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汉服从古至今都没被国人重视?
汉服,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汉代服饰,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从黄帝时期到明末清初时期,经过四千多年的自然演化与民族融合而形成的独特的具有汉民族特征的服饰,其大体风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系。

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汉服在不同的朝代具有不同的形制,也代表了不同的符号。直到清朝时期,剃发易服的政策,才使得在中华大地存在了几千年的汉服几近消失,并且逐渐被人们遗忘。
一、汉服的起源和发展
汉服起源于黄帝时期,据《史记》记载:"黄帝之妻养蚕取丝,并以做衣裳"。夏商时期,冠服制度初步建立,那时的服装主要为上衣下裳,上衣没有扣子,在腰部两侧有很宽的腰带;下裳遮住膝盖。到了周朝,冠服制度趋于完善,汉服基本定型。
逐步呈现出交领、右衽、系带等基本特征。春秋战国时期,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影响,汉服融合了其他民族服饰的元素,主要表现为深衣和胡服。

秦汉时期的服饰仍然以深衣为主,但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到了汉朝,服饰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整体上呈现出凝重、典雅之感。
魏晋时期,开放自由的社会风气外显在服饰上,使得这一时期的服饰有了潇洒飘逸之感:服饰以宽松舒适为主,袖口肥大,不受束缚。
到了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服饰的形制变得更加开放。宋代在政治上虽然比较民主开放,但是在思想上受到了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虽大致承袭了隋唐时期服饰的形制,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在圆领袍基础上加了褙子。

元朝时期是汉服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蒙古族入主中原以后,并没有将汉族人的服饰废弃掉,而是将其与蒙古族服饰的特点相互融合,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制:"质孙衣",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肩背挂大珠。
明朝建立不久后,就力图清除之前蒙古族对汉族服饰的影响,恢复隋唐时期服饰的形制。在明朝时期棉布得到大众的喜爱,普通百姓的服饰材料也有所改良。
此时期人们除了穿戴传统样式的帽子,还有朱元璋亲自设计的两款,全国通用。到了清朝,统治权落入满族人手中,统治者推行满族服饰,汉服开始出现断层。
有典籍曾经这样描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从周秦汉魏到隋唐宋明,汉服款式虽然多种多样,不尽相同,但是其中结构却是一脉相承,万变不离其宗。那么如此精美和富有意义的文化传统服饰却断代了数百年时间,没有被国人重视,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二、汉服没被国人重视的原因
1.定价不同,价格不同于价值
如今虽然目前市场上的汉服商家数量不少,但在定价上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由于设计师和品牌的不同,汉服在市场上的价格差距非常大。
在市场上,消费者既能看到5000元以上的汉服,如九锦司、明华堂;也能看到重回汉唐、汉尚华莲等品牌店铺里上架的几百元的汉服。参差不齐的市场定价是汉服行业到如今仍是一个小众行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汉服圈中,不同派别有不同的看法,形制派认为,汉服的设计需要遵循历史,保留其特征;而改良派认为,为了让汉服实现日常化的目标,迎合更多群体,可以适当加入现代化的元素,形成"改良汉服"的概念。
所以,目前为止,汉服没有一个官方标准,汉服想要成为大众行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增加运营成本,无法估计销量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快文化的市场上,汉服产业"工期长"的属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市场发展,比如其中的一个汉服品牌——明华堂,截止2019年12月3日,汉服排期已经排到了2021年5月,较长的工期可能会劝退一部分潜在消费者。
由于汉服有固定的款式以及形制限制,想要在汉服款式设计上脱颖而出,需要设计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布料的选择以及刺绣图案的细节也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除了工期长,成本高也是阻碍汉服产业发展的问题之一,设计成本、物料成本、时间成本和加工成本等直接造成了汉服价格居高不下,且较长的工期会使商家面临退货的威胁,这样的市场状况会让想要进入市场的商家望而却步。

由于设计复杂,工时长、成本高,所以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较长的制作周期中会受到市场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风险,这一系列的特征导致了汉服行业利润低、成本高、风险大。
与传统的服装行业不同,汉服产业无法预估销量,很难进行囤货,所以容易出现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于是,一种新的销售模式应运而生,预售结合限时限量抢购的模式使产业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3.难以规范统一,抄袭问题没有解决
在服装行业,抄袭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山寨横行的情况在服装市场上是十分常见的,一些商家抄袭或是修改新上架的原创汉服,用廉价的材料和粗糙的工艺打造成品,降低了设计以及加工成本,从而形成价格优势,在市场上抢占先机,打压原创的市场空间。

经过调查显示,汉服消费者对山寨汉服的排斥度并不高,因为山寨汉服价格相对于原创会低很多,并且工时也没有那么长,数据显示,34.7%的汉服消费者对山寨汉服的看法持中立态度,这样的市场现状严重打击了原创的积极性,并且,汉服没有一个正统的标准,这很大程度造成了汉服市场难以规范统一。
受此现象影响最大、伤害最深的就是原创设计者了,原创想要维权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并且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愿意投入汉服原创设计的设计师乃至商家人数越来越少,这对汉服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4.国外文化冲击
由于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国际交流日益深化,在我国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仍有一些人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自信,热衷于追求西方文化。一方面是我国国际化深入的体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种外来文化的冲击。

在这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汉服文化的推广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国际化大背景下,这种文化交流和冲击是难免的,让外来文化成为本国文化养料才是合理的态度。
5.汉服与当代穿戴习惯相悖
汉服出现于古代,其主要特点为:交领右衽、袖宽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整体的结构在千百年间没有较大改变。从结构上来讲,汉服并不适合快速地行走或进行其他运动,且难以进行系统地清洗。
根据调查,约有74.51%的同袍们因为穿起来太繁琐,行动不方便,不适合日常穿着等原因不选择在日常生活中穿戴汉服,高居榜首,其次分别是穿出门太过瞩目占比45.1%、价格不合适占比21.57%、只喜欢汉服文化而不喜欢穿汉服占比11.76%、其他占比3.92%。

这说明汉服穿戴的不便性严重制约了大众的穿戴意愿,不符合当今时代对于快速生活节奏的需求,导致汉服在非特殊场景的稀少性。需求决定了生产,需求低自然相对应的企业更少,而在少有的企业中,款型、真假等问题更是严重地影响了市场的生态,所以导致了汉服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总结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装的形式,更是古代阶级制度和文明教化的体现。
汉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演绎着中华传统的审美内涵和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学思想。这是先辈们留下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不应该将这么大一笔宝藏弃如敝屣,不加以重视。
汉服既是汉民族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象征。当代汉服应当以基本形制为骨架,民族传统文化与审美为灵魂,时代转化为血肉,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古代与现代协调,推进汉服与传统文化结合。

唤醒华夏儿女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我国汉服市场的现状、前景及发展建议
汉服市场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
传统汉服的传承与发展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