他虽然提出了归纳法,并认为归纳法和演绎法不可分割、互相补充,但他认为只有一般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知道了一般就可以知道特殊,而有了特殊的知识还不能得到一般的知识。
以上所述,说明了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中主观逻辑和客观逻辑是一致的,到处都有活生生的探索,到处都提出了辩证法的向题。虽然他的哲学观点最终是唯心论的,他的逻辑学最终是形而上学的,但他对于思维辩证法和逻辑学的研究,却留下了许多功绩。
注:
[1]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7页。
[2]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9页。
[3] 参看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313页。
[4]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